妊娠和心脏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第105页(6567字)

妊娠期、分娩及产褥期,孕妇体内产生一系列变化,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可产生非心源性循环淤血。若孕妇原有心脏病,可以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危及母体的生命,又威胁胎儿的安全,可引起流产。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常见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该病属中医“心悸”、“喘证”、“痰饮”、“子肿”范畴。

1 诊断标准

1.1 病名诊断

1.1.1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头晕头痛,乏力浮肿,口唇、爪甲青紫,脘腹胀满,甚者不得平卧。

1.1.2 发病特点:进行性加重,发病的严重程度与妊娠月份成正比。

1.1.3 诱发因素:气候变化,饮食失调,情绪刺激。

1.1.4 检查项目:X线检查显示心脏显着扩大,少数患者心房或心室扩大。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听诊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奔律,交替脉等均提示有心脏病。

参考检查项目: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血沉、血脂分析、空腹血糖、血清酶学、血黏度、血小板功能测定、睾丸酮、雌二醇含量、血管紧张素测定、冠状动脉造影。

1.2 分类诊断

1.2.1 分型

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合并妊娠者最多,其次为单纯性二尖瓣狭窄。轻度至中度二尖瓣狭窄者,常由于左房淤血而致左房扩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处于慢性淤阻。重度二尖瓣狭窄,肺淤血更为严重,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肥大是必然结果,在妊娠后期,生理性血液稀释及贫血使肺静脉压超过正常的血浆渗透压,易发生急性肺水肿。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妊娠的分类与非孕患者相同。常见的无紫绀型有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紫绀型较少,如法乐四联症、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因严重的心血管畸形患者往往难于活到妊娠年龄,且生殖功能亦低。无紫绀型者孕妇大多能安全度过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紫绀型病死亡率较高。

高血压性心脏病:本病早期表现为体重明显增加或水肿加剧,不同程度的贫血,常有轻微的咳嗽或夜间呛咳,在发病时,除有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和体征外,常出现端坐式呼吸困难、心悸、呛咳及有粉红色泡沫状痰、肝区疼痛、静脉压升高等以左心衰为主的全心衰现象。

围产期心肌病:心脏正常的孕妇,在妊娠最后1个月或产后5~6个月以内出现呼吸困难、血痰、肝大、浮肿、心脏扩大、心尖部有奔马律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心肌损害或及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检查不出特殊的原因,可诊为围产期心肌病。

1.2.2 分期

妊娠期:孕妇血容量、血流动力和心脏方面发生明显变化。一般于妊娠6周起血容量逐渐增加,在妊娠33周左右达高峰。妊娠10周左右心排血量开始增加,到妊娠20周左右达高峰。由于心搏量加大,心脏工作量增多,故心肌有轻度肥大。在妊娠后期,横膈被抬高,心脏被向上向左推移,第一心音增强并分裂,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

分娩期:临产时许多因素都对血管系统增加负担。在第一产程中子宫收缩,每次收缩从子宫排出约500ml血液进入循环,回心血流量增加,因而使心排血量暂时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中除子宫收缩外,腹壁肌与骨骼肌亦进行收缩,使周围循环阻力增大。分娩时产妇屏气动作使肺内压力显着提高,右心室压力亦增高,原有先天性心血管病的产妇可能转为右至左分流而出现紫绀。同时,腹内压力增加,腹腔内血液向心脏回流亦增加,心脏的负担加大。第三产程中,胎儿娩出后,子宫缩小,腹内压力骤减,血液回流到内脏血管床。产后子宫收缩,血液从子宫窦突然进入血循环中,使血容量又有增加。在整个分娩过程中,能量和氧消耗多,心排血量亦随之增加,心率在子宫收缩时加速。临产过程时间虽短,但在此时间内对循环的负荷特别重,对心脏病孕妇极为重要,约2/3的危险发生在此期。

产褥期:在产褥、妊娠期的一系列心血管变化尚不能立即恢复到孕前状态。产后2周内心排血量仍较正常为多,对心脏的负担仍有一定程度的加重。待多余的水分经肾排出以后,心脏的负担才得以逐渐减轻。血容量恢复孕前水平约需4~6周。

1.2.3 分级

Ⅰ级:较日常活动重的体力活动,如原地小跑、快跑或持重物上三楼、上陡坡等引起心悸气短等症,但日常活动无症状。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如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1.5~2km、上三楼、上坡等引起心悸气短等症,日常活动稍受限制。

Ⅲ级:较日常活动轻的体力活动,如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0.5~1km、上二楼、上小坡等引起心悸气短等症,日常活动明显受限。

Ⅳ级:轻微体力活动,如室内缓行,严重者休息时也发生心悸、气短等症。

1.2.4 分度

轻度:Ⅰ级,Ⅱ级。

中度:Ⅲ级。

重度:Ⅳ级。

1.3 证类诊断

1.3.1 气血两虚证(ZYVX60)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倦怠无力。

兼症:纳呆腹胀,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面色萎黄。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结代。

