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储(?—93),字圣明,东汉歙东(今淳安)人。聪颖博学,曾注释易经,知天文五行,精占卜之学。建初四年(79)举孝廉,授郎中。汉章帝一次召集文武大臣议事,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方储则居正中,曰:“臣文武兼备,任所使用。”章帝夸其才,将乱丝一堆,交方储整理。方储拔佩剑将乱丝斩为三截,曰:“乱必剪之,而后理!”帝嘉其胆识。出为句章(今慈溪西南)令。又历任阜陵(今安徽全椒县)、阳翟(今河南禹县)令。后归奔母丧,克尽孝道,负土筑坟,种树干株。元和元年(84)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授议郎,转为洛阳令,升迁太常。永元五年(93),和帝去城郊祭天,方储劝阻曰:“天气当有变,御驾不宜出郊!”和帝不从。出城郊时,天气无变化迹象,于是和帝责储妄言欺君。方储则以诚而见责,忿然饮毒酒自尽。未几,天气突变,洛阳一片昏暗,雷雨冰雹如斗大,死者千计。和帝方悟储有先见之明,深为内疚,即召方储,而储已死。和帝悲痛欲绝:“储死,谁与我共治天下呢!”追赠方储为尚书令、黟县侯。命官护尸,归葬歙东。
孙坚
孙坚(155—191),字文台,东汉吴郡富春(今富阳)人。春秋名将孙武之后。少有胆略,年17,随父乘船至钱塘,于江边操刀杀海盗,由是以勇猛称。
熹平元年(172),坚以平息句章(今慈溪)许昌之乱有功,被任为盐渎丞。中平元年(184),从中郎将朱儁镇压黄巾起义军,升任别部司马。旋升长沙太守,平定区星等人起义,被封为乌程侯。
东汉末,董卓领兵入朝,废少帝而立献帝,独揽朝政。坚与诸州郡将领兴师讨伐。袁术举之为破虏将军,领豫州牧。卓惮其壮猛,遣李傕求与和亲,坚严词拒绝。
孙坚在参与军阀割据战争中,逐步扩大兵力。初平三年(192),承袁术命,率部攻伐荆州刘表,于樊、邓之间击溃表将黄祖,乘胜追渡汉水,遂围襄阳。一日,坚单骑行岘山,遭黄祖军士袭击,中箭身亡。
孙坚有四子:策、权、翊、匡。孙权称帝后,追尊坚为武烈皇帝。
孙策
孙策(175—200),字伯符,东汉吴郡富春(今富阳)人。孙坚长子。性豁达,美丰姿,人皆乐与之交。孙坚初兴兵时,策携母由寿春迁居于舒(今安徽舒城),与江淮土族周瑜等相友善,有名声于时。
孙坚死后,策依附袁术,深受器重,受命统领坚旧部。扬州刺史刘繇以兵逐丹阳太守吴景,欲进窥寿春,术使吴景领兵反击,连年不克。孙策向袁术进言,愿领兵助吴景。袁术上表汉帝,举之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策渡江转战,所向披靡。军令整肃,百姓怀之。刘繇远遁,诸州皆平。旋又进军浙江,据会稽,破吴人严白虎,自领会稽太守。
后袁术僭号称帝,策致书谴责,并与绝交。曹操表举之为讨逆将军,封吴侯。继而策又夺取庐江郡,依靠南北士族力量,在江东地区建立政权。曹操闻之,叹曰:“猘儿难与争锋也!”遂欲与联姻和好,为孙坚所斥。
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交战,孙策欲乘机袭许昌,迎献帝。尚未出兵,被原吴郡太守许贡家客击伤。临终前,嘱弟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
孙权称帝后,追尊为长沙桓王。
孙瑜
孙瑜(177—215),字仲异,东汉吴郡富春(今富阳)人。孙权从兄。初任恭义校尉,治军有方,深得士兵爱戴。
东汉建安九年(204),瑜任丹阳太守,加绥远将军。十一年(206)随周瑜攻克麻、保二屯;又从孙权拒曹操于濡须。孙权急于交锋,瑜竭力谏阻,以为不宜轻进。权不从,遂致战事失利。自此,权始识其才智,倍加器重,迁为奋威将军,领郡如故。旋率军自江苏溧阳进驻安徽牛渚,招纳庐、江二郡。
孙瑜治军之暇,好学不倦,又乐于培养后进。闻济阴人马普笃学尚古,乃备厚礼延聘为师,并兴建学宫,使庐、江二郡将吏子弟数百人入学读书。瑜亦亲临讲堂授课。其时虽连年征战,而军中弦诵不辍。
凌统
凌统(188—237),字公绩,东汉余杭人,相传家住鸬鸟乡凌家塘。父凌操,任孙策部破贼校尉。策死,从孙权。东汉建安八年(203)十一月,孙权西伐黄祖,战于夏口,操驾轻舟战于大江之中,破其前锋,杀入夏口,不幸中流矢死。统时年十五,随军征进,奋力抢父尸归。权嘉其勇,又以其父为国殉难,拜统为别部司马,行使破贼都尉职权,使率父部。
孙权进击山贼,破保屯后先还,留统与督张异等攻麻屯。统身先士卒,冲向敌阵,所攻披靡。诸将乘胜前进,获全胜。孙权赞赏统果断有毅力。权进攻江夏,统为前锋,领壮士数十人,舟独进,离本营数十里,进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覆其船。孙权乃率军水陆并进。吕蒙率水军败敌,统从陆路攻占城池,均获大胜,权升统为承烈都尉。后以与周瑜等于乌林击败曹操兵马,夺取曹仁驻地,又升为校尉。统亲贤礼士,轻财重义,甚受部属爱戴,进军安徽后,升为荡寇中郎将,领沛相。后又与吕蒙等西取三郡。回师益阳,进军合肥,任右部都督。其时,孙权下令撤军,前头部队已出发,魏将张辽等突然偷袭津北,包围孙权。统率亲近300余人,冲进重围,护卫孙权杀出,左右皆战死,统受重伤。孙权拜统为偏将军,加倍拨配兵马。传命所过郡城,凡统所求,均先给后报。统认为山里人多壮悍,可以恩德感召。奉命东进,经过余杭本籍时,亲自拜见长吏故旧,恭敬尽礼。统素爱士,士亦仰慕,很快募得精兵万余人。事毕病卒,孙权闻耗,哀不能自止。收养其两子于宫内,教之读书骑马,视如己出,有宾客来,就说:“此吾虎子也!”
孙韶
孙韶(188—241),字公礼,三国富春县(今建德梅城)人。本姓俞,赐姓孙,孙策爱其善用兵,有将才,收为义子。
韶17岁时,伯父孙河(威冠中郎将,庐江太守)被害,即聚集孙河在京旧部,构筑工事,修缮城池,造战舰,修兵械以备敌。时孙权从椒丘城(今江西新建县北)率军归京,天色已晚,欲试韶警备如何,仍令部分军士佯攻惊扰。韶警戒森严,士卒在城上严阵以待,一声号令,兵士呼天喊地,箭发如雨。孙权颇满意,委任孙韶为承烈校尉,统帅其伯父旧部,食邑曲阿(今江苏丹阳)、丹徒两县。后为广陵郡(今江苏江都)太守、偏将军。魏黄初二年(221)升迁扬威将军,封建德侯。吴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后,调韶到北部边境任镇北将军以抗魏。韶任边将十余年,与魏争战很少失利,军威振扬,有魏军士前来归附,曹魏在淮南一带的军屯也撤兵远迁。
孙权西征,还都武昌,韶去朝见。孙权问韶青、徐诸屯要害之处,远近人马多寡,曹魏将帅姓名等,韶有问即答,孙权非常欢悦地说:“吾久不见公礼,不图进益乃尔!”吴赤乌四年(241),韶卒。后代始居梅城,五代十国间,因战乱迁居马目孙家山。子孙繁衍成村落,并另建建德侯庙。
宋兴
宋兴(生卒年未详),字允起,三国建德人。西晋时为冀州刺史。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冀州已失陷,宋兴忠于晋室,与敌周旋,争战于中原地区。时闻司马睿传檄四方,乃率5000兵马渡江南下,会合各路勤王之师于石头城(今南京),共图恢复晋室。愍帝建兴五年(317),愍帝被害消息传至,群臣劝进,司马睿乃即帝位于建业,改元建武,是为东晋元帝,保住了半壁江山。晋元帝以宋兴南渡勤王有功,封为开国侯,食邑在建德,造府第于公村(今建德三都)。
宋兴死后,帝赐祭葬,并敕建家庙于公村。墓葬苔溪(三都溪)之滨。
全琮
全琮(?—249),字子璜,三国钱唐(今杭州)人。孙权为车骑将军时,以琮父柔为长史,任桂阳太守。一次,全柔派全琮携米数千斛到吴地出售,琮全部散发一空,救济贫民。柔大怒,琮说:我以为市易并非急事,而士大夫有燃眉之急,所以不及启报就赈济散给了。柔顿感惊异。当时中州士人避乱江南,依附全琮者达数百人。琮竭尽家资给予救济,共享有无,因此名闻遐迩。后,孙权命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征讨山越。琮招募精兵万余,出屯牛渚,因功升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以上表献策擒关羽、破襄樊功,封阳华亭侯。黄初元年(220),琮伏击魏军于洞口,杀其将尹卢,以功迁绥南将军,进封为钱唐侯。四年,领九江太守。七年,琮与辅国将军陆逊联合击败曹休军于石亭。当时,丹阳、吴、会稽郡山民起事,攻克属县,孙权分三郡险地,设置东安郡,治富春(今富阳),命全琮为太守。在任期间,赏罚分明,招诱降附,得万余人,境内遂安。黄龙元年(229),迁卫将军、右护军、徐州牧。嘉禾二年(233),率步骑兵5万出征六安,百姓逃散,部下有分兵追捕以邀功请赏之议,被琮拒绝。赤乌九年(246),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十二年卒。
孙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富春(今富阳)人。孙坚次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孙权15岁为阳羡长。建安四年(199),随兄策征讨刘勋、黄祖。策卒后,权继父兄基业,并得张昭、周瑜辅佐,据有江东六郡。广纳贤士,知人善任,“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豪俊之士均愿与之共成大业。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领兵南下,刘琮迎降。江东文武官员闻风畏惧,举棋不定。唯周瑜、鲁肃力主背城一战。孙权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与刘备联盟,坚决迎战,大破曹兵于赤壁。十六年,将其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次年筑石头城,改名建业。十八年,曹操重整旗鼓,再度大举南侵。孙权亲率所部,于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严阵以待,相持月余。曹操见孙部军容整肃,士气高昂,自知难以取胜,引兵北撤。二十四年,关羽北攻襄、樊,孙权遣吕蒙乘机袭取荆州,并俘斩关羽。
黄初三年(222),孙权继曹操、刘备称帝后,自称吴王,改元黄武。是岁,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兴兵来犯。孙权破格用人,任陆逊为大都督,武陵之战,一举破蜀五屯,刘备仓皇西奔,仅以身免。其时,浙、闽、赣、皖等地为山越霸占,啸聚山林,拒不纳税、服役。孙权“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增设县邑,编制户籍,使山越畏服,巩固了江南统一安定局面。
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迁都建业。次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至夷洲(今台湾)、亶洲,带回当地土人数千,以补充劳力,扩大兵源。后又派将军贺达、孙怡、聂友等分别率兵航海,北至辽东,南达珠崖、儋耳(今海南岛)等地;继遣朱应、康泰出使海南诸国,开拓南疆。扶南、林邑、堂明等国亦遣使来吴纳贡,建立友好关系,交往频繁。
孙权在位期间,设置农官,推行军屯和民屯;收容南迁移民,兴修水利,增广农田;并废止水耕水耨,采用牛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令部分士兵从事手工业劳动,使纺织、煮盐、造船、酿酒、瓷器制造等手工业亦获得相应发展。
神凤元年(252),孙权卒,谥曰大皇帝,葬于蒋陵(今南京钟山)。
孙惠
孙惠(263—310),字德施,三国富春(今富阳)人。吴国豫章太守孙贲之曾孙。晋惠帝永宁初,从齐王冏攻讨赵王伦,因功被封为晋兴县侯,任大司马户曹掾。齐王同专政,天下失望。孙惠进谏,陈说五难、四不可,劝齐王冏。冏不听,惠惧罪辞官。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河间王颙长沙王义举兵攻冏,冏败死,成都王颖荐孙惠任大将军参军、领奋威将军。后孙惠擅杀成都王颖部将梁俊,畏罪逃亡。永兴二年(305),东海王越起兵进攻掌握朝政之河间王颙。孙惠假称“南岳逸士秦秘之”,上书东海王越,望其安定社稷。越发榜寻找,惠乃出见,被任为记室参军,后历任散骑郎、太子中庶子、司空从事中郎。越任太傅时,以惠为军谘祭酒,转彭城内史、广陵相,迁广武将军、安丰内史。
晋惠帝被毒死后,怀帝即位。孙惠以迎驾有功,封临湘县公。永嘉四年(310),司马睿受东海王越之命,派甘卓攻讨镇东将军周馥。时孙惠任安丰内史,率兵策应甘卓,周馥败走。事后,以何锐任安丰太守,孙惠暂留郡境。惠以己非南朝所授,惧遭离间谗害,遂攻杀何锐,逃入深山。不久病死。
郭文
郭文(生卒年未详),字文举,原籍河内轵县。终生不娶,酷爱山林。西晋永嘉五年(311),洛阳陷落后,文徒步负担南迁来大涤山,择深谷无人处,倚树架梁,结草覆盖,周围亦无壁障,独宿十余年,披鹿裘葛巾,种植豆麦为生,采箬叶、果实入市换盐,从不与人争价格高低,有余谷就救济穷人。曾有猛兽匍伏于前,张口相向,文发现其口中卡着一根骨头,就伸手取出。第二天早晨,猛兽衔来一头鹿放在他的房前。余杭县令顾飏和葛洪一起来访,又派人送来一套皮衣,放在室内至烂竟未穿用。大臣王导闻其名,派人接去西园居住,朝士观者如堵,他盘膝而坐,旁若无人。温峤问他:“独处穷山,病死遭乌鸟所食,岂不可怕?”他说:“富贵人厚葬入土,也为虫蚁所食,有什么差别!”请他做官,他拒绝说:“山野之人,哪能佐世!”永昌中(322—323)发生瘟疫,他拒绝服药。住在王导园中7年,未曾出入园门。后逃归临安山中,结草舍于安乐山。临安县令万宠迎他去县里,此后不再说话,但以手势示意。病危,要求回山置身自然,不肯让人厚礼殡葬。葛洪、庾阐曾撰文歌颂其美德。
孙处
孙处(359—411),字季高,晋永兴(今萧山)人。东晋后期,农民军孙恩起义,遍及江南,高祖征兵东伐,其间招募孙处前往,授振武将军,封新夷县五等侯。义熙五年(409)的广固城战役,因孙处先登有功,受褒奖。六年,卢循在广州起兵,占领豫章(今南昌),直逼建康。刘裕遣孙处率3000人,从海上袭击番禺(广州),用火烧卢循的舟舰,再登岸,战20余日,迫使卢循出走交州。授龙骧将军南海太守,封侯官县侯,食邑千户。九年,高祖念其功著,又书表称孙处有“岭南之勋,已蒙褒赠……往年所赠,犹未为优”,故重赠交州刺史。
吴喜
吴喜(426—471),本名喜公,南朝宋明帝时改名为喜,临安人。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要他写起居注,吴喜一气呵成,背诵皆上口。沈演之门生朱重民人为主书,推荐吴喜为主书吏,后进为主图令史。宋文帝曾求图书,吴喜开卷倒进之,文帝怒而遣吴喜出。时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出征,向文帝请求吴喜随军。后为孝武帝所知,稍加提拔,为河东太守、殿中御史。宋明帝即位,其时四方反叛,东部尤急。吴喜请求带精兵300东征。明帝大喜,封其为建武将军。当时有人议论吴喜为文官,不可作为将领派遣。中书舍人巢尚之说:“吴喜随沈庆之屡经征战,既勇敢又熟悉兵法,若能任命他去,必有成绩。”吴喜东征时,所至克捷,因功升步兵校尉,封竟陵县侯。东土平定后,又率所部南讨。屡封辅国将军、浔阳太守、右军将军,除淮陵太守。泰始六年(470)率军向豫州拒魏,加节督豫州诸军事,封冠军将军、骁骑太守。次年还建业。因居功遭忌,适逢明帝有病,为身后之虑,怀疑他将来不能扶助幼主,乃赐死。
唐*寓之
唐之(?—486),富阳人,侨居桐庐。祖孙三代皆以看风水,择墓地为业。自幼习武,及长,乐于济贫救困,为乡里所爱戴。
南朝齐武帝萧赜横征暴敛,徭役苛繁。对冒入“黄籍”,逃避赋役的人,称为“却籍户”,一经查获,治以重罪。因此,民怨沸腾。永明三年(485),唐之以“抗检籍,反萧齐”为号召,聚众400余人,在新城(今富阳新登)揭竿起兵,夺取官军武器,开仓库,济贫民。县令陆赤奋仓皇出奔。继而挥师直捣富阳,县令何旬弃城而逃。邻县百姓闻风响应,聚众至3万余人,声势浩大,分头出击,先后攻克桐庐,直下钱唐(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余杭、嘉兴、永兴(今萧山)、诸暨等地,威震三吴地区。
次年春,唐之在钱唐建立政权,国号吴,自为吴王,改元兴平,立太子,置百官。接着,遣部将高道度攻东阳郡。齐高帝族弟、东阳太守萧崇之,长山(今金华)县令刘国重拒战被杀,一时朝野震动。时值会稽太守王敬则进京述职,之欲乘虚袭击,派部将孙泓取山阴(今绍兴)。军至浦阳江,郡丞张思祖命浃口戍主杨休武抵御,孙泓战败。齐武帝遣禁军率马队南下镇压,于钱唐交锋,因之所部无充分应战准备,又缺乏抗御骑兵经验,终于全线溃败,之战死。
注:“*寓”代表“”。
杜京产
杜京产(438—499),字景齐,钱唐(今杭州)人。出身仕宦,年少时恬静自适,无意荣华,漠视仕途,但颇涉文义,尤精黄老。会稽人孔觊,清慎刚直,有峻节,与京产一见如故,相交甚密。郡、州或命为主簿,或辟为从事,京产都称疾相辞。曾与同乡顾欢,在始宁(今上虞)东山开馆讲学。南朝齐建元年间(479—482),武陵王晔任会稽太守。齐高帝派儒士刘瓛等为晔讲学,一时名士会集;京产延请到舍讲授,倾资以供,深得尊敬,被赞为“当今之台尚”。永明十年(492),光禄大夫陆澄等联表荐举诏征为奉朝请,京产始终未就,仍在会稽日门山聚徒讲学。建武初(约494),又征为员外散骑侍郎,京产说:庄子垂钓,难道是为了白璧所回吗?称疾相辞。永元元年(499)卒。
范述曾
范述曾(431—509),字子玄,一字颖彦,南朝钱唐(今杭州)人。自幼好学,拜余杭名士吕道惠为师,精研五经,颇通其义,成为吕门数百名学生中的杰出者,吕称道他:此子必为王者师。以才学高博,深得齐高帝器重,引荐为文惠太子和竟陵文宣王师友,由此得入宫中,接近权贵。初仕宋,为晋熙王国侍郎,入齐为南郡王国郎中令,继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他身居庙堂,却正直敢言,为朝野所敬重,竟陵王尊之为“周舍”。齐明帝即位,以游击将军出守永嘉,为政清廉,拒受馈赠,示民恩信,不尚威猛。武帝时,官至太中大夫。著有《易文言注》、杂文诗赋数十篇。
法旻
法旻(474—534),俗姓孙,吴郡富春(今富阳)人。为吴大帝孙权后裔。南朝齐梁间高僧。7岁出家,在虎丘西山寺学佛,聪慧过人。国子学祭酒张绪称其“松柏虽小,已有凌云之气!”由是知名。13岁出都,师从庄严、昙景,与之共学经论,晚则合被而卧,昼则借衣而行,往返咨询,无间寒暑。尚书令王俭礼请僧宗讲《涅槃经》,法旻叩问连环,言皆摧敌,听者折服。齐永明十年(492),初讲《成实论》于兴福寺,僧众毕集,希风慕德者,亦不远千里而来。梁天监五年(506),复游京都,梁武帝倍加礼遇,下诏命与法宠、法云等人入华林园讲论经义;又敕于惠轮殿讲《胜鬘经》,武帝亲临谛听,乃选才学道俗30人,集合于上定林寺,钞录一切经论。法旻与诸人纂辑《众经要钞》88卷。
后因法旻感染风疾,诏遣还吴郡休养。时吴兴太守萧昂登山礼拜,法旻避而不见。中大通六年(534)圆寂。著有《般若经注》、《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朱异
朱异(482—548),字彦和,南朝钱唐(今杭州)人。年少时好聚众博戏,颇为乡里所患。成年后折节从师,好学上进,遍治五经,尤精《礼》、《易》。同时,广涉文史百家,兼通杂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20岁时到都城建康(今南京),尚书令沈约当面试之,称道其才,勉励他清廉自律。次年,朝廷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上表推荐,称他“年时尚少,德备老成”,“器宇弘深,神表峰峻”。梁武帝召他解说《孝经》和《周易》,听后非常高兴,赞叹地说:“朱异实异!”于是诏异入直西省,不久又兼太学博士。后累迁中书郎、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加侍中。当时方镇换置、朝仪国典、诏诰敕书、政务军机等十分繁重,而朱异属辞落笔,机敏练达,应对自如,大同六年(540),朱异在仪贤堂奉敕讲述《老子》,朝士及道俗听众达千余人,成为一时盛事,朱异因此深得朝野道俗的爱戴。太清二年(548),侯景以朱异贪财受贿、欺罔视听为由,起兵包围建康台城。皇太子乘机上《围城赋》,斥责朱异“高冠厚履,鼎食乘肥”,是祸国之豺狼,害民之虺蜴。朱异恐愤交加,得疾而卒,诏赠尚书右仆射。撰有《礼》、《易》讲疏,仪注及文集达百余篇,已佚。
周文育
周文育(507—558),字景德,义兴阳羡人,居新安寿昌(今建德)。原姓项,名猛奴。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宜兴人周荟任寿昌浦口戍主,驻扎罗桐埠、梅坪一带,闻见猛奴力大勇猛,善游泳,能蹦高,收猛奴为义子,改姓周。周荟任期届满,带回建康,取名文育,并教文育读书和骑射。几年后,文育武艺精进,勇猛超群。
梁普通年间(520—527),司州刺史陈庆之启周荟领500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人,文育随往。蛮人谋执周荟以降魏,周荟与文育竭力抗拒,文育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周荟战死阵中,文育身披九处创伤。伤愈后,辞请归葬其父,葬毕,南江(广东东江)督护卢安兴启请文育同行,因征战有功,封南海(广东番禺)令。不久,仍还建康。后从监州王劢南下,至大庾岭,辞劢而从陈霸先。
梁太清三年(549),河南王侯景反叛,陈霸先起兵勤王讨伐,文育与杜僧明为前军。文育率队攻克兰裕,援欧阳頠,皆有功。霸先破蔡路养于南野,文育为路养所围,四面矢石雨下,乘马被射死。文育右手搏战,左手解鞍,突围而出,复与杜僧明等并力复进,遂大败路养。陈霸先表文育为府司马(同知)。梁天成元年(555),文育发兵南徐州(今江苏丹徒县治),讨伐叛将王僧辩;进兵吴兴,败杜龛;长驱袭会稽,败张彪;移师江州(今江西九江),败侯镇。功勋卓著,升迁南豫州刺史。
梁太平元年(556),徐嗣徽引北齐兵渡江占领芜湖,文育还都御敌,于白城与陈霸先相会。将战,风急,霸先说:“矢不能迎风而发。”文育说:“事急矣!当决之,何必定依古法!”即抽槊上马而进,众军随之,杀伤数百人,大败徐嗣徽。二年十月,陈霸先灭梁,建陈国,号武帝。文育加封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寿昌县公,并赐鼓吹一部,以示优遇。
陈永定二年(558),湘州刺史王琳反叛,拥据上流。陈武帝诏文育为南道都督,与琳战于沌口。武帝又遣文育及周迪等讨余公飏、余孝励,豫章内史熊昙朗亦率众来会。熊昙朗失利,恐受惩处,借议事杀害文育。武帝闻之,举哀祭奠,赠侍中、司空,谥忠愍。
杜之伟
杜之伟(508—559),字子大,钱唐(今杭州)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精敏,有逸才。7岁时开始学习《尚书》,兼习《诗》《礼》,略通其义。15岁时,已遍览文史仪礼故事,时人称其少年老成,仆射徐勉称其文章颇具笔力。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启补东宫学士,撰仪注。其后,他先后出任湘阴侯、庐陵王、南康嗣王书记官,直至兼太学限内博士。大同七年(541),梁皇太子释奠于国学,当时乐府没有孔子、颜子的登歌词,尚书参议就令之伟制文,伶人传习,以为定制。后转补邵陵王田曹参军,继转刑狱参军。侯景起兵,之伟逃匿山泽。陈霸先做丞相时,召为记室参军,迁中书侍郎,领大著作。陈称帝后,官鸿胪卿,余职如旧。不久,转大匠卿,迁太中大夫,奉敕撰《梁史》。
杜稜
杜稜(?—580),字雄盛,南朝钱唐(今杭州)人。年少时家贫落拓,默默无闻,喜涉猎书传。浪游岭南,事奉梁广州刺史新渝侯萧映。萧死后从陈霸先,在平定蔡路养、李迁仕中,屡立战功。梁元帝即位,授为石州刺史、上陌县侯。侯景之乱平定后,梁武帝征讨朱方,派杜棱监统义兴、琅邪二郡。武帝为杀王僧辩,请杜稜和侯安都商议。由于杜稜持异议,武帝忌其泄密,用手巾绞稜,致使窒息于地,囚禁密室。出兵时,又召稜同行。事后武帝又东下杜龛,以功除稜为右卫将军、丹阳尹。永定元年(557),位至侍中、中领军。武帝死后,杜稜秘不发丧,奉立文帝,遂迁领军将军,改封永城县侯,任丹阳尹。太建元年(569)入直殿省,后累迁至御史中丞。为政刚毅公直,胆识超人,时人有“直绳”之称。太建十二年卒于官,赠开府仪同三司。至德二年(584)追赠秘书监。
褚玠
褚玠(528—580),字温理,钱唐(今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9岁时父母双亡,为其叔父褚随收养。长大后博览群籍,下笔成文。他的文风朴实严谨,作文引经据典,不尚词藻。入仕之初任王府法曹,后转外兵记室。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560—566),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升太子庶子、中书侍郎。宣帝太建年间(569—582),以中书舍人蔡景历荐,出任戍昭将军,领山阴令。当时山阴县豪强猾吏勾结县令贪赃枉法十分严重,玠上任后,除暴去残,整顿吏治,为豪猾所忌。后因豪强陈信上书诋毁,宣帝不明是非,竟免玠官职。玠在任清廉勤政,两袖清风,离职时竟无以自给,只得留在当地种菜度日。皇太子闻知此事,亲自赐粟二百斛,始得还都。于是年(569),出为吴兴太守。二年,征为侍中,不久加特进、护军将军。四年,复为侍中,右光禄大夫、将军、佐史等。晚年不预军事,优游都城以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成,配享武帝庙庭。
刘元进
刘元进(?—614),隋余杭人。江南农民起义领袖。青年时仗义任侠,为乡里所器重。隋大业九年(613),炀帝欲复征辽东,于吴郡一带征兵,民多不从,外出逃亡。此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河南黎阳(今浚县)起义反隋,刘元进举兵响应,三吴苦役者纷纷前来参加,一月间聚众数万人。正拟渡江北进,玄感败。时吴郡(今苏州)朱燮,晋陵(今常州)管崇,也率兵起义。于是三人联合,共推元进为主,拥众7万余人。不久,率所部进占吴郡,称天子,置百官,任朱燮、管崇为仆射。毗陵(常州)、东阳(金华)、会稽(绍兴)、建安(福建建瓯)诸郡人民纷起响应,捕杀隋地方官员,声威大震。隋炀帝派吐万绪、鱼俱罗带兵镇压。十二月,在进攻丹阳时,刘部被吐万绪渡江围击,元进突围而出,与朱燮、管崇合,军众至十万,连营百余里。吐万绪进逼,相持百余日,义军被击败,退保黄山(今苏州境内),又败,燮战死,元进退据建安休整。途中百姓从者甚众,复重整义军,再次进讨吴郡。隋炀帝派王世充发淮南兵数万人来击。世充既渡江,元进与之战,歼隋军千名。世充惧,退守延陵栅。元进令士卒持茅纵火以攻,世充正拟弃营逃遁,惜风反火转,隋军乘机掩击,元进对管崇说:“事急矣!当以死决之!”遂出战,俱战死,余众3万余人被诱降后坑杀于黄亭涧。
陆知命
陆知命(548—614),字仲通,隋吴郡富春(今富阳)人。平生好学,通识大体。始任南朝陈行参军、太学博士、南狱正。陈亡,还乡家居,时逢高智慧等在江左起义,晋王杨广镇守江都(今扬州),闻知命声望,召令向起义军劝降。知命招抚义军所占领之17城,并得陈正绪、萧思行等300余人。以功拜仪同三司,赐田宅。
时天下一统,知命上《太平颂》,劝隋文帝迁都洛阳。后又上表,请求出使高丽,以宣示王风,说服其国君称臣于隋。奏上,深得文帝器重,授为普宁镇将。在朝正直,待诏于御史台。炀帝嗣位,被拜为书侍御史。正色立朝,百官敬畏。时齐王暕倨骄放纵,亲近小人。知命不畏权势,上奏参劾,暕被判罪,众官震栗。辽东之役,知命为东暆道受降使者。大业十年(614)卒于京师。赐赠御史大夫。
许善心
许善心(?—618),字务本,隋新城(今富阳新登)人。祖父懋,仕梁,为散骑常侍;父亨,南朝陈时,历官太中大夫,领大著作。
善心幼善文辞,徐陵见之,称为神童。及壮,为新安王法曹。陈亡,隋文帝杨坚遣使拜为通直散骑常侍。适有神雀降于含章阁,众人以为祥瑞。善心请赐纸笔,即席作颂奏之。文帝读毕大喜,遂任为秘书丞。
大业十年(614),炀帝杨广游幸江都(今扬州),善心随从,授通议大夫。十四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与司马德戡发动兵变,杀炀帝,立秦五王杨浩,自为大丞相。百官尽趋朝堂拜贺,而善心独不至。化及命武士执捕至朝,旋又释之。善心又不拜谢,挥袖而出。化及目送之,叹曰:“此人亦太负气。”竟杀害之。
陈硕真
陈硕真(?—653),女,唐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淳安梓桐镇)人。从小失去双亲,与妹妹相依为命。后妹妹被乡邻收养,她被一乡宦人家雇用帮杂。一年遭洪灾,她瞒着管家,用东家之粮接济乡邻。事败,被捆绑吊打,欲置之死地。是夜逃脱,入山中隐迹。
唐永徽四年(653)十月初六夜,硕真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田庄里举行起义。她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不旬日,起义军扩充至1万余人,廿五夜,叔胤率众军攻克桐庐;她亲自率军2000人攻睦州、於潜(今临安),直逼歙州(今安徽歙县)城下;另派童文宝领精兵4000向婺州(今金华)进逼,以牵制扬州刺史房仁裕部,不期婺州刺史崔义玄发兵拒之。十一月,崔义玄与房仁裕会合,与义军决战于淮戌(今建德下涯),因兵力悬殊,且缺乏作战经验,义军失败。硕真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褚亮
褚亮(生卒年未详),字希明,南朝钱唐(今杭州)人。少时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陈至德元年(583),访尚书左仆射徐陵,受到赏识。陈后主闻而召见,命即席赋诗,在座诸人皆频首称许,任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后入隋,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大业中,炀帝嫉才,诬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金人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亮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次年,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亮入为秦王府文学,侍从征战。唐立国之初,亮对内外大政常提建议,曾劝止唐高祖冬猎,以免扰民。贞观元年(627),授弘文馆学士,与杜如晦等18人在馆内流值宿,以备咨询军国大事。九年,任员外散骑常侍,又改任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侯。亮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命子遂良从征,出兵突厥。晚年病休在家,李世民还不断派人慰问。著有文集20卷。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钱塘(今杭州)人。隋大业末年,随父居陇右。薛举起事后任通事舍人,后又随父入秦王府任铠曹参军。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改起居郎。十五年,唐太宗欲登泰山封禅,遂良以“远行扰民”而劝止。同年,改任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对政事屡提建议,多为太宗所采纳。主张维护礼法,确定嫡庶;皇子年幼,应留京教育,不可外任都督刺史,以免扰繁民力等。还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勋等定策,劝太宗立晋王为太子,以免争位之乱。太宗欲征辽东,遂良竭力劝阻。十八年,任黄门侍郎,参综朝政。二十二年,任中书令。太宗病危,将太子托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由遂良起草遗诏。高宗即位,封遂良为河南郡公,进而晋为河南郡公,后世因称“褚河南”。后因内争,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六年,高宗立武则天为后,遂良叩头流血劝阻。武则天立,屡被贬。显庆三年(658),卒于官。
遂良善书法,继承二王、欧、虞,而又别开生面。晚年,楷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代书风影响甚大。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被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存世书法作品有碑刻《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著有《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许敬宗
许敬宗(591—672),字延族,唐新城(今富阳新登)人。少有文名,隋大业中举秀才,授淮阳郡司书佐、奏通事舍人事。江都之变,其父善心为宇文化及所杀害,敬宗乞求免死。旋即参加李密瓦岗起义军,为元帅府记室。瓦岗军失败后降唐。武德初年,任涟州别驾。后太宗闻其名,召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八年(634),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十七年,续修武德、贞观两朝《实录》,书成,封高阳县男、检校黄门侍郎。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敬宗为本官检校中书侍郎。太宗破高丽兵于辽阳驻跸山,敬宗立于马前奉旨起草诏书,词藻富丽,从此专掌诰令。
唐高宗嗣位,任礼部尚书。后因子女嫁娶,受贿被劾,贬为郑州刺史。永徽三年(652),人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高宗欲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众大臣谏阻,惟敬宗促成其事,遂进封郡公。敬宗为巩固其在朝地位与权力,附武则天贬逐因反对废立而“忤旨”的韩瑷、来济、褚遂良,并杀梁王,逼死长孙无忌、上官仪等。显庆三年(658),任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龙朔二年(662),改任右相,加光禄大夫。三年,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仍监修国史。初,敬播撰两朝《初录》,信而详。及敬宗掌知国史,竟以己爱憎曲事窜改,后世非之。著有文集80卷传世。
褚无量
褚无量(646—720),字弘度,唐盐官临平(今余杭临平镇)人,家濒临平湖。一说盐官许巷(今属海宁许巷乡)人。幼年就读湖畔,曾留有读书堆胜迹。无量初从沈子正学经,努力学习儒家著作,读书专心,励志刻苦。一日,湖有龙舞,诸童皆去观看,而无量不为所动,端坐攻读如初。及长,精于《三礼》、《史记》,举明经,任国子博士。景龙三年(709),任国子司业,兼修文馆学士。景云元年(710),兼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读,旋授银青光禄大夫。玄宗即位,无量升任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监祭酒,封舒国公。开元五年(717),建议收叙唐初以来功臣绝世者,诏续其封。又疏请补修内府诸书,采天下遗书以补阙文,四库为之完备,有功经籍。七年,太子入学,无量奉旨升坐讲劝,百官观礼。八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曰文。归葬临平山褚氏庐墓,玄宗颁诏曰:“无量朕师,宜从优典”。著有《翼善记》、《史记至言》、《帝王要览》等。
吴少微
吴少微(生卒年未详),唐新安(今淳安)人。周长安中擢进士第,任晋阳(治今山西太原)尉。与雍州武功人富嘉谟同官友好,并与太原主簿谷倚共享文名,时称“北京三杰”。当时,天下文士多以徐庾为宗,文章华而不实,粗俗且不合情理,近乎荒诞,气调渐劣,文风不竞。唯独少微和嘉谟与众不同,为文皆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故时人争慕仿效,遂自成一家,称为“吴富体”。玄宗中兴之初,少微调吏部与富嘉谟参与《三教殊英》的编修,后由兵部尚嗣立推荐,拜右台监察御史。已而卧病,闻嘉谟死,哭而赋诗,不久亦卒。他曾撰写过《崇福寺钟铭》,词最高雅,倍受推重。有《吴少微集》10卷行世。子吴巩,官至中书舍人。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他常醉辄属籍。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乡后不久病卒。
罗希奭
罗希奭(生卒年未详),唐钱塘(今杭州)人。唐玄宗天宝初年,与吉温一起,谄附丞相李林甫,得以重用。吉、罗主持刑狱,惯于罗织罪名,严刑逼供,当时有人形容他们两人是“罗钳吉网”。李林甫利用他们阴构大狱,排除异己,一时朝内人人自危。罗希奭因此深受宠信,从御史台主簿升任殿中侍御史。天宝八年(749),任刑部员外郎,转郎中。十一年,李林甫死,罗希奭出为中部、始安太守,仍充当管经略使。杨国忠当权后,对政敌大肆打击,贬吉温为端溪尉。当时罗希奭任始安太守,就设馆收留被贬李氏集团官员,如张博济、韦涉、韦诫奢、李从一等人。不久,被杨氏集团爪牙侦悉,遂以“擅稽罪人”、“啸结逋逃”等罪名,贬罗希奭为海康尉员外置。后来,吉温等五人被处死,罗希奭也死于始安郡州门。
凌准
凌准(752—808,一作806),字宗一,唐新城(今富阳新登)人。以孝悌著称乡里,又富谋略,尚气节。20岁时,上书丞相,丞相奇其才,荐任崇文馆校书郎。泾源之乱,以谋划佐元戎有功,累迁殿中侍御史、浙东廉访使判官。任内抚慰百姓,惩办贪官,为世所称。后由王叔文荐举,任翰林学士,转员外郎。与李景俭、吕温、柳宗元、刘禹锡、程异等参加以王叔文、王邳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反对以宦官和藩镇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主张限制兼并,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唐王朝统治。在唐顺宗支持下,实行政治改革,但遭到保守势力联合反扑。永贞元年(805),顺宗被迫让位,新政终告失败。宪宗立,王叔文惨遭杀害,凌准被贬为和州刺史,降连州司马。此后,其母及弟相继在家乡去世。凌准忧郁成疾,双目失明。元和三年(808)卒于桂阳佛寺。
凌准工文辞,专史学,著有《六经解围》、《汉晋春秋》(一作《汉后春秋》)、《邠志》等书,久佚。
道林
道林(?—824),俗姓潘,唐富阳人。为西湖凤林寺开山和尚。9岁出家为僧,21岁受戒于荆州果愿寺。后往长安西明寺,从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修论》。复礼示以《真妄颂》,教其修禅定。旋又去京师从学道钦禅师。晚年南归杭州,见秦望山有巨松,盘曲如华盖,茑萝繁密,遂栖息其上。由是,时人称之为“鸟窠禅师”。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慕道林之名,入山礼谒。见道林盘膝坐松树上,谓之曰:“禅师住处甚险!”答云:“太守住处尤险。”白不解,问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则曰:“名缰利锁,宦海风波难测,得非险乎?”白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易之,遽曰:“此三岁孩子也理解者。”答云:“虽三岁孩子能道得,而八十老翁却行不得。”白乃悦服。此后,遂常入山,诚心请教。长庆四年(824)二月十日,道林卒,敕谥园修禅师。
章八元章孝标章碣
章八元(743—829),字虞贤,唐桐庐常乐乡章邑里(今横村镇)人。少年时喜爱作诗,偶然在邮亭(旅馆)题诗数行,诗人严维见后甚感惊奇,收为弟子。数年间,诗赋精绝,人称“章才子”。唐大历六年(771),考中进士。贞元中,调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主簿,后升迁协律郎(掌校正乐律)。曾在长安慈恩寺浮图前,留有《题慈恩寺塔》诗一首:“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风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元稹、白居易到寺游览,见其题作,吟咏良久,赞叹说:“不意严维出此高弟,名下果无虚士也。”八元与郡司马刘长卿相友善,有不少唱和之作,为诗界名流所乐道。他的诗写景状物,功夫独到。在《新安江行》诗中,有“雪晴山脊露,沙浅浪痕交”之句,高仲武读至此,称其诗善于描摹山水状貌。有诗集一卷传世。
章孝标(791—873),字道正,八元子。有诗名。李绅镇守扬州时,在一次宴会上,以“春雪”命题,请孝标即席赋诗。孝标下笔立就:“六出飞花处处飘,粘窗著砌上寒条,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销。”满座皆惊服。元和十四年(819)考取进士。由长安南归,先寄友人一书,其中有云:“马头渐入扬州郭,先报时人洗眼看。”踌躇满志之状,跃然纸上。适为李绅所见,作诗批评:“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孝标惭愧,拜谢赐教。太和年间曾为山南道从事,试大理寺评事,最终任秘书省正字。有诗集一卷。韦庄编的《又玄集》录其《归海上旧居》、《长安春日》两首,称其深得诗律之精义。
章碣(836—905),字丽山,孝标之子。乾符三年(876)登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碣赋《东都望幸》诗讽刺之:“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达了对科场制度的不平,广为人们传诵。
章碣首创“变体诗”,在律诗中,一变通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要求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一时赶时髦者竞起效仿。有《章碣集》一卷传世。
章氏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浙中一时传为佳话。《全唐诗》收有他们的作品。
皇甫湜皇甫松
皇甫湜(777—835),字持正,唐睦州新安(今淳安)人。十多岁时就漫游各地,投梁肃,谒杜佑;后又结交顾况,师从韩愈,还求见江西观察使李巽,作书献文,希图荐举,未成。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湜在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他广为交游,与白居易、李翱、刘敦质等人往来。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湜考中进士。三年,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与牛僧孺、李宗闵直陈时政得失,无所避忌,受考官赏识,被出为陆浑(今河南嵩县)县尉。此案还连累了湜的舅父翰林学士王涯,亦被贬为虢州司马。次年,湜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职。此间,湜与韩愈、李贺等人过从甚密。八年,湜回睦州故里。
元和十二年(817),皇甫湜被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愬召为幕僚,赴襄阳任职,次年五月罢镇。至十五年,他困顿江陵府公安县。其间,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贬死任所。师友的坎坷遭遇,使他一度徬徨、苦闷,感到悲哀和愤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湜被斥逐到吉州(今江西吉安),与主张改革的张弘靖、张儇、杨敬之甚相投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应山南东道节度使李逢吉之召,为幕僚,至襄阳视事。直至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罢镇,回到洛阳,常与白居易往来相访。六年至七年,湜任工部郎中。八年,因酒后失言,数忤同列,求分司东都,至洛阳。因未升迁,官俸微薄,十分窘迫,入冬后竟至于“门无辙迹,庖突无烟”。东都留守裴度卑辞厚礼,召湜为留守府从事。次年,裴度重修福先寺,欲请白居易作碑文。湜闻讯大怒,说:“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裴度谢请之。“湜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计3254个字,裴度重酬之。此后,他写了最后一篇文章《谕业》,总结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经验,便归故里。死后葬县南30里。有《皇甫先生文集》传世。
湜子名松,字子奇,自称檀栾子,父子文学并称。松早年科举失意,屡试不第,未能出仕;后期隐居不出,死后唐昭宗追赠为进士。皇甫松著作有诗词、小说等,词最为著称,在晚唐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收录在《花间集》中有12首,《梦江南》2首、《采莲子》2首等。
徐凝
徐凝(生卒年未详),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某日游开元寺观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归。后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优胜。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
徐凝诗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题处州缙云鼎湖》:“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被奉为绝唱,后来竟无敢题者。
徐凝的书法著称于时。据《宣和书谱》载:“徐凝,书有行法,其笔意自具儒家风范,非规规于书者。”其《黄鹤楼》、《荆巫梦思》两诗的墨宝,为宋代宫廷所收藏。
归珧
归珧(生卒年未详),唐宝历元年(825)任余杭县令。时水利失修,南湖湮塞严重。珧到任后,循汉代陈浑所开南湖旧迹,浚湖修堤,恢复蓄泄之利,民得以富实。又于仇溪之北开辟北湖,塘高1丈,周围60里,蓄泄调节中、北两苕溪水,受益田地1000余顷。时县北一带坑洼不平,逢雨,山水骤至,常淹害行旅。珧取开湖之土,筑西北甬道百余里,使路人免受溺水之苦。堤刚成,即毁于洪水。珧誓曰:“民遭此水溺不能拯救,某不职也。”再筑而就,众称“归长官塘”。湖成,归珧卒。县人又称“归珧誓死筑湖”。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睦州分水桐岘乡(今富阳洞桥镇)人。早年读书分水五云山、龙门等地。元和二年(807)举进士,知贡举太常少卿李建试之《太羹不和赋》、《早春茂雪诗》,以第13人及第。然淡于名利,不待授官,即东归。临行,张籍等著名文士为之赋诗饯行,传为韵事,既归,心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为古十二真仙羽化之地,筑室隐居,潜心修道炼丹。世称华阳真人,俗又称为“施状元”。