1.3.2 心血瘀阻证(ZZXX30)

主症: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口唇紫绀。

兼症:面色晦暗,咳痰带血,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舌脉:舌紫暗或挟有瘀斑,脉涩或弦涩。

1.3.3 水气凌心证(ZYTV61)

主症:咳逆倚息,动则咳喘甚,痰涎上涌。

兼症:颜面浮肿,四肢逆冷,小便短少。

舌脉:舌淡暗,苔白腻,脉细滑促。

1.3.4 气阴两虚证(ZYVY30)

主症:心悸善惊,气短自汗,虚烦不安。

兼症:口干欲饮,倦怠乏力,五心烦热。

舌脉:舌偏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1.3.5 心肾阳虚证(ZZXS50)

主症: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腹胀尿少。

兼症:肢体俱冷,面色苍白,头额汗出,全身浮肿。

舌脉: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2 疗效标准

2.1 心绞痛心衰评定

显效:治疗后心悸、心绞痛分级降低两级,原Ⅰ、Ⅱ级者心悸、心绞痛基本消失,即使在较重的超过日常活动的体力活动时,也基本不出现心悸、心绞痛。

有效:治疗后心悸、心绞痛分级降低一级,原Ⅰ级者心悸、心绞痛基本消失,硝酸盐类药物减用一半以上者。

无效:治疗后心悸、心绞痛和硝酸盐类药物用量无改变或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有效程度者。

加重:治疗后心悸、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增剧,硝酸盐类药物用量增加者。

2.2 证候计分评定

2.2.1 计量评分

4分: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头晕头痛,乏力浮肿,舌脉等证明显,经常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3分:上证明显,经常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2分:上证时轻时重,间断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1分:上证较轻,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0分:无上证候或证候消失者。

2.2.2 疗效评定

显效:证候全部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70%者。

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而<70%者。

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50%者。

加重:治疗后证候枳分超过治疗前者。

3 分证论治

3.1 气血两虚证(ZYVX30)

治法: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

药物:黄芪20g 党参20g 白术10g 茯苓15g 木香10g 远志10g 酸枣仁10g 赤芍10g 眼肉30g 当归12g

3.2 心血瘀阻证

治法: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药物:丹参30g 当归10g 生地15g 益母草10g 人参6g 白芍10g 红花5g 川芎10g

3.3 水气凌心证

治法:温阳化饮。

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汤(《伤寒论》)。

药物:茯苓15g 甘草6g 五味子10g 细辛3g 党参15g 黄芪30g 桂枝10g 熟附子10g 炒葶苈子10g 桑白皮10g 泽兰20g 泽泻10g

3.4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千金要方》)。

药物:人参(另煎)6g 麦冬10g 五味子6g 玄参10g 黄精10g 生黄芪10g 仙鹤草10g 生薏苡仁10g

3.5 心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心肾,通阳利水。

主方:真武汤(《伤寒论》)。

药物:熟附子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白芍10g 生姜6g 淫藿10g 菟丝子10g 枸杞子10g 炒葶苈子10g 桑白皮10g

4 成药应用

4.1 气血亏虚证

4.1.1 福人牌补心气口服液:补益心气,祛痰止痛。1次2支,每日2次,疗程4周。

4.1.2 登峰牌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脉。1次2ml,肌肉注射,每日2次。1次10~6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1.3 963牌西藏诺迪康胶囊:益气活血,通脉止痛。1次2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1.4 玛奇卡牌正心泰胶囊:补气活血,通脉益肾,1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2 气阴两虚证

4.2.1 福人牌滋心阴口服液:滋养心阴,活血止痛。1次2支,每日2次,疗程4周。

4.2.2 华西牌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复脉固脱。1次10~20ml稀释后缓慢静推。1次40~10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3 心血瘀阻证

4.3.1 华南牌心痛舒喷雾剂:活血化瘀,凉血止痛。舌下按压3下含服。

4.3.2 天士力牌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理气止痛。1次10粒,口服或舌下含服,每日3次,疗程4周。

4.3.3 华西牌乐脉颗粒:活血化瘀,养血通脉,行气止痛。1次2包,每日2次,疗程6周。

4.3.4 以岭牌通心络胶囊:益气活血,通络止痛。1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3.5 地奥牌地奥心血康胶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1次2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3.6 昆药牌血塞通注射液:活血和血止痛。1次10~20mg现溶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4 心肾阳虚证

4.4.1 上药牌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活血。1次2粒,口服或含服,每日3次,疗程4周。

4.4.2 999牌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气回阳。1次2ml,肌肉注射,1日2次。1次10~6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上一篇:遗精 下一篇:美尼尔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