晚年,率族人渡海避乱,至澎湖列岛定居,为大陆人开发澎潮之先驱。所作《题澎湖屿》诗:“腥噪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以及《感忆》诗:“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鸥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颇能道出其地风光。
肩吾工诗,与白居易相友善。著有《西山集》行世,《全唐诗》收录197首。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唐大中元年(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
大中八年(854),频中进士,调校书郎,任南陵县主簿,又升任武功县令。频整顿吏治,安定社会,发官仓赈济灾民,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奖以绯衣、银鱼,调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员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频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乾符三年(876),频病死任内,建州百姓举城致哀,建梨岳庙以祀之。寿昌父老相与扶柩,归葬于永乐(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
频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1239),金华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书肆中得李诗195篇,辑为《梨岳诗集》,并为之序。《全唐诗》载李诗208首。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福建建瓯县的李频墓,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唐青溪(今淳安)人。从小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为“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芦茨乡)。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待读过方干诗稿之后,却深为他的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天。方干心中有数,“貌寝兔缺”是有司不与功名的根本原因,只好怏怏放弃科举考试,登临山水,日以吟咏为娱。开成中,常与寓居桐江的南昌人喻凫为友,并与同里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在会稽寻创别业,自此流寓鉴湖梅花岛。成通中,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他叙会。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有才华,而且为人耿直,很适合做一个职掌侍从规谏的官,于是极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至死不曾被起用。故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
方干擅长律诗,自咸通间始有诗名,历乾符、广明、中和年间,在江南一带,难得有人比得上他。文德元年(888),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光化年间,经他的门人韦庄奏请,追赠进士出身;不久,又由宰相张文蔚出面奏请,追封一官,以慰诗魂。他的门人杨龠与居远和尚,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10卷本《方干诗集》传世。《四库全书》收有方干诗8卷;《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流传至今。
罗邺
罗邺(825—?),唐余杭人。父为盐铁小吏,家境贫困。邺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与罗隐、罗虬齐名,合称“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有《下第》诗云:“江边依旧空归去,帝里还如不到来。”江西观察使崔安潜逢罗邺漂泊在汀江两岸,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延聘他人幕府,却被幕僚所梗,未能重用。不久,罗邺屈就督邮。大约在光启末年至大顺间(888—891),罗邺以垂老之身,踉啮北行,往帐前任职。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举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光化中(898—901),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
董昌
董昌(?—896),唐临安南庄人。乾符二年(875),浙西狼山守将王郢叛乱,攻掠浙东、浙西诸州,董昌组织土团抵御,以功升石境镇将。中和三年(883),朝廷任路审中为杭州刺史,董昌率先入据杭州,自称都押司。镇海节度使周宝不能制,表请任为杭州刺史。后进任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僖宗始还京师,董昌取越民裴氏藏书献之,授兼诸道采访图籍使。开始,董昌为治尚廉洁,免征盐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居民颇安逸。后逐渐残暴酷虐,刑法严厉。甚至将其副使杀死,丢于粪池。当时,藩镇割据,天下贡输不入唐室,独董昌经常向朝廷大量进赋外献,故先后被任为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爵陇西郡王。后因未被封为越王而深为不满,在其属下的支持下,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据越州自立,国号“大越罗平”,自称“圣人”,铸“顺天治国之印”。唐昭宗命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发兵征讨。镠将顾全武等数败董昌军。董昌部下多降,遂被围困于越州。董昌亲自阅兵五云门,顾全武等率军猛攻,董昌军大溃。钱镠部将骆团入见董昌,诡称“奉诏迎公居临安”,董昌信之。顾全武执董昌还杭州,至西小江,董昌自觉无颜见人,投江自杀(一说被杀)。
罗隐
罗隐(833—910),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原名横,后因屡试不第,改名为隐。唐末新城饮贤罗家(今富阳城阳乡)人。祖知微,福唐县令;父修古,曾应开元礼。
罗隐“龆年凤慧,稚龄能文”,读书于鼍江岸上之鸡鸣山麓。大中十三年(859)已在贡籍。咸通元年(860)入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因其恃才傲物,所为诗文每多讥讽,触怒权贵,以致十试不第。“困居长安,寒饿相接”。其间,又遭丧妻之痛,遂漫游江淮。曾任衡阳县主簿,仕途坎坷,终不得志。
光启三年(887),因邺王罗绍威荐举,罗隐东归钱塘进谒钱缪,惧不见纳,乃呈诗稿一卷,以旧作《夏口》诗标于卷首,中有“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之句。镠览诗会意,不觉大笑,遂待之为上宾,授钱塘县令,拜秘书著作郎。
钱镠初授镇海军节度使,命僚属沈崧草谢表,其中有夸耀浙西海富之语。隐以为朝廷执政,正热中于财贿,此表入奏,必将增加百姓负担,乃改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以见浙江荒凉景象,从而使唐王朝不加赋税。又钱镠曾责令西湖渔民,按日上缴鲜鱼,以供官府食用,名曰:“使宅鱼”。罗隐作诗讽之,鱼亦捐免,民受其惠。
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召为谏议大夫,隐不就,且劝钱谬举兵讨伐,曰:“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虽不能用,心感其义,荐表为吴越给事中,迁盐铁发运使。
梁开平三年(909),罗隐染疾。钱镠亲临抚慰,并题诗于壁云:“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其重之有如此者。十二月,隐病逝,墓葬钱塘定山乡之徐村(今杭州市西湖区)。罗隐工诗能文,与陆龟蒙、皮日休齐名,又与罗虬、罗邺并称“三罗”,誉满江左。一生怀才不遇,同情劳苦大众,后世江南一带盛传“罗衣秀才”出语成谶故事。其主要著作有《江东甲乙集》、《谗书》、《淮海寓言》、《两同书》、《吴越掌记》等。又善行书,《宣和书谱》中曾录御府所藏罗隐行书数种,称其有“唐人典型”。
钱镠
钱镠(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名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少有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以贩盐为生。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黄巢起义,石鉴镇将董昌募乡兵镇压起义军,镠投入部下,为偏将。升都指挥使。中和二年(882),越州观察使刘汉宏企图兼并浙西,镠率兵攻杀汉宏,回兵攻取润州。光启三年(887),朝廷以董昌为越州观察使,镠代为杭州刺史。昭宗即位,以镠为杭州防御史。乾宁二年(895)二月,董昌称帝,昭宗封镠为彭城郡王、浙江东道招讨使,进行讨伐。次年五月,昌被擒,朝廷拜镠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九死。镠遂全有两浙之地。天复二年(902),封越王。天祐元年(904),改封吴王。梁太祖即位,封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后唐代梁,镠遣使贡献,庄宗赐以玉册、金印,称吴越国王,以镇海等军节度使授其子元瓘。明宗长兴三年(932)卒,谥武肃。元瓘在越州建庙奉祀,人称钱王祠,其址在今绍兴市越城区南。
镠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扰攘之际,割据一方,建立吴越国,为当时十国之一,传子及孙。太平兴国三年(978),其孙弘俶举旗归宋,纳土国除,共统治两浙八十余年。在位期间,曾发动民众与军士筑杭州城,周围70里;开凿钱塘江中罗刹石,便利航行;筑杭州城外捍海石塘,上起六和塔,下抵艮山门。又置都水营田使,专管农田水利。以士卒数千人为撩浅、撩清、撩湖兵,以开浚淤塞;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都建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对保障一方人民与发展农业经济起过有利作用。《旧五代史》有《世袭列传》,《新五代史》有《吴越世家》。
钱镠晚年习书法,擅长隶书,传世书迹有《题钱明观桥记》、《慈云岭题名》、《墨帖》等。
成及
成及(生卒年未详),字弘济,唐末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成克评为唐朝嘉王府长史,父亲成贞是唐国子博士。成及生性温厚沉稳,办事精敏练达,足智多谋。追随钱镠后,攻讨谋划军政大事,深得钱镠赏识。中和二年(882),钱镠升杭州团练使,成及为副使。光启中,成及奉命征讨润州薛朗,行军到常州,当地刺史丁从实备酒肉,美女相迎,成及大为不满,责令遣散美女。由于军纪严明,军威大振,一举击败薛朗,取得润州大捷,以功授为兵部尚书兼常州防御使。乾宁三年(896),改任苏州刺史。不久,被杨行密拘捕,持节不屈。次年获释。后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进授司徒、太傅。
杜稜
杜稜(生卒年未详),字腾云,新城(今富阳)人。唐末乾符二年(875),浙西王郢叛乱,盗贼蜂起。时杭州刺史董昌组织诸县乡兵,建立八都军,自任都指挥,以钱镠副之。杜稜任东安都将,保卫乡里。乱平,钱镠驱董自代,稜倾心事之。
中和初,润州(今江苏镇江)牙将刘浩逐刺史周宝,拥戴薛朗为帅。杜稜奉命与成及、阮结二都将征讨,逐刘浩,擒薛朗,稜升任常州制置使。
大顺二年(891),钱镠为防止淮南杨行密南侵,命杜稜筑东安城以自卫。稜勘察地形,因山为城,环凿城河,未及一载而竣工。
乾宁二年(895),董昌叛乱。钱镠奉命征讨。杨行密助昌,遣所部田頵、安仁义猛攻东安,以捣吴越腹地。稜据城坚守。时城中缺水,稜发动军民掘井得泉,军心大振。率众奋战,毙淮南兵盈千。稜因功升任行军司马。
杜稜累官至润州刺史。卒后,新城百姓建杜公祠,春秋致祭。稜有三子:建思、建孚、建徽,后均佐吴越,以功名显。
马绰
马绰(生卒年未祥),余杭人。性淳厚耿直,有远见卓识。年轻时就与钱镠结为至交。唐乾符二年(875)与钱镠共事董昌。一天,昌命镠检阅部队,名册已失,镠记忆力惊人,仍一一报出士兵姓名,无一遗漏。绰极为佩服,又为之担心。他素知董昌为人多疑,不能容人。暗地提醒钱镠:你如此精明强记,超过董昌,被他知道,对你不利。就给钱镠一叠黄纸冒充名册。钱镠十分感激,两人关系更为密切,将其妹嫁给马绰。后董昌任越州观察使,绰随昌到越州。乾宁二年(895),董昌自立为王,称大越罗平国。绰不从,弃家投奔钱镠,授为诸城都指押使,平息徐绾叛乱。镠命子元瑾娶马绰女儿,封为恭顺夫人。后绰历任镇东军节度使、两浙行军司马、睦州刺史,又进升为雄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等职。
钱元瓘
钱元瓘(887—941),初名传灌,后改元灌,字明宝,临安人。钱镠第七子,后继位为吴越国文穆王。唐乾宁元年(894)授金部郎中。天复初(901)改礼部尚书。二年,徐绾、许再思反,吴越向淮南求援,欲以吴越王一子为人质。遍问诸子皆不应命,而年仅15岁的元瓘却挺身而出,表示“忘身而纾国难,虽死无恨”。后钱元瓘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天祐二年(905),卢佶领兵侵犯永嘉,钱镠命元瓘率师讨伐。元瓘避开强敌正面进攻,出奇兵攻其后营,一举获胜,斩佶而还。后梁乾化三年(913),淮将李涛引兵从千秋岭入侵衣锦军,元瓘又受命率师阻击,利用山区地形,诱敌深入,采伐树木,堵塞峡谷,断其后,生擒李涛。贞明五年(919),钱元瓘统率大小战舰500余艘,从东洲出发,渡江伐淮,元瓘事先命每艘战船装载石灰、黑豆、江沙。交战时,淮南船顺水冲来,元瓘指挥战舰分向两翼以避其锋,然后左右夹击,扬起石灰迷敌之眼,待船舷相接时,先铺沙于己船,再撒豆于敌船,又泼火油纵火焚烧,毁敌船400余艘,大获全胜,促成“淮人遣使求和”的局面,使两浙“休兵乐业二十余年”,得以安心从事建设,后唐同光四年(926),钱镠因疾命元瓘监国,至长兴三年(932),钱镠病重,召见将吏说:“吾病必不起,诸儿愚懦,谁可任后事,请公等自择。”诸将力举元瓘。三月,镠卒,四月,元瓘继位,为义穆王。即位后安抚民心,免“民田荒绝者”租税。在位十年,政治开明。后晋天福六年(941)八月,因宫中失火,受惊大病,不治而死。
水丘昭券
水丘昭券(?—947),五代临安人。为人厚道,知书达理。吴越国武肃王钱镠婆、母两代出自水丘氏家族。在忠献王钱佐时任内衙都监使。后晋开运三年(946),南唐将领李景率军攻福州,闽中大乱,闽将李达来吴越国求救。吴越诸将欲以路远难相拒,水丘昭券则从长远利益考虑,力劝钱佐发兵相救。后由水丘昭券掌管用兵事宜。后汉天福十二年(947)三月,大败南唐军,巩固吴越国东南边境。六月,忠逊王钱保继位,内牙统军使胡进思等专横无理。忠逊王与何承训谋划,拟将胡进思驱逐出境。水丘昭券认为“进思党盛,未可猝去,不如姑容之,以待日后解决”。忠逊王犹豫不决。何承训将此事告诉胡进思。胡进思废除忠逊王,另立钱俶为忠懿王,水丘昭券被害。
钱佐
钱佐(928—947),原名弘佐,字玄佑,临安人。钱元瓘第六子。后晋天福六年(941)即位,为吴越国忠献王,时年14岁。不少大臣视其年幼,骄横跋扈。钱佐大胆撤除大将章德安、李文在等,巩固其统治地位,继续推行“保境安民”政策。后晋开运三年(946),南唐进攻福州,闽国向吴越求援。钱佐为恤邻保境,不顾臣下反对,下令发兵三万相救,终于取得胜利,保障南部边境安宁,在位七年,多次下令减免赋税“以宽吾民”,仓廪积蓄可供十年,开运四年(947)卒。
杜建徽
杜建徽(864—950),字延光,五代新城(今富阳)人。杜稜幼子。少强勇,有大志。及长,从父于军中。
唐中和间,杜稜任常州制置使,乃以东安兵属建徽。杨行密来攻,建徽率部驰救,未及境而城已下。稜见其部伍整饬,甚器重之。此后,每从征战,单衣入阵,所向披靡,因有“虎子”之称。
天复二年(902),淮南降将徐绾叛乱,进逼杭州。建徽自新城入援。绾据城焚木拒之,建徽命士卒持火钩钩木,越城而入,敌军大溃。次年,睦州刺史陈询起兵叛钱镠。建徽系陈姻亲,钱镠颇具戒心,使马绰窥其意向。建徽以为“陈氏自属背义,而向结姻娅,见疑固当。但已致书劝谕,日后方明我心耳。”及陈询兵败,其属吏持建徽致询之书来降。镠阅书不胜嘉叹。钱镠进为吴越王后,乃拜建徽为左丞相,封郧国公。
建徽年逾八十,尚能骑射。尝于广场中击球,兴酣,前中箭镞竟从臂中飞出,人皆壮之。卒后赠太师,谥威烈。
文益
文益(885—958),唐末余杭人。五代佛教法眼宗始祖。俗姓鲁,7岁出家,20岁于温州开元寺受戒。后至贸山阿育王寺(今宁波市鄞县东)从希觉攻习律学,同时探研儒家经典。善撰文,捷应对,深得希觉赞赏。后投长庆寺稜禅师学禅,久不得法。游方中,偶遇其法。其后又云游各地,参研佛学,足迹遍及江南丛林。文益感于当时流行的禅宗弊甚多,乃撰《宗门十规论》,加以劝饬,提出“明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佛学理论。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纲宗”,取华严宗“六相”教义论证世界“同异具济,理事不差”。并编撰佛门颂偈,把修行方法概括为“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简明易懂,颇受僧众推崇。出世于临川(今江西)崇寿院,开堂接众。南唐中主李璟信其教义,礼敬有加。迎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住持报恩院,事以师礼,赐号“慧净”。南唐中主李璟,从之受戒,为建清凉伽蓝传法,故称“清凉文益”。四方僧众,事之如圣,纷纷前来学法,不下千人。高丽、日本等国远航来学者,络绎不绝。南唐中兴元年(958)闰七月五日病逝,葬于江宁县丹阳乡。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其禅法后人称为“法眼宗”,为禅宗五大家之一。
文益善文工诗,著有《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及《宗门十规论》等。其诗被收入《全唐诗》。
钱倧
钱倧(929—975),原名弘倧,字隆道,五代临安人。钱元瓘第七子,钱佐弟,后晋开运四年(947)六月,忠献王钱佐卒,钱倧承袭王位,为忠逊王。十二月,闽师李儒斌(原名达)反叛。钱倧命鲍修让等出兵讨平。时内衙统军使胡进思跋扈,干预政事,钱倧深感厌恶,内衙指挥使何承训建议诛杀胡进思,钱倧犹豫不决。何承训怕事情泄露,向胡进思告密。胡进思先发制人,和指挥使诸温等以内衙兵发难,杀害水丘昭券,将钱倧软禁在义和院,假托王命说:“大王突患风疾,下旨传位给王弟太尉钱俶”。钱俶即位,迁钱保回临安衣锦军居住。钱倧被废以后,终日与宾客从者饮酒歌咏,倧尤其擅长诗歌,亭榭之上皆满。
延寿
延寿(912—983),俗姓王,字仲玄,五代钱塘(今杭州)人。年幼时就颂《法华经》。28岁时任嘉兴华亭镇将,因用公款买下一船鲜鱼放生而被免职,遂剃发为僧,舍妻出家,投四明翠岩禅师门下。后又前往天台山学佛,被法眼宗第二祖德韶大师收为门徒,成为他的传法弟子。后周广顺三年(953),去明州(今宁波)雪窦寺传法,法席甚众。宋建隆元年(960),应吴越国王钱俶之请,到杭州住持灵隐寺。次年,又移住永明寺(今净慈寺)。15年后有弟子1700多人。他主张禅、教一致,曾招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分居博览、互相质疑”,然后“以心宗之衡以准平之”,著成《宗镜录》100卷。法眼宗经其弘扬,在北宋初期发展到鼎盛。高丽国王仰慕延寿才学,派使节致书,行弟子礼,并派国僧36人前来受法。他们回国后,法眼宗在朝鲜等国广为传播。晚年延寿专修净土宗,倡导禅、净合流,在南屏山行道念佛,并著《万善同归集》,阐发净土宗思想,后世尊他为净土宗第六祖。延寿佛法造诣深厚,著有《神栖安养赋》、《唯心诀》、《心赋注》等,宗风远播。圆寂后,赐号智觉禅师。
钱俶
钱俶(929—988),原名弘俶,字文德,临安人。钱元瓘第九子,钱倧弟。10余岁时即任内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忠逊王钱倧继位后,特将其从台州招回,参加主持相府工作。后晋开运四年(947),钱俶出镇丹邱归,胡进思等废忠逊王,迎钱俶于南邸,促其即位。钱俶谦让再三,并说:“务必保全吾兄,方能受命,否则当避贤路。”胡进思等同意,钱俶才莅临元帅府南侧视事。后汉乾祐元年(948)正月即位为忠懿王。命免境内租税,首诛内衙指挥使何承训,惩其反复,人心安定。胡进思多次进言处死钱倧,钱俶不许,并派亲将薛温去保护钱倧。不久果有刺客持刀逾墙而入,为薛所击杀。刺客是胡进思所遣,胡进思因此忧惧,疽发背而死。钱俶继位后,励精图治,下令历年欠税尽行蠲免;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民心大悦。又置营田卒数千人,以松江辟土而耕,达到“境内无弃田”,粮食丰稔,斗米十文。后周广顺三年(953),境内大旱,民有卖儿女的,钱俶下令由官府出粟帛赎回,归还其父母,并开仓赈恤,缓解灾情。开宝八年(975),钱俶应赵匡胤约,出兵与北宋会师南唐金陵。十二月,钱俶入朝表贺。太平兴国三年(978)再次入朝,纳土归宋。宋王朝先后封其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又辞国号,改封许王,进封邓王。端拱元年(988)八月卒于南阳。
杨覃
杨覃(954—1011),原名蟫,太宗诏改为覃,字申锡,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年轻时曾献书吴越王钱俶,得仕入署著作佐郎,入宋后为禹城县尉。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及第,授徐州观察推官,改著作佐郎,知戎州。再迁太常博士,出使陕西。淳化年间(990—994),转屯田员外郎、同判寿州。巡抚潘慎修表荐其政绩,诏命知州事。数月后应诏还京,遂同判永兴节度使田重进军府事。因重进违法乱纪,覃与之事多抗执,就请求调任,未许,转都官员外郎。当时朝廷调兵征讨李继迁,杨覃催办军械粮饷十分苛急,引起地方势力不满,怨声载道,于是改任职方员外郎。成平初年(998),迁屯田郎中、三门发运使。以吕蒙正推荐,诏命入判三司磨勘、凭田、理欠司。四年春,覃上言请用刑适时,并献《时务策》5篇(御戎、用兵、为政、选贤、刑罚)。五年,权任同知贡举,出为陕西转运使。因边事对策与边将朱台符等不同,徙知随州,后移唐州。景德二年(1005),应召入朝,巡抚河北亶、滨、棣、德、博等州,赈济备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后出知潭州,镇抚有功,加刑部郎中。大中祥符二年(1009),代领淮南、江南、两浙、荆湖诸路制置发运使,不久改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广州地有番舶之利,前任牧守贪赃受贿。覃勤政便民,深得舶商和百姓称道,加右谏议大夫。四年,卒于广州。
崔仁冀
崔仁冀(生卒年未详),字子迁,钱塘(今杭州)人(一说奉化人)。吴越国时,入仕为通儒院学士。北宋开宝九年(976),宋太祖召吴越国进奏,吴越国王钱俶带仁冀赴开封朝见。仁冀察知宋朝吞并吴越国已是既定方针,势在必行,告诫钱俶道:宋主英武,所向无敌,现在天下事势,不言可知。保族全民,方为上策。太平兴国三年(978),崔仁冀又随钱俶等去开封朝贡宋廷,正巧遇上南平国主陈洪进主动前来向宋纳降。钱俶提出罢去国王称号、解除天下兵马大元帅等臣服条件,为太宗拒绝。崔仁冀察情度势,劝钱俶道:朝廷意思不言自明,大王不赶快纳土称臣,祸患临头。钱俶无奈,只得与仁冀一起决策,上表纳土。后,崔仁冀官至淮南节度副使。
谢涛
谢涛(960—1034),字济之,宋富阳人,祖籍河南阳夏。父从礼,任盐官县令,卒后葬富阳新顺五庄(今新联乡谢墓村)。自此,全家迁居富阳。
涛少时,勤奋好学。14岁读书富阳县城,已能讲解《左氏春秋》;20岁,游学苏州,试写颂扬赵匡义中国功绩的表章,大受吴中文士钦服,因此名扬江南。淳化三年(992)中进士,历任四川梓州榷盐院判官、观察推官、华阳县令、著作佐郎、曹州知州、尚书兵部员外郎、侍御史、太子宾客等职。
涛喜吟诗填词,与欧阳修、范仲淹时相唱和。景祐元年(1034)十月,病殁开封。次年三月,子绛扶柩南归,葬于富阳城东春明村(今新民乡)。欧阳修为作墓志铭,范仲淹撰神道碑。
钱惟演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宋临安人。钱俶第十四子。少时好学,曾赋《远出》诗,有“高为天一柱,秀作海山峰”句。太平兴国三年(978),从父归宋,任右屯卫将军。真宗时,招入学士院。在朝会上,以笏起草诏令,迅即而就,甚得真宗赞赏。咸平初,任太仆少卿,进《咸平圣政录》。景德中,入直秘阁,修《册府元龟》,并与杨亿分纂部门序。大中祥符八年(1015)为翰林学士。仁宗时,拜枢密使。初附丁谓,排斥寇准,及丁谓将得罪,又挤谓自解。明道初降为崇信军节度使。惟演一生奔波宦途,数度沉浮,政绩平平,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修《册府元龟》时,常在编书余暇与杨亿、刘筠等人唱酬。其诗以李商隐为宗,追求词藻,好用典故。后由杨亿汇辑成《西昆酬唱集》2卷,共收17人、248首诗,形成宋初一大诗派,即西昆体,在宋初诗坛风靡几十年。惟演学识渊博,著作甚丰,见于记载的有《典懿集》30卷、《枢庭拥旄前后集》、《伊川汉上集》、《金坡遗事》、《飞白书叙录》、《逢辰录》、《奉藩书事》等。另又采集吴越国五代国君之诗,合编为《传芳集》,多已佚失。据载他家藏书可与秘府(皇家藏书处)一比高下,尤其收藏有很多古代书画,后人亦将其归人藏书家之列。
郎简
郎简(生卒年未详),字叔廉,宋杭州人。自幼孤贫,好学不辍,常借书抄录,熟读成诵。曾从四明朱頔及沈天锡游学作文。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及第,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宁国县,迁福清县令。任间征调民工修筑石塘陂,溉田百余顷,当地人为立生祠以示纪念。调任随州推官,临朝应对,得真宗欣赏,特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分宜县,徙知窦州。后徙藤州,兴学校、厚学士,变风俗,藤州从此始有登进士的人。又通判海州,提点利州路刑狱。继知泉州,累迁尚书度支员外郎、广南东路转运使,提升秘书少监、知广州,入判大理寺,出知越州,又归判尚书刑部,出知江宁府,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知扬州,徙明州(今宁波),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曾在钱塘城北修筑园宅,以居自号武林居士,修炼习道15年,通晓医药养生之法,有验方数十流传于世。孙沔知杭州时,榜其门里为“德寿坊”。
谢绛
谢绛(994或995—1039),字希深,富阳人。谢涛子。以父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今属安徽)。善议论,喜谈时事。尝论“四民失业”,达数千言。翰林学士杨忆荐其文,真宗召试,擢任秘阁校理,判登闻鼓礼院、吏部南曹。仁宗即位后,迁太常博士,出为常州通判。天圣(1023—1032)中,各地水旱蝗灾,黄河决口滑州(今属河南)。绛上书指陈时弊,建议皇上下诏引咎自责,“许士大夫斥讳上闻,讥切时病”。“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以休息天下。仁宗嘉纳其言。
后任编修官,参与修真宗朝国史。既成,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后通判河南府,虽在外,犹多次上书论事,言妖人方术之士不宜出入宫中。权开封府判官时,蝗灾严重,据以再论时政,请求廉政轻役,慎择官吏,宽施刑狱,与民休息。徙度支判官,主张编制预算,“历考岁用而裁节之”;又数言朝廷号令屡变,政出多门,宫廷侈糜,赐予无度等弊病。更进《理治箴》5篇。
景祐元年(1034)出使契丹。迁擢知制诰,判流内铨,出知邓州(今属河南)。至任,调集民工扩建美阳堰;又上书请修复钳卢陂,壅水灌注,可溉田3万顷,未成而卒。
谢绛为人稳重,深于涵养,而以文学知名,论议透辟,尤为儒林所宗。所至之处,“大兴学舍”。在河南时,修建国子学,亲自执教,远道来学者达数百人。平时乐施好客,卒后“家无余资”。有文集50卷(已佚),王安石为述“行状”,欧阳修撰墓志铭。子景初、景温、景平,皆有文名。
盛度
盛度(963—1041),字公量,祖籍河南,徙居余杭县。曾祖盛珰曾为吴越国余杭县令。父盛豫随钱俶归宋,官至尚书度支郎中。度于宋端拱二年(989)中进士后,历任济阴尉、封丘主簿、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省秘书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等职。时宋辽交战,曾随帝出征至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屡次上书对边防事务提出建议。受命出使陕西,勘察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真宗询问西域地理形势,度就详细介绍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今兰州市)等五郡之东南形势,绘出《河西陇右图》,标明山川、道路、壁垒、区聚,以供备览。真宗称其博学,累擢知制诰、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兵部郎中。寇准罢相后,度以宦官罪,出知光州(今属河南)。乾兴元年(1022)再贬和州(今属安徽)团练副使。天圣初重又起用,复为兵部郎中,迁知筠州、知审刑院、知扬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为翰林学士,迁给事中。受诏议定流通解池盐法,允许商旅“入钱算盐”。寻进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仁宗召问边备之计,度陈述十条建议。景祐二年(1035)任参知政事,四年知枢密院事。后坐事,罢为尚书左丞,先后知扬州、泰州、应天府。最后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后赠太子太傅,谥文肃。度勤奋好学,家有不少藏书,每当公事闲暇,即埋头读书,手不释卷。曾与李宗谔等共同编纂《续通典》、《文苑英华》等书。又收集皇帝日常文书和群臣奏章,编成《愚谷集》、《银台集》、《中书制集》、《翰林制集》。以清廉闻名。
毕昇
毕昇(生卒年未详),杭州布衣(一说湖北英山县人)。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其法用胶泥刻字为字印,用火烙使坚硬,另置一铁板,上涂松脂、蜡及纸灰。印刷时在铁板上置铁模,于模内密排字印,以火烙板使药溶化,然后用一平板按压其表面,使字印平整如砥。字印按字韵编排,置木格内以备排字检用。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迹见《梦溪笔谈》卷十八。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雕板印刷术有了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89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昇墓碑。
张夏
张夏(生卒年未详),排行六五,称十一郎官,萧山长山(今楼塔、河上镇一带)人。其父亮曾为五代吴越国刑部尚书,以父“任子”(荫封)授郎后任泗州(今安徽县)知州。时泗州大水,田宅被淹,张夏募民修建堤塘,疏导河渠,以减轻灾害。宋景祐年间(1034—1038),以工部郎中出任两浙转运使。当时,浙江钱江海塘年久失修,分段守护。杭州的江塘原用木柴、泥土垫筑,常被江潮冲毁,张首次发起将其改建为石塘。
张夏死后,朝廷为嘉奖其治水功绩,被追封为宁江侯;宋嘉祐八年(1063)赠太常少卿;淳祐十一年(1251)封显公侯;咸淳四年(1268)敕封护塘堤侯;清雍正三年(1725)敕封静安公。人们为纪念他的治水功绩,在堤上(今长山镇)立祠志念,尊称张老相公。
李用和
李用和(988—1050),字审礼,杭州人。宋真宗李宸妃弟。年少时家贫,寄居京城,凿红钱谋生。其姐李宸妃生仁宗后,真宗皇后章献刘氏占为己出,为了慰藉李妃,就求其弟用和于民间,奏补三班奉职。用和由此入仕,历任右侍禁、合门祗候、权提点在京仓草场、考城县兵马都监、贺州刺史、宁州刺史等职。按旧制,刺史以上官员所赐公使钱可占为私有,而用和却全部充作军费。康定元年(1040),任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后改任马军,拜建武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乞罢军职,遂拜宣徵北院使,不久改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灵宫使,以疾辞退。庆历八年(1048),进兼侍中。他虽身为国舅,位列将相,但在京城不营私宅,租官舍居住。仁宗诏令他寓居芳林园,亦为其推辞。在朝“小心静默,推远权势”,受到朝野好评。卒后赠太师、中书令、陇西郡王,谥恭僖。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生于山东邹平。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进士。
宋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被贬知睦州(今建德),赴任后即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创办学校,改变社会风气。睦州地瘠民贫,山高石多,水土难留,浅晒即旱,春夏之交易遭洪灾。范仲淹汲取历史上教训,征集民工疏浚睦州西湖,以调节乌龙山汇入之涧水,解除州城水害,并改建了不少良田。又将挖起的塘泥筑一条南北向连接大路的堤坝,后人名之为“范公堤”。范仲淹并捐出薪俸创办睦州历史上第一所书院——龙山书院,招收睦郡六县秀童,邀请贤达硕师掌教,还经常亲自讲学。范仲淹任职睦州时,曾访游严子陵钓台,在州城和钓台分别建严子陵祠,寻访严光(子陵)后裔看守祠堂,负责祭祀事宜,并亲作《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离任后,睦州人民为纪念这位有政绩的地方官,曾先后建有“思范亭”、“后乐堂”、“潇洒楼”、“范公祠”等。现梅城清光绪年间建的范公祠门厅保存完好,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唐询
唐询(1005—1064),字彦猷,宋钱塘(今杭州)人。以父荫任将作监主簿。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应诏献文章,名列前茅,诏赐进士及第、知长兴县,后以太常博士知归州,因翰林学士吴育荐引,任御史。未及赴任,因母故世,回里奔丧。服除回朝时,吴育为参知政事,以唐询与宰相贾昌朝有亲党嫌疑竭力排挤询,遂出知庐州。当时朝官外迁,都有朝辞而询独不用,因此询对吴育产生不满,于是上奏请废制科,意在排诋制科出身的吴育,但未得仁宗采纳。后除尚书工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迁江西转运使、福建路转运使。入朝复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为江东转运使。又因朝廷缺人修起居注,得入为知制诰。又因与参知政事曾公亮有亲党之嫌,出知苏州,转杭州、青州、进翰林侍读学士,累迁至右谏议大夫。召还京都后,判太常寺,进给事中。卒后赠礼部侍郎。好书法,得欧阳询行书真迹,精思摹习,书艺大进,终于“以书名天下”。喜爱收藏砚台,著有《砚录》3卷(已佚),另有文集30卷。
沈遘
沈遘(1025—1067),字文通,宋钱塘(今余杭)人。沈括为其从叔。皇祐元年(1049)榜眼,任江宁府通判。上奏《本治论》10篇,颇受仁宗赞赏,授集贤校理。不久,为起居舍人,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因其父犯事免职,出知越州。嘉祐七年(1062)为尚书礼部郎中,徙知杭州。英宗时知开封府,迁龙图阁直学士。
沈遘通达博识,才干超群,明于吏治,所到之处,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树。百姓无力丧葬的,给予赈济;对孤女,亲为作主婚嫁者,凡数百人;有养良家女为娼优者,悉令其父母领回。又曾在杭州主持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时称“沈公井”。待人诚信,下属皆愿为之效力。处理政务,只需半日,即可与宾客旧友往来谈笑,“沛然有余暇”,友人交口称其能。晚年拜翰林学士、判流内铨。著有《西溪集》10卷。
陆诜
陆诜(1012—1070),字介夫,宋余杭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初任北京(今河北大名)签书判官。庆历七年(1047),王则领导贝州(今河北清河县西)军民起义,诜奉命率兵前去镇压,以此官升集贤校理、通判秦州(今天水市)。历任陕西刑狱,湖南、湖北、陕西转运使,知桂州(今桂林市)。后被派遣到邕州(今广西南宁)招抚左、右江少数民族西十五峒所部,从中选择工丁,得5万人,同时整饬地方吏治,增强武备,军势大振。使经常骚扰边境的南交(今属越南)人遣使入贡,南部边境得以安宁。后移知延州(今延安市),时值李谅祚兵侵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诜留其使作人质,移牒警告,迫使谅祚退出庆州。治平末(1067)知青涧城。种谔取夏绥州,神宗以诜不协力,徙秦、凤、晋三州。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新政,晚年知成都府,反对青苗法,奏言四川民食常不足,不能偿官贷,乞罢投举使者。陆诜在对外政事上,一直主张议和,以苟求一时之安宁。辽大兵压境,仍反对“劳师屯戍”,怕激怒敌国。熙宁三年(1070)卒于成都,一生清廉不计身属,死后“家无十金”,苏轼曾作诗挽之。
元绛
元绛(1008—1083),字原之,祖籍临川,曾祖辈避乱迁居杭州。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举进士,调江宁推官,摄上元(今南京)令。任间多次查处当地杀人疑案,得到范仲淹的表荐。后历任永新、海门知县,擢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在台州任上,出库钱建房数千,安置遭大水灾而无家可归的流民,修城门,设水闸,以防洪涛。继调广东转运使,当时侬智高起兵反宋,他修治城廓、水寨25座,筹备军饷器械,因御敌有功,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等。熙宁年间,迁翰林学士,拜三司使,后知开封府。熙宁八年(1075),官至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因故罢知颖州,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后赠太子少师,谥章简。
钱易
钱易(生卒年未详),字希白,宋临安人。为吴越王钱保子。钱俶归宋,钱氏宗室、大臣,大都封官,唯钱易与兄钱昆不被录用,遂发愤读书,立志科举入仕。17岁举进士,但因在殿试时,三道题不到半天答完,而被斥之为“轻俊”,不仅御试通不过,连进士资格亦被免去。而钱易却由此闻名于世,博得“才子”美名,有人称其诗才不在李白之下。咸平二年(999),复举进士,他自觉可得第一,但主考官不公,将他列为第二。钱易不平,上书朝廷,对本朝科举多有讥讽。宋真宗阅后不快,又将他降为第三名。次年为光禄寺丞、通判蕲州。他为官能体察民情,对官吏滥用酷刑深恶痛绝,奏请废除非法之刑,受到真宗嘉奖。景德二年(1005),举贤良方正,除秘书丞、通判信州。宋真宗东赴泰山封禅,钱易进献《殊祥录》一书,遂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后曾受命修《车驾所过图经》。又为知制诰,天圣三年(1025)为翰林学士,不久去世。钱易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几千字文章,挥笔即就。他爱读佛经,曾为《道藏经》校文,并著《杀生戒》,佛学功底深厚。又善行、草书,当时流行的书法佳作有绛帖、潭帖、临江帖三种,以钱易临摹的潭帖为最优。主要著作有《金闺瀛洲西垣制集》150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洞微志》130卷。其中现存仅《南部新书》10卷,共800余条,为笔记体著作,未经编次,杂乱无章,但所载“朝野掌故”、“遗闻轶事”等有关唐初以来职官置废、政制变迁、官场仪式等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钱彦远
钱彦远(生卒年未祥),字子高,宋钱塘(今杭州)人。吴越王钱倧之孙,钱易长子。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寺丞。北宋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以殿中丞为御史台推官,通判明州(今宁波),迁太常博士。庆历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擢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知润州。上疏极言时政有中原天灾频仍、西北契丹雄踞虎视、西南蛮獠起事“三方之急”,以期长治久安之计。润州旱灾蝗灾,民缺粮乏食,彦远不顾反对,发放常平仓赈济灾民。召为右司谏,上书陈严赦免、择良吏、增俸以养廉、息土木以省费等事,迁起居舍人,入直集贤院,知谏院。时值诸路大水,彦远又上疏陈述兴水利、垦荒田、劝农桑诸策,认为“农为国家急务”。
谢景初
谢景初(1020—1084),字师厚,号今是翁,宋富阳县人。谢绛子。初以父荫为太庙斋郎。庆历六年(1046)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旋任余姚知县,任内政绩卓著:发动民工,修筑堤坝,缓解海潮冲决之患;制订“湖经”制度,统一管理农田水利,抑制豪强侵湖为田及抢夺灌溉用水,以保障农业生产正常;管理海盐生产,严禁偷煮海盐,规定盐民必须依法纳税,增加财政收入;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与当时王安石、韩玉如、谢景平齐名于吴越,被誉为“四贤”。
景初后任山西汾州通判,上疏揭露和籴(征购粮秣)之弊。旋调山东海州通判,废毁淫祠300余所。历官湖北转运判官、成都路提点刑狱。熙宁初,朝廷推行新法。景初上疏反对青苗、免役诸法,被劾罢官。
景初博学能文,尤长于诗,时与梅尧臣等相唱和,有诗集若干卷行世。又创制十色笺,后人称“谢公笺”,与“薛涛笺”齐名。
沈辽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诗文自成一家,尤工书法,楷、行俱佳。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熙宁初(1068)任审官西院主簿,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被免职。不久以太常寺奉礼郎监杭州军资库,任转运使。派至华亭县主持地方政事,因县民纷争受嫌株连,罢官流放永州(湖南零陵),后改贵池。到贵池,喜曰:“使我自择,不过尔耳。”于贵池齐山之上筑屋,名“云巢”。辑所录为《云巢集》,原有20卷,现存10卷。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宋钱塘(今余杭)人。青少年时期先后学过儒学、佛学、道学和医学,博学多识。至和元年(1054),任海州沭阳县主簿,见境内主流沭水长期失修,泛滥成灾,就着手整治,拓宽挖深,疏通河道,筑成百渠九堰,使沿流7000余顷农田受到灌溉之利,成为良田。嘉祐六年(1061),任宣州宁国县令,受江南转运使张颗委派,有“以工代赈”办法,联合附近8县民工14000余人,修复太平州芜湖的万春圩(秦家圩),写有《万春圩图记》,记述修复万春圩的缘由、过程和效益。七年中进士,出任扬州司理参军。后入京,任昭文馆校勘,抽暇研究天文学,对二十八宿等有独立见解。熙宁五年(1072),兼任提举司天监。沈括因积极参与变法,受到王安石器重。六年,巡视两浙路,推行青苗、农田水利等法。七年,任河北西路察访使,讲修边备,改革旧政。又任军器监,主管制造武器。八年,详定《九军阵法》,出使辽国,处理民族纠纷,消除辽国对黄嵬地的领土要求,签订睦邻协定。升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对税收、币制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提倡节约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整顿陕西盐政,取消四川盐禁。十年,王安石被罢相,沈括被贬知宣州。元丰三年(1080),调知延州,任鹿延路经略使,统帅四州一军,与副经略使种谔和衷共济,抗御契丹、西夏入侵者。次年,又指挥陕西与河东会合的五路大军,在无定河流域,屡次出击西夏扰边兵,收复了失地,并在边境筑垒置兵,加强边防。以功授龙图阁直学士。戎马倥偬之余,实地考察了延州永宁关的竹笋化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无定河上游的流沙、陕北的石油矿藏。元丰五年,给事中徐禧以钦差大臣自居,改变沈括等人筑垒置兵的设施,独守永乐城,被西夏攻陷。时沈括留守米脂,救援无功,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后谪居随州。元丰八年,过徙秀州安置,从此脱离仕途。晚年定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潜心科学研究,整理与编著《梦溪笔谈》,记事609条。死后归葬钱塘,墓在今余杭安溪乡太平山,自作墓志铭。
沈括对科学技术有精深研究,在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方面,都卓有成就。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的人,比哥伦布的发现早400年。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浑仪、漏壶和日晷作了重大改进,写成《浑仪》、《浮漏》、《景表》等重要著作。还与平民历算家卫朴一起改革旧历,著以节气定月份的“十二气历”。改进地图制图技术,新创十二方位表示法;并用12年时间编绘了《天下州县图》。搜集整理医药秘方,汇编《良方》一书。发现声音的共振现象。解释了凹面镜透视原理。还提出地质变迁成因的原理,第一个提出“石油”的命名,首创煤燃烧时烟煤的综合利用。在数学方面,创造“隙积术”和“会圆术”,为后代球面三角理论奠定基础。著作甚多,惜大多失传。现存《梦溪笔谈》3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及《长兴集》、《良方》等。《梦溪笔谈》为沈括毕生实践总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称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谢景温
谢景温(1021—1097),字师直,宋富阳县人。谢绛子,景初弟。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第。历任汝(河南临汝)、莫(河北任丘)二州通判,江东路转运判官。因筑宣百丈圩,获罪降职,知涟水军。熙宁初,历知谏院,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路、淮南路转运使。
景温素与王安石相友善,其妹嫁安石弟安礼为妻,遂追随王,积极参与变法活动,擢侍御史知杂事,曾上书弹劾苏轼。后因与安石不合,出知邓州(河南邓县),转右谏议大夫,知潭州。时章惇主持开凿五溪,景温协力拓筑。朝廷论功行赏,被召拜为礼部侍郎。元祐初,任宝文阁大学士,知开封府。旋被劾,罢知蔡州(河南汝南)。时章惇已被起用为相,景温指摘元祐大臣窜改熙宁变法;又言西夏终未顺命,应与划定国界,“以马迹所至为境”,为章惇所采纳,由是改知河阳。旋卒。
景温博学洽闻,与范仲淹、欧阳修相友善。历官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时人以为“吏师”。
晁端友晁补之
晁端友(生卒年未详),字君成,山东巨野人。宋熙宁中为新城(今富阳新登)县令,有善政。端友工诗词,在新城时,邑中胜迹,多有题咏。与苏轼友善。轼曾为所著《新城集》题签,谓其诗清厚静深,一如其人。
端友为人淳朴耿介,见官府有不便民之处,辄上书论列,措词激烈,因此,不为上官所喜。按事不挠于法,同僚亦多忌之。以故为官不达。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端友子。幼好学,聪明强记,始解事即能文章。17岁从父宦游新城,见江南山川风物之美,因著《七述》。熙宁中,随父谒见杭州通判苏轼,呈其所著。轼披览之,喟然叹曰:“吾可以搁笔矣!”以为博雅隽永,必显于世。后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新城地处偏僻,而山川清丽,人文蔚起,补之陶冶其间,颇多佳构:《北山游记》寥寥三百言,直逼柳州诸记;《塔山对雨》之诗,可以入画;《三学院》、《白石村》诸作,自然清新,亦皆脍炙人口。
元丰初,举进士,试开封礼部别院,皆名列第一。授澶州司户参军、国子监教授。哲宗朝,为太学正,历官校书郎、著作佐郎、齐州通判。徽宗立,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职等。曾上书力主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党论起,受劾,出知河中府。旋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葺归来园,深自韬晦。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倦,通达世务。注重事功,著有《鸡肋集》、《变离骚》、《晁氏琴趣外篇》等。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宋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书香门第,不拘小节,不为州里推重,但勤奋好学,博涉诸子百家典籍。宋元丰二年(1079)游学京师,为太学生。六年,献《汴都赋》,深得宋神宗欣赏,召赴政事堂。任职五年间,称颂熙宁变法,迁太学正。元祐二年(1087),因变法失败,出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绍圣初召还为国子监主簿。哲宗召对,命诵《汴都赋》,得任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徽宗时知隆德府,徙明州(今宁波),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不久,知顺昌府,徙处州(今丽水)。卒后赠宣奉大夫。能诗文,尤长于词,有《片玉词》传世,词韵清蔚,音律谐美,雅俗共赏,风靡当时,且成为后世词人规范。另有诗文集《清真先生文集》24卷、《操缦录》5卷、《清真杂著》3卷。
方腊
方腊(?—1121),又名方十三,宋青溪(今淳安)万年乡人。出身佣工。
北宋宣和年间,徽宗皇帝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朱勔等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溪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方腊身为佣工,更痛感这种剥削压迫之苦,因而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起反抗之心。
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在万年乡洞源里正方有常家做佣工,积极联络四方百姓,准备起义。他们的秘密活动被方有常发觉,便派二子方熊向县告发。十月初九,方腊发现事泄,遂在洞源村杀里正方有常一家(唯三子方庚越墙逃脱)而举义。方腊集合千余人,在洞源村东方有常家的漆园誓师。
在誓师会上,方腊慷慨陈词,愤怒揭发宋王朝的罪恶统治:“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最后,方腊发出了“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的呼声,号召大家伏义而起,那么“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四方孰不敛衽来朝?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
方腊提出鲜明的政治口号和政治主张,付之于革命实践。他领导的义军烧孔庙,毁神像,杀贪官污吏。批判佛教教义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虚伪性,指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主张实现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有甚贫者,众率财以助……凡出入经过,虽不识,党人皆馆谷焉,人物用之无间,谓为一家。”
方腊的政治主张和革命行动,深受贫苦百姓的拥护,数日间聚众十万。自号圣公,改元永乐,置偏裨将,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镇压帮源一带地主武装的反抗,占领青溪县西北重镇——万年镇,随即向县城进发。这时,两浙路都监蔡遵、颜坦带领5000兵前来征讨。十一月二十八日,方腊将他们一举歼灭在息坑。这是方腊义军旗开得胜的第一仗。次日,方腊打下青溪县城。十二月打出青溪县,四日攻占第一座州城——睦州。随后攻下睦州各县。方腊率主力部队西攻歙州,十二月二十日攻克。接着回师东线,向杭州进发。十二月二十九日,占领杭州,革命力量发展壮大,“众殆百万”。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响应方腊起义:浙北有苏州石生和湖州陆行儿,浙东有剡县裘日新,浙南有仙居吕师囊、永嘉俞道安,浙西有婺州东阳霍成富,兰溪灵山朱言、吴邦。这时在浙西的方腊部将郑魔王、洪载和响应部队已占领了婺州、衢州、处州等地。
在杭州作出了分兵“尽下东南郡县”的决策,派方七佛率领六万人马进攻秀州(今嘉兴),以图北上,攻取金陵,实现“画江而守”的计划。这时,童贯率领15万精兵,已赶到秀州。方七佛攻不下秀州,退回杭州。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退出杭州,由富阳、新城、桐庐、建德、青溪,时战时退,最后退守帮源。四月二十四日,宋军从东西两面包围帮源。方腊在帮源的严家溪滩,与宋军作一死战。在战斗中,方腊坐骑战死,战刀丢失,最后不得不带亲信,退往洞源村东北的石洞中躲藏。石洞分上中下三窟,极为隐蔽,官军无法寻找。统制官王禀下令搜山。裨将韩世忠由方庚作向导,收买叛徒方京,才寻得方腊躲藏的石洞。四月二十七日,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方腊和妻邵氏、子方亳、宰相方肥等52人被俘。宿将辛兴宗随后赶到,截洞掠俘,方七佛等人乘机逃脱,实俘39人,被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英勇就义。
方腊余部坚持斗争,直到次年三月,方腊起义才被最后镇压下去。方腊起义打下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方腊作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永远被人们怀念。方腊最后坚守的洞源石洞被称为“方腊洞”。全省各地,乃至近邻安徽等地都有纪念方腊的方腊洞、方腊庙。
倪从庆
倪从庆(?—1127),宋遂安凤林乡广洲源(今淳安大墅镇)人。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十一日,因不满土豪劣绅的压榨,以勤王为名,率领农民1500余人在广洲源赵侯庙鸣鼓起义。十八日向县城进发,击毙县尉曹献可,抓获知县张楠,迅速得到附近村民的响应,人数发展到3000多人。倪从庆自称赵侯王,徐周等四人为之左右辅助,姜光祖等三进士为谋主,其余起义头领20余人,号为大甲头、小甲头。扎大寨三处、小寨十一处,日夜操练,巩固阵地,壮大力量。并派人与杭、严、衢、婺、越等州联络。靖康二年(1127)一月初七,义军500余人进攻淳安县仁寿乡灵囿等地,摧毁地方武装,收缴地方财产。二月初九,知州李裁任命土居朝奉郎詹大和为统领官,纠集当地地主保甲武装及诸处巡尉、弓兵四面围攻。倪从庆趁其立足未稳,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迎击敌军,杀伤官军弓兵200余人。官军不甘失败,封官许愿,大赐赏银,以激励士气;二月中旬增调4000余兵,再次向义军营垒发动进攻。因力量悬殊,义军死伤120余人,倪从庆左肋三处中刀伤。与此同时,官军还发布文告,以免罪复业相诱降。三月又增调经制司福建枪杖手1700余人。四月七日,宋军会合弓手、枪杖手及浙东西安抚使所派之兵共6000余人,依仗人多势众,加紧围攻。义军凭险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牺牲近400人。八日,义军营垒为宋军所占,倪从庆为官军俘获被杀,起义归于失败。
唐恪
唐恪(?—1127),字钦叟,宋钱塘(今杭州)人。4岁丧父,后以父荫登第,历任郴县尉、榆次知府、江东转运判官,至少宰兼中书侍郎。宋大观三年(1109),任屯田员外郎,奉命招降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起义军有功,升为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因与中贵人不合,被降为梓州知府。政和七年(1117),黄河决口,汴京危急,唐恪受命浚治始除水患,以功升户部侍郎。靖康元年(1126),金军南侵,引起朝野震动,唐恪与耿南仲等力主和议,主张放弃三镇求和,反对并排挤朝中主战派。钦宗逐吴敏、徐处仁等出朝,任命唐恪为宰相。金兵攻至,各路勤王军集结前来参战,而恪下令不得妄动,于是勤王军不战而散。后金军提出划河为界,河东、河北地区全部归金。唐恪怂恿钦宗致函金兵统帅,表示完全遵从,引起全国军民愤怒,在随从钦宗巡城时遭到军民的唾弃和怒打,被迫辞职。徽、钦二帝北掳后,金军立张邦昌为皇帝,唐恪予以支持,但在推戴状上签名后就服毒自尽。
刘晏
刘晏(?—1129),字平甫,宋建德人。在宋辽战争中被隐而入辽,中进士,封尚书郎。后在金兵破辽时,率数百士卒来归,宋授与通直郎。
宋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至黄河北岸,直犯京师(今河南开封)。宋命刘晏总辽东兵,号为“赤心队”,参与抵御金兵。
建炎元年(1127),刘晏从刘正彦攻打淮西叛军丁进。叛党甚众,刘晏巧施计谋,作五色旗,令骑兵持之,循山而出,一色尽则换一色,如此川流不息地换旗而出。叛军疑为大军压境,遂不战而降。刘晏因功升为朝散郎。
建炎三年(1129)三月,苗傅、刘正彦迫高宗退位。刘晏对部下说:“吾岂从逆党者耶!”即率众归属韩世忠。苗、刘见韩世忠率军由嘉兴勤王而来,即拥兵西逃。韩世忠猛追不放,晏率所部猛力奋战,擒获刘、苗,械送临安行在伏诛。世忠上表刘晏功,升迁一级。
金兵南犯建康,宋将杜充兵溃投敌。韩世忠令刘晏领赤心队屯青龙。叛军犯常州,郡守请刘晏援救。晏以精锐7000人出奇制胜,降其众1500人,常州免于难。叛军戚方窜扰宣城,未及驻扎,刘晏即出其不意,直捣戚方帐下,戚方大惊遁走。刘晏求胜心切,欲生擒戚方,单骑追击。戚方见刘晏仅一人,即率众回头迎战。晏不能敌,犹手杀数十人,终为敌所害。卒后,赠龙图阁待制,并为其立庙于宣城,名“义烈庙”。
道潜
道潜(生卒年未详),宋於潜(今属临安)浮村人。俗姓何,本名昙潜,苏轼更名为道潜,字参寥。幼不茹荤,以童子诵《法华经》,剃度为僧。内外典无所不读,能文章,尤喜诗。初与秦观友好,后遇苏轼,在坐赋诗,挥笔而就。苏轼甚爱之,认为他的诗句清绝,与林逋不相上下。此后二人交往甚笃。苏轼贬居黄州,道潜不远千里相从,居留一年多时间,后复回於潜西菩山中。到苏轼贬居海南,道潜打算渡海相随,苏轼写诗劝阻。由于他和苏轼的关系,也牵连受罪,责令还俗。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又祝发为僧。崇宁三年(1104),赐号妙总大师。有《参寥子诗集》传世。
江公望
江公望(生卒年未详),字民表,宋建德人。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拜左司谏。时徽宗登位大赦,户部尚书王古在处理粮赋逋欠时,对逋欠确实无法缴纳的,就予以蠲免,对逮捕来的人也予以释放。御史中丞赵挺之弹劾王古是倾天下之财谋和惠于人间。公望以为既是大赦,王古怎能行私惠于其间?乃上疏徽宗:“人君若要知时政之利弊,人臣之忠邪,没有像谏官、御史那样可信的了。若谏官、御史挟私情肆意诬言,为泄私愤而扰乱皇帝的视听,则此情不可不明察。臣闻挺之与王古论事每不相合,屡见于彼此方辞气色之间,负气待机而发。谚云‘私事官仇’,小人也所不为,而赵挺之居然泄私愤而诬人,以蒙蔽皇上的视听,混淆是非忠奸,这能算忠臣吗?”
对皇宫内苑畜养珍禽异兽,供帝王及后宫妃嫔赏娱,公望上书力谏,以为这是“玩物丧志”。他日,公望入对时,徽宗即告之:“所有珍禽异兽已纵放遣散!只一白鹇,因养之较久,依依不肯去,我以柱杖逐之才去。”徽宗并于杖头刻公望姓名,以记其谏。
时陈祐因论曾布被罢黜,公望入谏:“陛下自登基以来,已经三易言官,逐十谏臣,非天下所愿望也!夫谏臣养之不可不素,用之不可不审,听之不可不察,去之不可不慎。”时人以为名言。公望复因上疏弹劾奸相蔡京,被贬安南军,但天下人都敬其赤诚刚正。后遇赦返里,不久,病卒于家。著有《江司谏奏稿》和《江司谏文集》。
杨时
杨时(1053—1135),字吕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今福建省将乐县)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曾以理学家程颢、程颐为师,有“程门立雪”故事。杨擅长理学,四方之士前征求学,尊称龟山先生。崇宁五年(1106),任余杭令。其时,权臣蔡京葬母于余杭南湖之侧,欲浚南湖潴水,以壮形胜。时征询父老,皆曰不可。时不畏权势,竭力劝阻,京乃止。民感其德,建龟山书院以示纪念。成化中,又改为“三贤祠”,祀陈浑、归珧、杨时三人。政和二年(1112)调任萧山县令。当时县城周围的崇化、新义、由化、夏孝等乡农田易涝易旱,连年遭灾。熙宁和大观年间,县民曾两次奏请在低田处筑堤蓄水为湖,以浇灌周围农田,均未实现。杨时到任后,实地勘察地形,会集各方意见,决定废低洼田3万余亩,周长80余里,蓄水成湖,用以灌溉周围9乡农田,受益面积达14.68万余亩。因其地山水清幽,景若潇汀,故名“湘湖”。人们为纪念杨时开筑湘湖的业绩,于明成化元年(1465)在城厢镇西门外净土山麓建造德惠祠,以颂其功德。
杨时离萧山后,又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右谏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等职。宋高宗即位后,杨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晚年,告老还乡故里,在家乡龟山讲学。南宋绍兴五年(1135)逝世,终年83岁。宋高宗赐“左太中大夫”,谥文靖。有《礼记解义》、《列子解》、《史论》、《周易解义》、《三经义辨》、《解字说》、《二程粹言》、《龟山集》等著作。
王缙
王缙(生卒年未详),字子云,宋分水(今桐庐县分水镇)人。崇宁五年(1106)登进士,授歙州(今安徽歙县)司法参军,升任英州(今广东英德县)知州。吏部考核,其品格与治绩皆列一等。高宗诏其入京面对,初拟授任滁州,以固边备,因朝议未决,改任虔州(今赣州)知州,未几召回任金部员外郎。复出将任温州,陛辞时,皇上称他不宜离开朝廷,即拜为监察御史,擢升殿中侍御史。首陈“正纲纪”、“明赏罚”等六事;又东南大旱,缙提出禁科役、免谷税等赈灾弭变措施,颇受朝廷重视。不久,再迁右司谏。时淮河一带战事紧急,某将畏缩不前,请严治,以振抗敌保国之军威。又因大臣间相互倾轧,缙深为忧虑,吁请同僚把猜忌消灭于萌芽状态,同心同德,共济国事。绍兴七年(1137)八月,淮西军副统制郦琼率部叛变投敌,统制张景,兵部尚书吕祉先后遇害。言官归咎宰相谋帅不善。缙抗声说:命帅时我辈皆参与其事,岂能独罪宰臣!因之反遭诬劾,连坐落职,出任常州知州。有旧僚属某,曾在金庭供职,经常州时谒见缙,缙当面予以诘责,并羞辱之。此人与秦桧有深交,便向桧诉说,桧大怒,罢知州职,管台州崇道观。乞休归家后,怡然自乐近20年。既老,朝廷赐三品服,年八十七而卒。临终,对家人说,生平未做亏心事,死而无憾。
缙任言官多年,做到知无不言。常说:人才难得,特别是国家多事之秋,更要爱惜人才。所以虽身居言路,不专事弹劾,惟论社稷安危大计,以启悟君心。高宗称赞他中正不阿,得谏臣体。以后官论事有不当者,帝常说,王缙奏事,可资借鉴。
何铸
何铸(1088—1152),字伯寿,宋余杭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官州县。入朝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秉性刚直,先后任秘书郎、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职。绍兴初迁殿中侍御史,数奏论时政。提出为官要光明正大,赏罚分明,取信内外。时朝议欲迁温州诸宫殿神像至湖州,沿途必需迎奉,势必骚扰地方。铸上疏劝阻:“浙东旱荒,若加勤动,恐道路怨咨。乞务从简约,不得过多骚扰。”迁神像事遂止。绍兴十一年(1141),何铸时任御史中丞,秦桧诬陷岳飞下狱,命铸主持审讯。岳飞凛然正气,当庭袒示背部所刺“精忠报国”四字。铸为之震惊,既而察其冤,转为岳飞伸张。桧大为不悦,托言皇上旨意。铸又晓之义:“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无话可答,改由万俟离处理岳案,而命铸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出使金国。铸迎难而行,不辱使命。回来后,桧又指使万俟离弹劾何铸与飞有私而庇护,不主和议,欲充军岭南。帝不允,降为秘书少监,谪往徽州。后有使者自金国返朝,说金人曾探问何铸近况,于是复起用为温州知府。不久授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力辞不就。再次使金,回国后任资政殿学士,出知徽州,不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年六十五而卒,生平孝友廉俭,无居所,寓佛寺。死后40余年,谥通惠,家属辞之。嘉定(1208—1224)初,改谥恭敏。
张九成
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宋开封人,后迁居钱塘(今杭州)。年轻时游学汴京,以理学家杨时为师。绍兴二年(1132),朝廷策试进士,九成慷慨陈词,直言不讳,痛陈宋金形势,认为“去谗节欲,远佞防奸”,为中兴之道。因得考官赏识,选为第一,授镇东军签判。因与提刑张宗臣政见不合辞归,闭门讲学,生徒日众,闻人常至。后因赵鼎推荐,召为太常博士,改著作佐郎,迁著作郎,又除浙东提刑,力辞不就。不久,召授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兼权刑部侍郎。时金人求和,秦桧几次劝诱九成支持和议,都为九成严辞拒绝,遂谪邵州。中丞何铸上书说他矫伪欺俗,倾附赵鼎,结果落职。父死服丧毕,与径山寺僧宗杲相交友善,喜谈禅理,秦桧恐其议己,遂令司谏詹大方以谤讪朝政为由,将九成谪居安南军(今江西大余)。在安南14年间,读书练功,廉静自爱。秦桧死后,起知温州,因上书痛陈户部催督军粮之弊,与户部相左,乞归故里,数月后病卒。宝庆初年,特追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一生潜心研习经学,多有训释。自号横浦居士,亦称无垢居士。著有《横浦集》传世,对经学有独创见解,后形成“横浦学派”。
方庚
方庚(1101—1161),宋淳安叶家洞源人。人黑而长,为帮源一霸,“众皆惮之”。方庚志在官爵,一天躬耕陇上,喟然叹曰:“大丈夫随时立功以不朽,奈何沾体涂足,甘以老农终耶?……吾能荷七尺锄,独不能运丈二槊乎?”遂掷锄于地,从人学兵学,卖牛买剑,横磨之曰:“以此自立足矣!”
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准备起义之事,被洞源里里正方庚父方有常察知,派二子方熊告官,方庚又把方腊禁闭粮仓中。方腊得脱,杀方庚一家42口而举义,唯方庚越墙逃脱,“指天说誓,倾心报国报家”。次年四月,方腊败退,宋军打到青溪,方庚投身军前,为之向导。方腊兵败,躲进洞源石洞里。方庚带领宋军搜山围捕,收买叛徒方京,获悉方腊躲藏的山洞,致使方腊等人被捕。
建炎三年(1129),金兵进攻杭州,方庚带领地方武装,在桐庐牛山与兀术交战,俘兀术爱妾。
方庚因镇压方腊起义有功,封为承信郎,继承父职,充会洞源里正,并任威坪巡检司摄镇。其间,他还参与镇压管孙众、倪从庆、蒋秉哲、俞八等农民起义。
叶义问
叶义问(1098—1170),字审言,宋寿昌(今建德李家镇)人。建炎二年(1128)中进士,初为饶州教授兼摄郡事,因岁旱严重,未经奏准,便发常平仓米,以赈饥民。提点刑狱官黄敦书为此事上疏弹劾,高宗下诏勿问,反迁升叶知江宁县,不久升江州通判。豫章太守张宗元悖逆于秦桧,秦桧以飞语伤人罪,嘱漕臣张常先陷害。常先欲假他人之手行事。时张宗元因事道过九江,常先行文叶义问,要其拘留宗元,义问回答说:“吾宁得罪,不为不祥。”常先白于秦桧,义问被罢官。
秦桧死,诏升叶义问为殿中侍御史。枢密汤鹏举又欲效秦桧所为,培植自己的党羽,将周方宗、李庚安置在台谏之列,俾便锄除异己。义问为此累章弹劾,结果汤鹏举、周方宗等均被罢免。稍后迁吏部侍郎,不久又拜同知枢密院事。时金主自将兵,号百万,自涡口渡淮,南侵而来。帝命义问督江淮军,并书“义问到处,如朕亲行”八字于旗以赐之。义问与参谋军事虞允文即犒师采石,召集诸将,勉以忠义。部署方毕,金兵已直搏宋军。宋军将士殊死应战,鏖战至天暮,胜败未分。恰有溃军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以为援兵至,当即逃遁。宋军以劲弓尾击追射,大败金军。孝宗即位(1163),封义问为新安郡侯,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观。
叶义问居官多年,清正廉明。平日慷慨好施,所得俸禄大多周济亲朋戚友。致仕后,老家既无房屋,又无余资建造宅第,寄寓衢州庵舍以终天年。谥号“忠简”。
詹仪之
詹仪之(?—1189),字体仁,宋遂安郭村(今属淳安)人。詹氏有双桂书堂(后改名瀛山书院),课宗戚子弟,仪之有志于学,绍兴二十一年(1151)举进士。乾道五年(1169),张栻知严州,吕祖谦分教。仪之赋闲在家,与张、吕日以问学为事,遂成莫逆之交。乾道七年、九年,仪之两次邀朱熹来瀛山书院讲学,与之往复问学,商论大学、格致章。淳熙二年(1175)知信州,时值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兄弟等人在鹅湖论学,仪之往复问,辩无虚日。淳熙四年任两广经略安抚使。上书论广盐官鬻之弊,孝宗嘉之。升为吏部侍郎,知静江府,在位六年,革官鬻之弊。仪之曾说:“居官之法,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功成之日,流言四起,终被贬官袁州。淳熙十六年二月,詹仪之归退故里,朱熹到瀛山看望。是年七月,仪之逝世。朱熹闻讣,于次年又来仪之故里具位致奠,写了《祭詹侍郎文》。詹仪之一生孜孜学问,乐善不倦。
袁枢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枢任礼部试官时因力主抗金得罪皇帝,被贬到严州(今建德)任教授。
袁枢喜读史书,曾任国史院编修官,担任过《宋史》列传的编撰工作。袁枢治学十分严谨,读史必读三遍,务求弄通方休;又善学前人而不迷信前人,是富创造精神的史学家。袁枢到严州后,反复研读平生最喜爱的《资治通鉴》,深感《通鉴》卷帙浩繁,且分年纪事,往往把一件史事分割得支离破碎,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枢便尝试着将其中的重大事件从历年的叙述中摘录出来加以连贯,形成一个个有头有尾的篇章,将《通鉴》所记1300年的史实概括为239个题目,记述305件史事,分42卷,题名《通鉴纪事本末》。每个题目记事从头到尾,叙述清楚,前后始末,自成体系,开创了史学著作四大体裁之一的纪事本末体。
马和之
马和之(生卒年未详),宋钱塘(今杭州)人。绍兴年间(1131—1162)进士及第,官至工部侍郎,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擅长人物、佛像、山水,独创“柳叶描”(又称蚂蝗描),笔法飘逸,着色轻淡,自成一家,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人称“小吴生”。高宗、孝宗两朝,十分看重他的画艺。高宗曾书《毛诗》300篇,让和之逐篇作画,惜仅成50余幅即去世。传世作品有《唐风》、《豳风》、《小雅·鹿鸣之什》、《周颂》、《鲁颂》和《后赤壁赋》等。
刘松年
刘松年(生卒年未详),宋钱塘(今杭州)人。家居清波门,时人称刘清波。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人为御前画院学生。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为画院待诏,擅画人物、山水。师承张敦礼,而名声盖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宁宗时(1195—1224)因进《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典雅、清丽,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与李唐、马远、夏珪合称南宋四大山水画家。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不平的,如《风雪运粮图》;又有歌颂抗金将士的,如《中兴四将图》。传世作品有《四景山水图》、《西湖春晓图》、《便桥见虏图》、《醉僧图》等。
嵇清
嵇清(生卒年未详),字仁伯,原籍汴京(今开封),宋室南渡后,迁居临安府(今杭州)。出身医药世家,自幼随父习医,得祖传治疗骨损金疮秘术。北宋末年,金军屡犯中原,伤残军民无数。嵇清与父亲一起行医民间,救治活者很多,因此名声渐著。金军将帅听说其医术高明后,强请嵇清随军治伤,被他拒绝。后乘乱南逃,定居临安府城。宋室闻知其事后,命操旧业,召为御医。当时宫中有人肱骨骨折,御医中无人能治,后嵇清手到病除。孝宗喜习骑射,常有损伤,全仰嵇清妙手诊治,始得无患。因此,得到朝廷内外的赞许,称他“续断起废,辄见奇效”。后世医人常以“嵇接骨”来标榜其医术。
严防御
严防御(生卒年未详),宋临安府城(今杭州)人。出身医药世家,以开药铺为业,长于治疗痢疾。宋孝宗在位时因吃湖蟹常得痢疾,久治不愈,虽经多方延请名医诊治,疗效甚微。高宗一日偶尔路过严家药铺,就派侍从前去探问能否治疗痢疾。后宣严防御入宫为孝宗诊视。严防御细问病由,详诊脉象,认为孝宗所得为冷痢,当即开出一方:用新采藕节研末,以热酒调服。宫廷御医如法研制,服用数次,孝宗痢疾痊愈。孝宗大喜之余,把御医用来研药的金杵臼赐给了严防御。后世人称其家为“金杵臼严防御家”,名声大振。
夏珪
夏珪(生卒年未详),又名圭,字禹玉,宋钱塘(今杭州)人。宋宁宗时(1195—1224),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理宗时(1225—1264)为画院祗候,阶训武郎。早年专攻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他的人物画,墨汁淋漓,笔法苍老,人称“奇作”。山水画法自李唐,而风格技法与马远较近,时人并称为“马夏”,齐名于世。山水构图,善取边角小景(如山角、水涯),画面留较多空白,以小见大,以局部表现整体,寓意南宋偏安一隅,仅存残山剩水,时有“夏半边”(一作夏半天)之称。皴法苍劲古朴而简练疏淡,喜用秃笔或树叶间夹笔,画楼阁不用界尺,常信手而成,形势突兀奇怪,气韵生动。尤其擅长山水雪景,法效范宽。后世论画者以为其山水画造诣,自李唐以后无出其右。所作山水多为长卷,《江山清远图》长达33米,现存作品有《长江万里图》(2.14米)、《山水十二景》4段、《西湖柳艇图》和《溪山清远图》等。
杨桂枝
杨桂枝(1162—1232),淳安县辽源十五里坑(即杉树坞龙门墈杨家基)人。宋宁宗皇后。少时,以姿容选入宫中。庆元元年(1195),始封平乐郡夫人,尔后进封婕妤、婉仪。五年,又封为贵妃。至嘉泰二年(1202),被宁宗立为皇后。杨后性机警,能辨奸险、别贤良。诛奸臣韩侂胄、拥立理宗,皆出其谋。开禧元年(1205)十二月,杨后备奏浙江百姓苦于重赋,由于缴不出“生子钱”,凡有育男者,均湮没不举,宁宗应杨后的请求,御批“尽免两浙生子钱”。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宁宗去世,理宗即帝位,尊杨后为皇太后,并且垂帘听政。后于次年四月,宣称撤销垂帘听政。死后谥“恭圣仁烈”。其兄杨次山,虽官至少保,封永阳郡王,却从不以外戚自骄,干预政事。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宋於潜(今属临安)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县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嘉定中,崔与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筹划边防。时金人南侵六合(今南京市北),扬州形势危急,咨夔献策:“远斥堠、精间探、简士马,张外郡声援而大开城门,晏然如平时。”金人得知扬州防备严密,不攻而遁。后为成都路通判,拒不附崔与之。知龙州(今属陕西)时,请制置、漕运司免民戍边及运粮苦役。入朝后,历秘书郎、金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触犯权臣史弥远,被劾落职,居家7年,潜心读书。理宗亲政后复职,拜监察御使,上书理宗,请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端平时进殿中侍御史,迁吏部侍郎兼给事中,历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洪咨夔素以才艺自负,为官耿直,屡次上书直陈弊政。宋理宗御笔称他“鲠亮忠悫,有助新政。”但也因此得罪权贵,“自宰相至州县无不捃摭其短”,为权臣所抑,“十年不调”。他博学善文,尤专经学、诗词。任成都路通判届满出蜀时,“得书数千卷,藏萧寺”,与其父洪钺“考论讽诵,学益宏肆”。可知他还是一位藏书家。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已佚)、《平斋文集》32卷、《平斋词》1卷等。其《平斋文集》所收多为讲经及制诰之文,余为诗歌、杂文,其词“淋漓激壮,多抑塞磊落之感”,风格颇似辛稼轩,清毛晋将其刊入《宋六十名家词》。
赵汝谈
赵汝谈(?—1237),字履常,宋太祖八世孙,居余杭。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年十五以父荫补将士郎。丞相周必大赞赏其文采,认为“他日必有大名于世”。调汀州(今福建三明)教授,添差江西安抚司干办公事。曾从朱熹校订经书疑义十余条,为朱氏赏识。光宗死后,辅佐丞相赵汝愚定当政大策,提倡道学,协力排挤拥立宁宗的韩侂胄。排韩活动失败,贬为安庆府教授。添差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又先后任嘉兴、温州知府,湖北、江西提举。嘉定元年(1208),金国内乱,卫绍王(金国王)被杀,他向宁宗献“料敌”、“备边”二策,力言不可轻敌,应着力防边。宁宗死后,授江西转运判官,以疾辞未允,到任仅一月,即被罢职。乃杜门著述,致力于学术研究。端平初年,任礼部郎官,改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时宋蒙联合灭金,南宋群臣力主乘机收复河南,惟汝谈头脑冷静,力言不可轻战。后宋军轻率出兵,很快占领洛阳,而汝谈独怀忧虑。正当朝臣喜形于色之际,宋入洛阳之师溃败,朝论始服其先见。后历任宗正少卿、编修国史、崇政殿说书、礼部侍郎,官至给事中权刑部尚书。生平酷爱读书,自少至老“无一日去书册”。天资聪颖,善于思考,学识渊博,于经学最见功底。著作有《介轩诗集》、《杜诗注》等近十种,着重名物训诂,为宋代经学名家之一。其经书注失传。
赵汝谠
赵汝谠(生卒年未详),字蹈中,宋余杭人。嘉定元年(1208)进士,宋太祖八世孙。年少时衣着不整,行止随便。著名学者叶适规劝他说:“名家子安可不学?”从此发愤读书,学业有成,与兄赵汝谈齐名,称为“二赵”。以祖荫补承务郎,历泉州市舶司、利州大军仓属。庆元元年(1195),赵汝愚罢相,韩侂胄斥谠为朋党,被贬谪十年。后调华亭(今上海松江)浦东盐场,弃职而去。又被任为浙西安抚司幕、调佥事昭庆军判官,亦不赴任。嘉定元年登进士后,任太社令,不久,升为将作监簿、大理寺寺丞。因与朝臣史弥远不合,请外任湖南提举,又调江西提点刑狱。时瑞州(今江西高安)一辛姓大户谋夺徐氏田产,诬杀婢,使入狱。谠受理后,查明真相,反坐辛姓,籍没其家。辛逃走,告于中宫,因而又把谠调至湖南,任提举平常。到任后,浏阳又有一罗姓豪民掠夺民田,谠仍绳之以法,以是得罪豪门,迁知温州。
陈起
陈起(生卒年未详),字宗子、彦才,自号陈道人,宋临安(今杭州)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后居杭城棚北大街睦亲坊(今弼教坊),开设陈宅经籍铺,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起能诗文,与刘克庄、叶绍翁等诗界名流交好甚密,曾著《芸居乙稿》。兼著述编刊宋人诗文集,曾出资收购南宋诗文百余家,编为诗歌总集《江湖集》(分前集、后集、续集、中兴诸集),刊行于世,时人称入集诗人为“江湖派”。他还刊刻唐人诗文集10多种和其他笔记、画史等,为保存唐宋诗集作出贡献。陈起藏书丰富,建有“芸居楼”,所藏多达数万卷,为当时文人学士所仰慕,多有品题之作。由于刊刻《江湖集》,被史弥远指责为诽谤朝臣,获罪流配,下落不明。
陈思
陈思(生卒年未详),字续芸,宋临安(杭州)人。约生活在宋理宗时(1225—1264),曾做过小官,后在都城临安棚北大街开设书肆,开始编书、刻书、售书和藏书。曾编刊《宝刻丛编》、《海棠谱》、《书苑英华》、《小字录》及《两宋名贤小集》等,其书卷帙浩繁,有较大的文献价值。他还研校古籍,辨别真伪,凡得珍本就收藏起来,因此所藏珍本秘籍颇多。自著《书小史》10卷,收录自远古伏羲神农到五代十国书法家共533人,名为小传,实为历代书法家史传。
李宗勉
李宗勉(?—1241),字强父,宋富阳古城(今常安镇)人。开禧元年(1205)试礼部进士第一。历任黄州(今属湖北)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干。嘉定十四年(1221)主管吏部架阁,改任太学正。十六年迁国子博士。理宗初,通判嘉兴府,累迁著作郎兼权兵部郎官。时山东李全割据之谋已露端倪,表面恭顺于宋,以取得钱粮;暗中与蒙古贵族密通款曲。朝中大臣虽亦察觉,但少有直言揭露者,惟宗勉累疏论及;并请理宗通下情,节国用,宽民力,以身作则,罢宫中不急之需。绍定四年(1231)知台州,适有洪水之患,悉心安抚,民赖以安。端平元年(1234),进言皇宫百司节省纸币,以纠滥发之害,以为“岁省十万,则十万之楮可捐;岁省百万,则百万之楮可捐也”。擢监察御史。时宋与蒙古方谋联合灭金,宗勉以为宋之国力虚弱,士卒未精锐,资粮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缮修,不宜仓猝行事。主张先治于内,慎边防,裕财用,壮国势,然后出师汴洛。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继灭金之后,分兵三路,大举南侵。李宗勉建议力保襄州(今属湖北),以为江陵屏障,据长江之险以固守。迁殿中侍御史,时淮西制置使兼沿江制置副使史嵩之畏敌如虎,远离淮西,力主议和。宗勉上“欲保江南,先守江北”之策,指责史嵩之畏葸退缩,坐失战机;又请理宗亟下哀痛之诏,引咎自责;倡议从简从俭,杜绝宫廷浮费,集公私之财,以扩军备战;建议分淮东、淮西为三帅,增设大帅统领,分地而守,协调行动。
嘉熙二年(1238),进参知政事;次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居官严守法度,乐闻谠言。抑止俸进,不植私党,召用老成。虽身居台辅,而家类贫士,时人誉之为“公清之相”。以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谥文清。墓葬富阳城北小隐山。
李嵩
李嵩(1166—1243),宋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以木工为业。好绘画,为画院名师李从训赏识,收为养子,承授画技,终成一代名家。人物画用笔细致,神采奕奕;花鸟画精丽严谨,不觉繁缛呆滞;山水画以意匠经营,情留象外,引人入胜;界画不用界尺,而宫苑楼阁规矩绳墨皆备,不同凡响。历任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时人尊之为“三朝老画师”。作品甚丰,仅著录者就达50多幅。传世作品有《货郎图》、《花篮图》、《骷髅幻戏图》、《椿溪渡牛图》、《服田图》、《采莲图》、《西湖图》和《观潮图》等,题材以反映农村风土和农民生活的居多,后世论画者题其画说:“李师最识农家趣”。
钱时
钱时(1175—1244),字子是,号融堂,宋淳安县蜀阜人。幼年即奇伟不群,不肖世俗儒生之见,绝意科举,深究理学。因游慈湖杨简门下,成为杨门高弟。杨简深爱之,大书“融堂”二字相赠。
时任江南提刑的袁甫器重钱时才学,特设象山书院,请钱时为主讲席,一时风闻远近。当地及新安、绍兴郡守闻讯后,厚礼延请钱时,开讲于各郡学。其学大抵发明心性,论议精辟,指摘痛快,听其讲者,皆有所得。
右丞相乔行简闻知,向理宗推荐云:“钱时夙负才识,尤通世务,田里之休戚利痛,当世之是非得失,莫不详究而熟知之,不但通诗书守陈言而已!”嘉熙元年(1237)二月,理宗召见“布衣”钱时,特赐进士出身,授馆阁校勘,修国史宏编。并令严州守臣抄录钱时著作,奉上御览。不久,出佐浙东仓幕。李心传奏其为史馆检阅,旋以国史宏编未毕求去。后授江东帅属归里。于蜀阜创办“融堂书院”,日与群徒讲学,是为淳安书院之始。
钱时著述宏富,有《周易释传》、《尚书演义》、《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等。
方逢辰
方逢辰(1221—1291),字君锡,号蛟峰,宋淳安县城郭高坊人。初名梦魁,自幼随父习字学文,尤以理学为归宿。尝与黄蜕、何梦桂等人肄业于石峡书院。淳祐十年(1250),理宗临轩策士,见他所对敷陈鲠亮,亲擢他为进士第一,并且亲自将他改名为“逢辰”。此后,他便以“君锡”为字。始补承事郎、佥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宝祐间,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左郎,因上疏条陈海州丧师的导闻及战守计,言词激烈,理宗不悦,遂称疾求去。尽管程元凤拜相后又极力推荐,终因朝中大臣相继指摘他不该“交游学舍”而作罢。开庆元年(1259),又召为著作郎,权尚书郎官,居官不久被罢,应聘去婺州书堂讲学,生徒从游者数百人。景定二年(1261),任婺州知府,不久又罢,回乡创办家塾,以理学授门徒。不久,又出任嘉兴知府,继而改任瑞州,不等届满又被罢官。咸淳元年(1265)度宗即位,召他为司封郎官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寻除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其后历任秘阁修撰、江东提刑、江西转运副使、兵部侍郎编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兼侍读、吏部侍郎等职。德祐间,历官荆、湖、四川宣抚司参谋官,累官至户部尚书,后改礼、吏部尚书,俱不受。宋亡,元世祖曾诏御史中丞崔彧起用他,也遭拒绝。
方逢辰平生以格物为究理之本,坚持以笃行为修己之要,读书有法,劝戒有条。凡他所到之处,无不以教务为先,如吴中和靖书堂,金华婺州书堂与东阳义学,江西鄱江书堂、东湖书院、宗濂书院等,都是他的公暇治学之地。人称“蛟峰先生”,是南宋著名教育家。著有《孝经解》、《易外传》、《尚书释传》、《学庸注释》、《格物入门》诸书行世。
叶李
叶李(1242—1292),字舜玉,又字太白,富阳庆护里(今环山乡)人。少聪慧,性耿直。20岁人太学读书,与朱清相友善。
景定五年(1264),蒙古忽必烈率部南侵,宋遣贾似道领兵抵御。适值蒙哥汗战死,忽必烈急于北归争夺王位,鄂州之围竟解。贾似道谎报战绩,据为己功,骗取朝廷信任,高踞相位,植党营私;又创“公田”、“关子”之法,百姓深受其害,朝中大臣敢怒而不敢言。叶李乃与同舍生康棣、朱清等83人伏阙上书,揭露贾似道祸国殃民之罪。后似道唆使其党羽诬控叶李图谋不轨。案定,被流放漳州。直至似道被贬逐后,叶李获赦,归隐富春山中。
元至元十四年(1277),忽必烈诏求江南遗逸,授叶李为奉训大夫、浙西道儒学提举。二十三年,应诏入京,参与朝政,被任为御史中丞兼领中书省事。建议恢复各道儒司,免除儒户徭役,设立太学,完善科举制度,劝阻迁徙江南亡宋宗室等事,均被朝廷采纳。又参与策划平定乃颜叛乱,制定《至元钞法》。累官至尚书中丞。至元二十九年,叶李因病告退还乡,在南归途中病殁于山东临清县。朝廷追封为资德大夫、南阳郡公,谥文简。
何梦桂
何梦桂(1229—1303),字岩叟,号潜斋,宋淳安文昌人。自幼从学于名师夏讷斋先生,深受教益。咸淳元年(1265)举进士,廷试第三名(即“探花”)。其侄何景文,亦登同榜进士。宋度宗得知何梦桂与黄蜕、方逢辰同堂就读于石峡书院,故御书“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的联句相赠。梦桂初为台州军判官,历官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元初,御史程文海推荐,授江西儒学提举,不赴。筑室富昌(后改名文昌)小酉源,著书自娱,终老家中。学者称之为“潜斋先生”。所著有《易衍》、《中庸致用》诸书,其《潜斋文集》11卷,收入《四库全书》。
邓牧
邓牧(1246—1306),字牧心,宋钱塘(今杭州)人。少年读老庄书,深懂文法,下笔多仿古作。宋亡,终身不仕、不娶,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又号九鉴山人,世称文行先生。遍游四方,历览名山。常在寺院闭门静坐,每日用饭一次。德祐元年(1275)至余杭洞霄宫,友人沈介石为建白鹿山房石室居住,旁植梅竹,和五松相间。平时不着布衣,以楮纸作服,常去超然馆静坐,有时竟数月不出。元大德九年(1305),朝廷派玄教大师吴全节请牧出山,断然拒绝。与南宋遗民谢翱、周密等友善,来往甚密,为翱作传,为密作《蜡屐集序》。著有《洞霄宫志》、《洞霄图志》、《大涤洞天记》、《游山志》、《杂文稿》等。在自编诗文集《伯牙琴》的《君道》、《吏道》等篇中,猛烈抨击封建君主统治是“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夺人之所好,取人之所争”、“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认为战乱的原因在于:“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憧憬大同世界,以为“欲为尧舜,莫若使天下人无乐为君;欲为秦,莫若勿怪盗贼之争天下。”幻想出现“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民间相安无事”的社会。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有一定影响。
赵景纬
赵景纬(生卒年未详),字德父,号星诸,宋於潜(今属临安)人。少时勤学,年及弱冠读周敦颐、二程所著理学书籍,往来于朱熹门人叶味道和度正之间,其理学造诣日深,后入太学读书。淳祐元年(1241)举进士,授江阴军教授。历史馆检阅、主管崇道观。景定元年(1260)特授秘书郎,主管佑神观兼史馆校勘。史成进直秘阁,主管崇禧观。后知台州,首以化民成俗为务,继之肃清政治,勤于民事,约束官吏扰民,平重刑,治豪横,节浮费。建黄岩县社仓66个,疏浚河道90里,修筑堤路30里,为下户代输秋苗,奏蠲五邑坊河渡钱。入朝为崇政殿说书,屡次上书论时弊,请理宗“捐内帑”,“节用度之奢”;摒弃“弄权”、“毒民”之臣,任用“敢言之士”、“忠信之人”,以“悦人心”,治天下。咸淳元年(1265),拜宗正少卿兼权中书舍人,以《礼记》进讲,历权礼部侍郎兼修玉牒、集英殿修撰、知建宁府(今属福建)。官至显文阁待制而卒,谥“文安”。
杨辉
杨辉(生卒年未详),字谦光,宋钱塘县(今杭州)人。精研数学,被列为宋元四大数学家之一。宋景定二年(1261),著《详解九章算法》,后附《纂类》,共12卷。内有“开方作法本源图”,即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这一方法出于北宋贾宪著《释锁算书》,已失传。杨辉在书中不仅记录下来,还作了详尽阐述。这个表外形很像一个三角形,后人称之为“杨辉三角”。欧洲著名的“巴斯加三角”与之相同,但比杨辉迟300余年。景定三年,著《日用算法》2卷,把复杂的乘除法改为简便的加减法,非常实用。为适合初学,还编有诗话13首,立图草66问。又采摘古今算术,于咸淳十年(1274)撰《算法通变本末》,分上、中、下3卷。上、中两卷又名《乘除通变算宝》,书内列有“九归”口诀,介绍筹算乘除的各种简捷算法。下卷又名《法算取用本末》,系与史仲荣合撰。十一年,撰《田亩比类乘除捷法》2卷,《续古摘奇算法》2卷。以上7卷,合称《杨辉算法》。朝鲜、日本等国均有译本出版,流传世界。他还曾论证过弧矢公式,时人称为“辉术”。杨辉对中国和世界数学史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汪元量
汪元量(生卒年未详),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杭州)人。宋咸淳(1265—1274)进士。原任南宋宫廷乐师,擅操琴。宋景炎元年(1276)正月,元军攻陷临安,宋恭帝赵和后宫嫔妃等均被掳北去,元量随行到燕京(今北京),因留大都,供奉帝后。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监禁在大都,元量常前去探望,以诗唱和,共抒亡国破家之哀痛。天祥殉难后,元量求归。回杭州后,漫游庐山、鄱阳湖等地,结纳抗元志士,深得谢翱等义士的钦佩,互赠诗词以共勉。晚年隐居杭州,为黄冠道士。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尚在世,后遁身世外,不知所终。工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传世。内容多感时悲国,凄凉哀婉。于南宋灭亡过程及宋室北掳史实,所题甚详,可补正史不足,后世以其诗为“史诗”。
吾邱衍
吾邱衍(1272—1311),字子行,号竹房、竹素,亦称贞白,钱塘(今杭州)人。酷爱古学,博通子史百家。善隶书,精小篆,治印与赵孟頫齐名。操行高洁,终生不仕不娶,隐居不出,专事吟咏,与当时文人学士多有酬唱往来。设帐授文字、音韵、训诂等课以为生计。工诗文,曾自编诗集,惜未传世。诗风效唐李贺,神韵独具,逸致横生,风采奕奕。现存有《竹素山房诗集》、《周秦刻石释音》、《学古编》、《晋史乘》和《闲居录》。
方一夔
方一夔(1253—1314),字时佐,淳安富山人。方逢辰侄。幼承家训,壮与何梦桂诸老游。因屡举不第,由有司推荐,领教群庠,续荐为考试官。不久,退隐富山之麓,自号知非子,授徒讲学,门人称为“富山先生”。元至元十五年(1278),浙西廉访佥事夹谷之奇亲临拜访,一夔“逾垣”避之不晤。族叔蛟峰(逢辰)得元恩命,一夔以《贺方逢辰得元恩命》诗极力劝阻,后蛟峰坚卧不出,亦见其责善之力。有诗《吊文天祥》、《刺贾似道》,可见其为人。一夔工诗,尤长五言,与洪震老、吴暾、夏溥、徐夔叟、翁民瞻、余炎叟六先生友善,编所倡和诗为《七子韵语集》。所著《富山先生遗稿》10卷。入《四库全书》。
朱清
朱清(1237—1321),字元之,或作源之,号希夷,别号东山先生,富阳仪凤都(今场口镇)人。宋代名儒朱熹后裔。自幼勤奋好学,以道义自持。与叶李同受业于太学博士施南学,成莫逆之交。
宋景定五年(1264),贾似道趁蒙古忽必烈撤兵北归之机,谎报战绩,骗取朝廷信任,专横骄肆,误国殃民。时值朝廷下诏求直言,朱清乃与太学生叶李等交章弹劾贾似道“欺君误国,恃宠而骄”,“引荐奔竞之路,交通贿赂之门”,请求“费坠奸伪之术,斩似道以安众心”。事后,贾似道侦知交章攻讦之事为叶李所倡议,遂唆使临安尹刘良贵诬控叶李图谋不轨,锻炼成狱,流放漳州。当时,朋辈惧被株连,不敢前往探视,独有朱清挺身送行,与之诀别,并为备办途中生活所需,又使亲信护送至2000里外。自此,朱清鉴于政治黑暗,人情浇薄,毅然离京回富阳隐居,息影田园,教授生徒。
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被贬逐,叶李遇赦归。朱清迎候于江上,勉其以风节自终。及叶李出仕元朝,致书朱清:“愿执事幡然改辙,无恋泉石之娱;大展经纶,无负苍生之望”,劝其入京为官,后又以君命征召。而朱清终不应召,以严子陵自况,有“严陵矶下桐江水,流到东山一色清”之句以明志,终老于东山。后入祀乡贤祠,杨维桢为之立传,黄滔撰墓志铭。
明本
明本(1263—1323),俗姓孙,号中峰,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明本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明本能诗善曲,在文学上有相当造诣,尤其表现在作诗方面。当时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冯子振名极一时,对明本意颇轻视。明本与书法家赵孟頫一起拜访冯。冯出示《梅花百韵诗》,明本接过一览,当即“走笔和成”,并出示自己所作的《九言梅花歌》。冯子振阅罢大服。从此两人成了至交。明本擅书法,明代陈继儒在《书画史》中称明本“书类柳叶,虽未人格,亦自是一家”。不少真迹当时由日本留学僧带回,现珍藏在日本。
杨载
杨载(1271—1323),字仲弘,元钱塘(今杭州)人,原籍福建蒲城。少时父亲去世,为奉养母亲,年至40不仕。博涉群书,文章抑扬跌宕,颇有气势,因以文名于世。母亲去世后,因户部贾国英荐,以布衣应召入京,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参与《武宗实录》的撰修。后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元延祐二年(1315)进士,授阶承务郎、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今景德镇)事。后迁儒林郎,授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未及赴任卒。杨载诗文与范椁、揭傒斯、虞集并称元诗四大家。为文强调气势为主,内容广博而文笔敏捷多变,语言简明而不铺张。其诗注重格律,风格刚劲典雅,无宋末萎靡陋习,自成一家。他主张作诗题材取源汉魏,而音律则效法唐诗,因此选题不广,摹仿颇多。有《杨仲弘集》8卷。
仇远
仇远(1247—1326),字仁近、仁父,号近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宋钱塘(今杭州)人。宋咸淳年间,就以诗名于世,与同邑白珽齐名,人称“仇白”。元初曾做过溧阳教授、杭州知事,不久罢归,怡情西湖山水之间。生性雅澹,乐于宴游,常与周密、赵孟頫、吾邱衍等名士唱和。诗格调高雅,颉颃古人,毫无宋末粗犷之习气,内容多写景咏物。其词亦佳,词风与周邦彦等相近,格律优美,极便诵唱,流行当时。著有《金渊集》、《山村遗集》,另有词集《无弦琴谱》。兼长书法,楷书学欧阳询,行书、草书亦佳,传世书迹有《七言诗卷》等。
白珽
白珽(1248—1328),字廷玉,自号湛渊,晚年又号栖霞山人,元钱塘(今杭州)人。原是四明名儒舒少度的遗腹子,后为钱塘白山乐收作嗣子。自幼聪慧过人,雅好诗文,博通经史。宋咸淳年间,与仇远同以诗名于世,人称“仇白”。人元后,以李简推荐,授太平路儒学学正,不久摄教授事,后转常州路教授,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又转任淮东盐仓大使,再迁为兰溪州判官。仕运不达,晚年归隐西湖栖霞岭下,因有泉自天竺山汇流于其门口,故题居室名为“湛渊”。工诗赋,曾与当时名士结社,称“月泉吟社”。他的诗,题材多为描绘自然秀丽风光、农村田园生活,也有反映民生疾苦及时政的。语言质朴自然,婉丽恬淡,不事雕琢,格调高雅,深得时人推崇。他的《西湖赋》,洋洋近万言,历述西湖名胜古迹,考据甚详,堪称西湖小志。所著有《湛渊集》8卷,今仅存《湛渊遗稿》和《湛渊静语》各1卷。兼长书法,造诣亦深,时人称他“诗逼陶、韦,书通颜、柳”。
张雨
张雨(1277—1348),一名天雨,字伯雨,道号贞居子,自号句曲外史,元钱塘(今杭州)人。年少时为人潇洒,不拘小节,英气勃勃,有隐逸之志。年20时弃家出走,做道士,往来于华阳、云石之间,终日怡情山林丘壑,吟诗作画,超逸物外,陶然自得。与当时文人学士如赵孟頫、虞集、杨载、杨维桢等都有酬唱应和,交往甚密,因而虽隐迹黄冠道士之中,却列文士学人之名,被当世名士称为“诗文字画,皆为当朝道品第一”。诗风豪迈洒脱,体格遒上,语言清丽优美,用典贴切精当。书法师李邕,学怀素,兼得赵孟頫指授,博采众长,气势雄浑,风骨独具。其画善写木石,用笔古雅。学识广博,所著《元品录》5卷,历叙周至宋历代道家人物135人,分列十品。有诗文《句曲外史集》、《茅山志》及书法真迹多幅等传世。
吴福孙
吴福孙(1280—1348),字子善,自号清容野叟,钱塘(杭州)人。自幼聪明,容貌俊秀,长大后学习勤奋,博览群书。元贞元年(1295),荐补为嘉兴路儒学学录,迁宁国路儒学学正。至治二年(1322)授潮阳县青洋山巡检。至顺二年(1331),大学士阿荣将他所书小楷数万字献呈文宗,得到欣赏,被选至京师,得赐金钟酌酒。至元元年(1335),调常州路儒学教授,后任嘉兴路澉浦税务课大使。至正六年(1346)升上海县主簿,任间抑豪强,还田于民,理疑狱,为民所敬。福孙自幼酷爱书法,摹习赵孟頫帖,深得其楷书妙法,兼工篆、籀。嗜好古董名画,收藏颇多。乐与文士交好,性格豪迈不羁,善于演讲,热情好客,一时登门求书者络绎不绝。学识广博,尤精印学古文,著有《清容轩手钞》、《乐善斋集》、《古文韵选》、《古印史》等。
马臻
马臻(生卒年未详),字志道,号虚中,元钱塘(今杭州)人。约元世祖、成宗时人。年轻时仰慕陶成,出家做道士,隐居西湖之滨。雅好诗文,长于书画,喜结文人墨客,士大夫都乐于与他交游,所谈为习清虚、甘淡泊等等道家之言,无意名利权势。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江南道教领袖张天师真人应诏赴大都(今北京),主持执行内醮,当时道教名流纷纷响应,马臻亦在其列。臻工诗文,颇秉山林之格,多豪逸俊迈之气,后世把他与张雨并列。有《霞外诗集》10卷传世。兼擅绘画,作品以山水花鸟为主,有《柳城春色图》等。
李康
李康(?—1358),字宁之,号梅月处士,元桐庐水滨乡(今凤川镇)人。事母笃孝,人称“李孝子”。早年随永康胡仲孺学习。善诗文,琴棋书画冠绝一时。对于古学之研究,造诣尤深。元至正二年(1342),郡守马九皋备礼聘他出来任职,辞谢不就。九年,张奉使闻其贤,又欲起用他,复固辞不应。十六年,宰臣塔失铁来县,备下厚礼,遣县令罗良迎他到县议事。康纵论得失,深入肤理。塔失铁欲委以官职,康以奉养老母为由辞归。十八年病终。高阳许瑗(明初授博士,官太平知府)、青田刘基亲临其丧,作诗文祭奠。遗著有《杜诗补遗》、《梅月斋永言》、《看山青暇集》各若干卷。所绘《伏羲像》被收入《晋唐五代宋元明清名家书画集》,原作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杨瑀
杨瑀(1285—1361),字元诚,元钱塘(今杭州)人。天历年间(1329—1330),擢中瑞司典籍。文宗爱其廉慎,破格授奉议大夫、太史院判官。至正十五年(1355),改授建德路总管。上任后勤政爱民,民视其为父母。当时他的下属中,有人怀疑长乐乡民为“盗”,准备捉人入狱,累及数百家,引起乡民不安。杨瑀获悉后,亲自带领从役载米二百石前去赈济乡民,以安抚平息事端。江浙行省报其功,进中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著有《山居新语》4卷,所记皆平时见闻,多杂以神怪之事,但史料价值不可低估,如处州砂糖竹箭,高克恭弛火禁,脱脱开旧河等,均对研究杭州历史有较大价值。
张舜咨
张舜咨(生卒年未详),字师夔,号栎山,又号辄醉翁,元杭州人。曾任宁国路儒学教授,天顺二年(1329)调江浙行省承宣使,后调休宁县主簿。元末,又任漳州路龙溪、兴化路莆田县尹。善画山水,精心研习诸家画技,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一家。作画讲究布局,大幅小景,布置各有其法。所作山水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画古柏苍老擎天,别具风气。兼长诗、书,人称“三绝”。绘画作品有《楚云湘水图》、《关山行旅图》、《古柏》、《斗泉图》、《云山桧石》、《枯木图》、《秋野图》、《画楼酌别图》、《小景图》、《诗意图》、《谢家池塘》、《春江听雨》、《树石图》、《归思图》等。
王渊
王渊(生卒年未详),字若水,号澹轩,又号虎林逸士,元钱塘(今杭州)人。约元成宗至惠宗时人。自幼酷爱绘画,临摹古人作品,后得赵孟頫指授,画技日进,乃成名家。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精花、竹。山水学北宋名家郭熙,笔势雄健,水墨淡雅,画山石用卷云皴,勾树枝用蟹爪勾,造诣高深。人物画技师法唐代吴道子,注重线条勾勒,不讲究墨彩渲染,史称“有笔而无墨”,自成风韵。花鸟画师承后蜀黄荃,先勾勒后皴染水墨,浓淡深浅,极有韵致,得写生之妙,时称“绝艺”。他师古而不泥古,所学“一一精妙”,有“当代绝世”之称。作品主要有《秋塘图卷》、《山桃锦鸡图》、《萱花白头图》、《花竹集禽图》、《秋景鹑雀图》、《良常草堂图》等。
王晔
王晔(生卒年未详),字晔,号南斋,杭州人。生性乐观幽默,热爱自然,常对月吟咏。擅长诗章乐府。曾与朱凯合作散曲《双渐小卿问答》16首,内容为双渐与苏小卿的故事,深为时人称道。他创作的杂剧有《卧龙岗》、《双卖华》、《破阴阳八卦桃花女》等,今仅存《桃花女》、《太和正音谱》,列为杰作。至顺年间(1330—1332),他还辑录自春秋到宋金艺人的作品和事迹,汇成《优戏录》一书,当时名士杨维桢为之作序,惜已失传。此外,还有散曲数首传世。
曹妙清张妙净
曹妙清(生卒年未详),字比玉,号雪斋,女,钱塘(今杭州)人。张妙净(生卒年未详),字惠莲,号自然道人,女,钱塘(今杭州)人。两人以诗文名扬杭城。曹妙清善长击鼓弹琴,能书法,行、草皆有法度,有相当造诣。奉养母亲,十分孝敬,年过30还不婚嫁,风操高洁。张妙净通晓音律,才情飘逸,晚年迁居苏州春梦楼,号称一时淑媛。两人与当时居杭词作家杨维桢有密切交往,曾作诗应和杨氏竹枝词。从诗中可知曹妙清家住南山苏堤第一桥旁,月明星稀之夜,常吹箫自娱,以抒愁情。而张妙净曾有过美好的爱情生活,后来情人离去,孤守闺阁,十分寂寞。杨对她俩的诗才十分推崇,比拟为唐代女诗人薛涛。
徐舫
徐舫(1299—1366),字方舟,桐庐人。幼年崇尚侠义,好驰马击剑。成人后,则好文而不习武,勤于读书,酷爱吟咏,潜心探究睦州诗派的作品。曾漫游江、汉、淮、浙间,与各地名士相互切磋,诗艺大有进步。但他对仕途不感兴趣。当时江浙行省参政苏天爵欲推荐他任职,舫答曰:“吾乃诗人,岂能受禄位羁縻。”竟避匿不出。故友刘基被征召入京,路经桐庐,邀舫同行。舫荷蓑戴笠,表示无意仕进。在江边筑一别室,每日吟哦在烟波出没间,恍若与世隔绝,自号沧江散人。大雪天,他泛舟独钓寒江,流连终日。卒后,葬于霞川之南,大学者宋濂为他撰写墓志铭,称其诗圆润、柔和如玉色交映,绮丽、多彩如明珠闪耀。著有《瑶林集》、《沧江集》,均收入《元诗选》,流传于世。
钱惟善
钱惟善(?—1369),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钱塘(今杭州)人。元至元元年(1335),参加江浙省试,考题为《罗刹江赋》。当时应考者达3000多人,都不知罗刹江出处,只有惟善引用枚乘的《七发》证明钱塘之曲江,即为罗刹江,大为主考官称赏,因而名声远扬,自号曲江居士。至正元年(1341),以乡荐官至儒学副提举。张士诚占领江浙后,退隐吴江筒川,后又迁居华亭。明洪武初年卒,与杨维桢、陆居仁合葬于干山,人称三高士墓。惟善长于《毛诗》,兼工诗文。有《江月松风集》12卷传世。又兼长书法,作品有《幽人诗帖》、《田家诗帖》等。
鲁渊
鲁渊(1319—1377),字道源,号本斋,淳安岐山(今临岐镇)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中进士,授官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市)县丞。归家省亲,时值农民起义烽火自徽州蔓延至淳安永平(即威坪)一带,行省发文,征召鲁渊与监郡脱脱领兵拒敌,接连烧毁义军营垒60余处,与元军主力会师于新安江中游地区。而后,鲁渊与富山巡检邵仲华共守豪岭。不久,豪岭失守,鲁渊为义军所擒,渊求死不得。次年,义军为元军主力击败,鲁渊得脱,起用为浙江儒学副提举,授奉训大夫,继升浙江儒学提举。后因病辞官回家,居岐山下。明初,朱元璋多次召用,渊不事二主,坚辞不出。以教书为生,并亲事农桑,晚景凄凉。门人称为“岐山先生”。所著有《春秋节传》、《策府枢要》。
王绎
王绎(约1333—?),字思善,号痴绝生,元严州(今建德梅城)人。后居杭州。敏悟好学,尤善丹青,十二三岁时即能为人写真。后得山水、人物画家顾逵指授,画艺大有进益。擅长人物写像,所画多线条素描,少颜色晕染。绎画像往往在与对方谈笑之间,默记其音容情态,待胸有成竹,手才落笔描写。所画既能貌似,亦复传神。曾为李五峰作一光头小像,面部仅大如钱,而形神与真人无毫发之差。著有《写像秘诀》一书,内有《彩绘法》、《写真古诀》、《收放用九宫格法》等,为现存较古的画家技法著作。其传世代表作有收藏在故宫博物馆的《杨竹西小像》。此画由倪瓒补景及题款,作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纯用“白描”,人物比例准确,线条简练、挺拔,刻划了杨竹西“清廉、谨慎”的性格。
徐*姫
徐(1330—1398),字仲由,号巢松病叟,明初淳安徐村人。洪武十四年(1381)秀才,以文章著名于时。至藩省,以诗投藩省王公,力辞而归,隐居不仕,游赏山水,以诗酒度日。诗文有《巢松集》行世。又工于戏曲,曾自谓:“吾诗文未足品藻,唯传奇词曲,不多让古人。”朱彝尊则云:“诗虽非所长,然也不俗。”所著南戏《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系取材于萧德祥的《贤达妇杀狗劝夫》而加以扩充、丰满。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文辞质朴,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并称为元明间四大传奇。另据抄本《传奇汇考标目》,他所作的戏曲剧本尚有《鲠直张志诚》、《王文举月夜追倩魂》、《杵蓝田裴航遇仙》、《柳文直元旦贺升平》等,今皆不传。
注:“*姫”代表“”。
楼英
楼英(1332—1401),一名公爽,字全善,号全斋,明萧山楼塔人。生于医学世家,继承祖业,行医乡间。其自幼即承家教,博览群书,精究名家医说和历代名方,结合临床经验,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之说,提出诊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的中医原则。在行医中,重因人、因病、因时而异,施以药疗、理疗、针疗等法,因医术高超,故奏效多。对穷苦人治病,不收分文。足迹遍云南、贵州等地。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患病,因临淮(今安徽凤阳)丞孟恪的推荐,应召入宫,旋任职太医院。年老辞归故乡。
楼英除医学外,对天文、地理、历法亦颇有造诣。在故里边行医,边研究医学古籍,对阴阳五行学说独有见解。晚年隐居仙岩山、云门寺等处,专心著述。著作有《医学纲目》40卷、《内经运气类注》4卷、《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仙岩文集》2卷及《江潮论》、《守分说》、《仙岩日录杂效》、《正传录》等。其中尤以《医学纲目》一书为最。此书集《内经》以降历代医家方书、文献及其本人几十年临床经验之大成,全书资料丰富,纲目清晰,选论治方很有法度,前后耗时30年,是李时珍编撰医药巨著《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资料。
楼英治病有奇效,民间尊称为“神仙太公”。死后,墓葬在今楼塔镇乌珠荡山脚,至今保存完整。
徐明德徐直
徐明德(生卒年未详),字德卿,号明斋,别号石羊先生,明新城宁善乡(今富阳洞桥镇)人。父元四,博涉群书,通经世之学,尤敦孝行,乡人私谥为“节孝先生”。明德能传其学,又受业于任步实门下。明德知天文,擅经济。隐居于石羊山下,有屋如龟壳,室中置书满架,终日讽诵。绝意仕进,躬耕自给。时或负奇客游,每过名山旧迹,辄悲歌慷慨,题诗吊古。至严陵濑,慕严光高风,为文以祭。郡守闻之,遣使厚币礼聘,拒不赴。后经括苍,青田刘基慕其名,邀与倾谈,三日夜不寐。问其名,不告,但称“石羊先生”。刘基所著《郁离子》,多述其事。
后明德故人、参政周伯琦欲荐之任馆职,辞曰:“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我将寄傲东轩,何事官为!”遂归。著《澄清录》20篇,行坐自随。每酒酣,闭户击节,曰:“此涤氛先资也。秘之,以待明主。”
明德子直,字子方,自号闲云居士。经学深湛,品行端方。明洪武十七年(1384),举“经明行修”科,官仙居教谕。在任教育士人,明伦常,正风俗。著有《闲云录》。万历二十九年(1601),巡按范涞奏请列为乡贤,祀杭州旌德观。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复祀于本邑乡贤祠。
单道
单道(生卒年未详),字俊良,萧山城厢镇人。明洪武年间,朝廷编造征派赋役册籍。单道参照宋、元田赋图册,创造“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四柱清册”,简明易算,得到明太祖赞赏,下诏颁行全国,永为定式。此表式自明、清至民国初期,官署在办理财粮报销或前后任移交时,一直沿用,成为传统的中式簿记。
我国古代农民每遇天旱,都以龙骨水车戽水灌田。此种小型水车全靠人力转动,或用手拉,或用脚踏,劳动强度大,而功效不高。单目睹后亟思有所改进,经反复试验,终于制成牛轮水车,即牛力转动木制巨轮,再由木轮带动大型水车。自发明“牛车盘”灌溉,力省功倍,农民称便。此后,远近仿制,推广全国。
明建文年间,朝廷曾委以官职,单推辞不受。永乐初,单道向朝廷上书,陈述其改革时弊十二条建议,因不称帝意,忤旨而归。卒年70余,葬于城厢镇西山南麓单家园。
瞿佑
瞿佑(1347—1433),字宗吉,号存斋,明钱塘(今杭州)人。早年即能诗,谙熟典故。14岁时,其父友人张彦复即兴以鸡为题,让他赋诗。佑当即脱口吟道:“宋宗窗下对谈高,五德名声五彩毛;自是范张情义重,割烹何必用牛刀。”四句诗各自点出四个鸡的典故,格律工整。张拍手称绝,因此诗名远扬。明初,曾任宣阳县训导,迁周府长吏。永乐年间(1403—1424),因作诗招祸罢职,被谪居保安。10年后获赦,做过3年家塾先生。后归居故里,以著述度过余年。著作颇多,主要有《存斋诗集》、《归田诗话》、《闻史管见》、《剪灯新话》等。
柴车
柴车(1375—1441),字叔舆,明钱塘(今杭州)人。永乐二年(1404)中举,选为兵部武选司主事。后历任员外郎、江西右参议,兵部郎中、岳州知府、兵部侍郎,终至兵部尚书。柴有谋略,善于用兵。永乐八年曾随成祖北征。英宗初年,西部边境不宁,柴车被派往协助军务,调兵筹饷,功绩卓著。正统三年(1438),又率兵击退来犯的朵儿只伯,受到英宗奖赏。任间还多次上书英宗,陈述时务军备要策,大多切中时弊,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才干。宣德六年(1431),山西大同府屯田多为豪强霸占,柴车奉命前去整治,收回田地近2000顷。凉州副总兵刘广虚报战绩,邀功请赏,岷州镇导军武官后能冒功提升,柴车获悉后,如实揭发检举,使他们受到惩处。一次,柴奉令去福建采伐木材,有人送来一罂蜂蜜,打开一看却是白金,柴车坚决拒收。在西部任职时,同僚经常设席宴饮,柴车深感不满,就戒酒吃素。由于他谋略过人,才干非凡,刚正廉洁,因此得到明成祖、宣宗、英宗三朝皇帝的宠信和重用。
夏时
夏时(生卒年未详),字以正,明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洪熙元年(1425),朝廷动议修改钞法。时上疏认为变革钞法必然扰乱市场,无益国家财政收入,主张保持原有币制不变。朝廷未采纳,推行币制变革,结果钞法大乱,只得中途停止。宣宗想起夏时所言颇有远见,因而十分赏识,就令夏时随侍皇太子祭祀孝陵。夏在途中见到有的地方百姓遭灾,就陈告太子发放粟粮赈济。后留署南京户科。宣德初(1426),时多次上疏陈事,得到皇帝认可,受命署尚宝司,兼理吏、礼、兵、刑四科,视七篆。命核校后湖黄册,上陈便宜十四事。当时邳、徐、济宁、临清、武清等地发生旱灾,时上疏陈请派官赈济,深得民心。不久,擢江西佥事。正统三年(1438),针对当时地方官滥施刑罚、冤枉无辜、违法乱纪等情况,上奏朝廷请求派御史、按察司官巡察各地在狱罪囚,清理冤案滞狱,处置不法官吏。英宗采纳建议,并迁时任参议。七年,又上奏体恤百姓六事,大多采纳执行。十二年,因大臣推荐,破格提拔为广西左布政使。任间前后共上奏十多次,朝野上下都钦佩他敢于直言上谏。
罗寿
罗寿(生卒年未详),字永年,号独冷,明新城(今富阳新登)人。学识广博,好古知今,颇具胆识。永乐十五年(1417),以举人出身任广东高安县学训导,转江西丰城,施教有方。受部使荐举,襄理江西乡试,所取士罗伦、冷贯、孙昌三人,后均成名。旋升河北交河教谕。交河士风不正,罗寿严加约束,多方诱导,士习因而大变。旋即辞官归乡,以山水林泉自乐,足迹不入公门。
正统十三年(1448),福建农民邓茂七抗租起义,号“铲平王”,与浙江庆元叶宗留起义军互相呼应,声势浩大。十四年正月,朝廷以陈懋为镇南将军,以宦官曹吉祥督神机炮,自南京发兵十万“进剿”,路经新城。时新城知县不在任所,僚属惧而逃匿,县中库存粮草无人支放,祸将不测。寿乃挺身而出,与其旧识随军刑部郎中陆矩,督同粮长袁遂依数发放,供应官军,遂得免遭兵祸,事后,寿作《放支军粮记》以记其事。卒年81岁。
俞鑑
俞鑑(?—1449),字元器,明桐庐水滨乡(今石阜镇)珠山人。少年时学习勤奋,崇尚气节。8岁,听父亲读《出师表》,对诸葛武侯的慷慨义节钦佩不已。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八年,奉命清理调度大同等处军政,处置缜密得当,取舍合乎情理。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兵扰乱西边陲,铁蹄深入宣化、大同诸府。宦官王振再三敦促英宗亲征。当时郎中胡宁因患疾,请鑑代行,鑑慷慨允诺。同僚因其子幼家远,劝勿远出。鑑厉声说:“国事如此,岂能顾及身家!”回至家中,抚摩两子头顶说:“尔等当自长成人,我不能顾也。”兵部尚书邝埜素知鑑贤达干练,军中事务都与他商讨。鑑揣情度理,裁决如流。曾力劝邝埜奏请班师,皇上不听。七月十六日,英宗驾抵大同,命平乡伯陈怀出阵与敌接仗,一战失利,上下震惊,匆忙逃回宣府(今河北宣化)。八月十三日路经鸡鸣山时,与敌遭遇,成国公朱勇败殁。回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时,瓦剌骑兵从四面包围,英宗被俘。鑑自知难以身免,对家丁说,速归家禀报,我当以身殉国!,随后跃马入阵,战殁。
景泰元年(1450),赠承德郎,官封其子。正德年间,佥事韩邦奇题其衣冠冢:“惟公事不避难,勇于死义。为臣以忠,卓哉无愧。”
徐琦
徐琦(1386—1453),字良玉,明钱塘(今杭州)人。祖父德富戍宁夏,徐琦出生于宁夏。从小发愤读书。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任行人司,后升兵部员外郎。宣德元年(1426),奉命整治全国军队。六年,协助礼部侍郎章敞出使安南国(今越南),拒受安南王黎利赠送的珍贵礼物,回国后升任兵部右侍郎。两年后,再次出使安南。当时黎利已死,其子黎麟即位,徐琦广为宣扬明朝威德,使安南敬服。黎麟感恩,铸一金人作为自己替身,并准备礼物,派遣陪臣琦来明,向明宣宗谢罪。徐还谙熟治道,针对当时天灾频仍,百姓流离,提出了十条治理意见,为明宣宗采纳。其为官刚直公正,正统初年与工部侍郎郑辰一起,考核京官,免除了不称职的30多人,威慑朝野。正统十四年(1449),升任兵部尚书。
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6岁入私塾,15岁时考取县儒学生员,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17岁乡试落第后,闭门读书,到20岁考取县学廪生,名列前茅。23岁中举,次年入京会试,名列第一。明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但殿试时因策伤时,只得三甲第92名。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二十一年,奉命出巡湖广,考察官军功过,又到川贵边境招抚瑶、壮等少数民族。他微服私访,详察民隐,在江西昭雪冤狱数百人,斥革犯法王府官员15人,一时威震府县。在川贵边境,他察知边将胡作非为,“邀功妄杀”,就如实揭发,加以惩处,兴利除弊,政誉卓著。宣德三年(1428),受都察院右都御史顾佐的荐举,任江西监察御史。两年后,调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等地。在任19年间,兴修水利、筑路铺道、植树挖井、贷粮济贫、施药救难等等,政绩颇大。他屡屡上书为民请愿,当时内阁三:学士杨荣、杨溥、杨士奇佐政,政清治正,凡于谦所奏,都一一允准。后宦官王振把持朝政,于谦遭到忌恨和打击。正统十一年(1446),于谦上京奏事,荐举河南、山西参政孙原贞、王来两人出任巡抚,王振唆使通政使李锡上本弹劾,诬陷于谦因长期不得升迁而心怀怨恨,任意荐人自代,不合体统,而下狱三月。后在河南、山西两省官民和周、晋两藩王府的请求下,王振被迫释放于谦出狱,降为大理寺少卿。后因迫于民愤,又恢复了河南、山西两省巡抚(即都察御史)之职。正统十二年,任兵部右侍郎,次年又升为兵部左侍郎,协理军务。
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英宗在王振挟持下,对瓦刺部的侵扰举棋不定,开始步步退让,后又轻举妄动,率兵亲征。“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剌也先一部大举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留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急召朝臣共议对策,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翰林院侍讲徐珵等人主张迁都。于谦临难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坚决驳斥迁都派,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他率兵22万,精心部署,列阵九门,誓死抗敌,并扶郕王即位,追英宗为太上皇,以定民心。经过5天激战,击退了瓦剌部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以功加官少保。景泰元年(1450),英宗朱祁镇回到北京,皇位争夺趋于激化。在于谦等主张顾全大局的大臣的提议下,代宗朱祁钰表面上欢迎太上皇回京,暗地废立英宗皇储,另立己子为皇太子。不久,代宗皇太子病死,仍不准英宗子恢复皇储。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图谋复位。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际,纠集旧臣冲进东华门,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礼,复辟成功,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就清除异己,把于谦等大臣下狱,幽杀代宗于西宫。不久,处死了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于谦遗体为都督同知陈逵收殓,次年归葬杭州西湖三台山,成化元年(1465),宪宗朱见深即位,为于谦平反冤狱,恢复官位名誉,改于谦北京故居为“节忠祠”,杭州故居为“怜忠祠”。弘治二年(1489),追赠于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
于谦能诗善文,著有《于肃愍公集》8卷、《少保于公奏议》10卷等。
赵新
赵新(约1381—1461),字日新,号养斋,明富阳灵峰里(今渔山乡)人。出身贫寒,刻苦好学。永乐三年(1405)乡试中举,旋入太学读书,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后任工部屯田司主事,办理粮饷储运事宜,筹划有方。宣德四年(1429年),擢升吏部稽勋司郎中、右侍郎,居官以“勤、清、慎”著称于世。不久,巡抚江西,在任内,于综核吏治,表彰廉洁,惩治贪污;清理漕运,平均劳役,赈济饥民等事,均能悉心办理,惠政在民。十年之间,致力兴利除弊,声誉之隆,与当时名臣于谦、周忱相埒。
其时,司礼监太监王振为明英宗朱祁镇所宠信,独揽朝政,擅作威福。廷臣百般逢迎,以图保全禄位。独赵新与吏部尚书王直绝不阿附。王振为排除异己,竟以莫须有罪名下王直、赵新于狱。及“土木之变”,王振为乱兵所杀,赵新始得出狱,重新起用。
明代中期,赋税、劳役繁重,更兼连年自然灾害,以致贫苦农民纷纷外出,逃荒求食。正统十四年(1449),赵新奉旨巡抚山东、直隶、凤阳等四府,所至招集流亡,恢复生产,使民安居乐业。百姓“颂其德者,如出一口”。
景泰初,赵新升任吏部尚书。既而,以老致仕,病逝于家。
戴进
戴进(1389—1462),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别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杭州)人。早年为打银工匠,因擅长绘画,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被召入画院。当时画院画家如谢廷循、李在、倪端、石锐等,画技都远逊于进,因而遭妒忌排挤。进被放归故里后,以卖画为生,终至穷途落泊而死。他工于书画,于山水、人物、花鸟、翎毛,无一不精,善于临摹。他的山水画作品,注重选题。画法继承南宋水墨苍劲一派,既取法李唐、马远、夏珪等人,又吸取了董源、范宽之长处,技巧纵横,画风雄健挺拔,行笔顿跌,善于用浓淡水墨的巧妙变化,来表现“铺叙远近,宏深雅淡”的品格,既有南宋院体遗风,又有元人水墨画意,被推为“浙派山水首席画师”。代表山水作品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金台送别图》、《春游积翠图》、《关山行旅图》等。他也精于人物画,远师吴道子、李龙眠,创立蚕头鼠尾描,间或亦用兰叶描,笔法豪放,其画风靡当时,吴伟、张路、王世祥、方铖、戴泉、夏芷、何适、谢宾举、谢时臣、汪肇、蒋嵩、夏蔡等人,均承习他的画风,组成浙派大系。
陶华
陶华(1369—1463),字尚文,号节庵,明余杭人。幼年业儒,旁通百氏。及长,遇良医授予秘藏医籍,遂探研医术。精研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颇有创见。为人治病,深切脉理,旁察病源,随症制方,不拘古法,屡有奇效。一女隆冬昏闷,不饮不食,神情狂躁,诸医莫测其症。陶究其病源,此女将曾于三伏天曝晒之衣着于身而得疾,遂诊断为严冬中暑,是一种稀症。使服“香薷饮”,一服即愈。又一人因食羊肉后涉水,痞结于胸,门人治之不愈。陶令食砒一钱,一吐即愈,门人质疑,陶答道:“羊肉得砒而吐,而砒得羊肉则不能杀人,是以知其可愈。”曾悬壶杭州,治伤寒症,常一剂即愈,名著一时,人称“陶一帖”。著有《伤寒琐言》、《陶氏家秘》、《杀车槌法》、《一提金启蒙》、《证脉截江网》各1卷。宋成无已《明理论》只50证,陶鉴其未备,斟酌增删之,写成《伤寒明理续论》1卷,合辑为《伤寒六书》。后又撰《伤寒全书》5卷、《伤寒治例点金》2卷、《伤寒治例直指》2卷、《伤寒直格标本论》1卷、《伤寒段段锦》(又名《十段锦》、《十段关》)1卷,《伤寒全生集》4卷。在伤寒分证和治法方面,有所发展。此外又著《痈疽神验秘方》(一作《痈疽验方》)1卷、《陶节庵心髓》1卷。
魏骥
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明萧山城厢镇人。永乐三年(1405)中举,次年以进士副榜授官松江府儒学训导。任内,学生有成就者众多。不久应召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书成还任,荐任太常博士。宣德元年(1426)由吏部尚书师逵荐为吏部考功员外郎,转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1438)诏试行在吏部授左侍郎,次年实授。曾多次奉命巡视畿甸蝗灾,询问民间疾苦。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魏以年老力衰请求致仕,遂改任南京吏部侍郎。十三年,再次以老辞官,不准。十四年又任南京吏部尚书。期间,曾两度典试江西。“土木之变”时,为对瓦剌用兵献计献策,屡被朝廷采纳施行。
魏骥居官清正,不徇私情,对赠送的特产、珍宝之物一律拒绝。在吏部,有一进士同官已许之放缺,魏骥不予认可。有罪犯王纲,恶逆当杀,官员为其保释。魏拒请托,依法定刑。景泰元年(1450),年事已高的魏骥调到京城。此时其学生陈循已升任大学士,为讨好恩师,力劝其在京城立朝,遭魏骥严辞拒绝。77岁辞官回乡。
魏骥告老还乡后,在家居住20余年,平易近人,布衣粗食。为解乡民水患之苦,多次向当局提出修水利,还亲自主持修筑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沥、股堰、单家、曹家等处塘堰及徐家、螺山、长山等闸。为禁止富豪争相围湘湖为私田,魏即呼吁官府,发动乡民,清查私田,疏浚湖身,修筑涵闸,使湖中蓄水增多,仍保湘湖周围农田防旱防涝之利。成化七年(1471),宪宗闻魏骥筑堤浚湖,有功乡里,特遣使问,赐羊酒,并命地方官每月供米三石,使者未至而魏骥已病卒。逝世后,钦赐祭葬,谥文靖。乡民为纪念他的功德,在湘湖跨湖桥东南岸的湖山村徐家山坞修筑有雕像护卫的墓葬,今尚有部分保存。
魏骥在文学上的造诣颇深,文章醇朴典雅;诗则不求雕饰,自然隽永。其著作有《南斋前后集》、《松江志》、《水利事实》、《水利切要》、《理学正义》、《南斋摘稿》等。
姚夔
姚夔(1414—1473),字大章,号损庵,明桐庐坊郭(今桐庐镇)人。正统三年(1438)乡试第一,入国子监。七年会试第一,登进士第。次年,授吏科给事中。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国势危急。为劝郕王继位事,朝廷上下意见纷纭,议而不决。夔厉声说,“国家任用大臣正为社稷计,此事何须再议!”遂与众大臣诣文华殿恳请郕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重兵长驱直入,京师危急。夔上战守方略,指出:兵败之余,人心未定,宜坚壁固守。请急调辽东、宣府兵入卫,与京军内外夹击。各路勤王明军在兵部尚书于谦部署指挥下,大败瓦剌军,京城保卫战取得全胜。翌年,越升南京刑部右侍郎。时刑部规矩废弛,案件山积,夔到任后,“严肃规矩”,不久,便“狱无滞囚”。景泰四年(1453)改礼部侍郎,奉旨考察云南官吏,升降允当。一年后还京,留任礼部。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名亨居功擅权,结党营私,势焰熏灼。夔兀立不附,被排挤,调任南京。未几由英宗召还复职,第二年任吏部左侍郎。时有亨党者,原为真定积压府某,因贪赃被免职,亨嘱托姚夔复其职,附亨者拟好复职稿件,让夔批复。夔掷笔于案,抗声说:“我宁愿不做侍郎,必不判此稿!”阴谋终于搁浅。及亨败,党徒降黜,夔之名望益重。七年,迁任礼部尚书。是年春,主持贡试,试院失火,烧死贡士多人。夔引咎自责,谓未能防范于未然,致殃及天下英才,伏地痛哭不止。翌年,将府内后庭花园改植庄稼,亲自耕种培育,时加观察,称“观稼台”。同僚见而异之,夔说:“我辈年食俸禄几百石,而不知农家种植之艰辛!我之所为,意在不忘衣食父母”。成化二年(1466),南京兵部尚书李宾奏准,令南畿及浙、赣、闽的诸生,须纳米济荒方可入国子监深造。夔上奏反对乃罢。五年,进吏部尚书,旋加太子少保。夔熟谙事理,力去宿弊,任人唯贤,朝廷内外称庆。宪宗宠幸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其服饰用途贵比帝胄,奸小奔走门下,竞为其徒。夔竭力谏阻,势稍收敛。并提出“亲君子,远小人,绝请求,禁乘办,恤军匠,减力役,抚流民,节冗费”等,多为帝采纳。每遇灾异,夔常忧形于色,敦请皇上赈恤。忧国之心老而弥笃。
姚夔才识宏远,表里洞达,在朝30余年,深得英宗、代宗、宪宗皇帝的器重。病重临终,对其子璧说:“吾受国厚恩,不克图报,死后勿随例请葬祭,以重吾过。”成化九年(1473)二月卒,赠少保,谥文敏。次年,归葬原籍金牛山麓,著作有《矗堆稿》。
俞膺
俞膺(生卒年未详),字古章,明富阳灵峰里(今渔山乡)人。好学,淡于名利,不求仕进,敦品力行,名重一时。时值风涝成灾,浙江布政使宁良询以治国安民之道,俞膺乃上“救荒十策”。凡所建议,均为朝廷采纳,付诸实施,百姓受惠非浅。是故膺虽“遁迹丘园”,而“名闻湖海”。
正统、景泰年间(1436—1456),浙江藩、臬两司先后荐举俞膺出仕,辞不赴职。其时,富阳知县吴堂方修《富春志》,遂礼聘之,与李玉昂同主笔政。
后吴堂调知安徽和州,亦上书朝廷,推荐俞膺为官。朝廷特遣使者征召。使者态度倨傲,俞膺乘与观潮之机,赋诗讥之:“一出龙门便作威,无端推起雪山堆。本来一派寻常水,装出许多声势来。”拒不应召,以布衣终其身。
俞膺卒后,乡人于渔山玉屏山建俞古章先生祠,并修其墓,春、秋致祭。
李昂
李昂(生卒年未详),字文举,明仁和(今杭州)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未仕。成化年间(1465—1487),任山东青州知州。在任8年,体恤民情,政绩卓著。劝民垦荒5000余顷,安置流民52000余户20余万人;饥荒时,发官仓粮数千万石,也劝地方豪富发粮8万余石,使青州饥民赖以度荒,还接纳了邻近饥民。当地人民为感戴其全活再生之功德,在青州袁海亭为他立生祠以示感念。李昂以此得到朝廷赏识,历官福建左参政、山东右布政使、都察院副御史等职。弘治年间(1488—1505),李昂奉令镇压杨九隆起义、两广狼於等少数民族起事及湖广、福建等地农民起义。
徐贯
徐贯(生卒年未详),字原一,明淳安蜀阜人。景泰四年(1453)中举人,天顺元年(1457)中进士,授兵部郎中,又调为福建右参议,分守延平、邵武四府。时值当地饥荒,徐贯开官仓,减价出售,救济灾民。继而升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有镇守总兵,多占军丁佃户,徐贯坚决取缔。后升任工部左侍郎。会苏、松大水连年,敕贯往治之。贯以简能吏、授方略,水患悉平。晋升为工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以疾乞归。加太子太傅。晚年居家,去世后朝廷遣官礼葬,并追赠为太保,谥号“康懿”。有《余力稿》12卷,收入《四库总目》,行于世。
方汉
方汉(生卒年未详),字孔殷,号寿山,明淳安进贤人。景泰元年(1450),考取浙江乡试第二名。天顺二年(1458),又考取“五经”单科第一,授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次年,巡按陕西、甘肃等地,全心抚治,边境诸番王帖然畏服。成化三年(1467),巡按四川。时川、贵少数民族起义,朝廷派总兵官征剿,而让方汉督军记功,随机行事。后升迁南通政司右参议,转调北通政司左参议,官至南京太仆寺卿,卒于任上,荫封二代。方汉平生博学多才,慷慨有节,从政之前曾讲学严陵,尚书徐贯、参政邵新和副使方中,为其得意门生。所著有《寿山文集》。
何升
何升(生卒年未详),字文达,明淳安文昌人。正统戊辰年(1448)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正统末年,明朝内外交困,蒙古瓦剌部不断强大,首领也先经常骚扰边境,并准备大举南侵,明王朝危在旦夕。何升受命和御史杨春趱一起护运边饷,昼夜兼行,历尽艰难险阻,置生死于不顾。但由于英宗的腐败无能,明朝军队大败,英宗被俘于土木堡。战后遗骸遍野,何升在回京途中,将沿途骸骨掩埋。景泰年间(1450—1456),户部尚书金濂为军兴财用之急,主张更变明朝长期实行税亩之法,将夏秋两季的税粮一并予以征收,以备急用。何升认为,这将扰乱民心,于国不利,代宗采纳他的建议。天顺六年(1462),晋升为何南管河右参议。当时黄河经常发生水患,黄河两岸的人民深受其害。何升到任后,组织民工修疏河道,加固堤防,使漕运畅通,人民生活得以安宁。
倪谦
倪谦(生卒年未详),字克让,钱塘(今杭州)人。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强。明正统三年(1438)乡荐,次年赐进士第三名,授编修。景泰年间(1450—1456)以在文华殿受命赋诗,受到景泰帝赞赏,并得到提拔。天顺初年(1457),任为学士,入讲东宫,得到宪宗好评。天顺三年,主持顺天府(今北京)乡试,由于他秉公行事,没有录取大臣子,被诬告而遭流放。在流放7年间,以讲学授课为己任,学生都能学而有成,深受当地士人敬重。成化初(1465)宪宗即位后,倪官复原职,不久与儿子倪谦岳一起调入史局,编修《英宗实录》。后升任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追赠太子少保,谥文僖。
后面名人过多,只以列表形式展示:
商辂
邹干
何舜宾
倪岳
胡拱辰
丁养浩
俞谏
洪钟
张嵿
葛林
金有光
邵锐
田汝成
徐廷绶
方廉
海瑞
张瀚
钟化民
徐楚
金学曾
沈楠
宋应昌
莲池
沈朝焕
李之藻
翁鸿业
宋贤
梁孟昭
蓝瑛
柴绍炳
沈谦
陈元赟
戴笠
张志聪
来集之
应*撝谦
蔡仲光
毛先舒
赵延标
何尔彬
赵吉士
戴梓
高士奇
洪昇
王玉*壂
毛际可
汪文津汪文鋐
徐士讷
毛奇龄
汤右曾
沈元沧
吴焯
沈近思
方楘如
章楹
赵昱
厉鹗
沈廷芳
金农
丁敬
董邦达
陈兆崙
杭世骏
吴颖芳
赵信
汪师韩
夏承熙
潘成年
卢文弨
孙士毅
袁枚
黄易
朱彭
奚冈
赵学敏
朱文藻
陈豫钟
汪辉祖
喻兰
梁同书
董诰
吴锡麒
陈鸿寿
余集
屠倬
张云璈
王绍兰
周凯
许乃济
葛云飞
龚自珍
项名达
金应麟
汤金钊
任熊
戴熙
邵懿辰
沈兆霖
胡震
劳格
夏鸾翔
许乃普
吴振棫
吴煦
朱凤标
韩佩金
张应昌
朱学勤
许乃钊
龚自闳
夏同善
胡光墉
吴尚先
王銮
孙诒经
许庚身
张曰珹张曰珩
王家坊
朱彭年
姚梦兰
盛鸿
丁丙
袁昶
仲学辂
陈光颖
濮振声
方克猷
王文韶
陆元鼎
汪康年
汪珪
吴祥达
汤寿潜
汪亦澄
朱执信
张锡銮
李成虎陈晋生
夏曾佑
蒋敬时
朱兰
沈定一
曹阿堂
马东林
汪大燮
夏震武
钟阿马
唐阿毛
蔡九华
袁金毛
童润蕉
费善宝
傅玉成
童祖恺
来学照
王文典
金达如
祝光焘
邹子侃
曹顺标
张恒
胡传泰
章炳麟
朱文钧
邵瑞彭
吴时森
徐新六
郁华
茅丽瑛
施昕更
张谞行
方赞修
邵明贤
蒋治
赵堃
马政三
臧承宣
都锦生
唐敦禄
孙晓梅
姚思铨
陈大悲
徐震华
单士厘
张尔田
余光凝
蔡东藩
章烈
郁达夫
于再
潘芝山
孙京良
俞慕耕
葛理庸
王宝庆
于子三
蒋忠
鲁光钊
叶景葵
叶良辅
楼曼文
包汝羲
赵汉卿
戴瑞浩
许廑父
金百顺
沈佩兰
盛震叔
蒋伯潜
王烈
张辅忠
施肇基
章乃羹
缪凤林
汪馥泉
沈炳铨
沈子球
方殿华
蔡咸章
姚虞琴
金守淦
陈朵如
来裕恂
瞿缦云
林枫
赵尔春
沈志远
胡国宾
陈叔通
邱关兴
沈祖绵
叶熙春
邵裴子
何思敬
董绍庸
施今墨
吴叔丹
任一力
张宗燧
马叙伦
胡润桐
倪贻德
许宝騄
盛澄华
王平夷
方海春
洪文澜
江一平
钱天鹤
叶艾子
胡升鸿
华林
杨之华
陈义
陈达
来楚生
韩登安
张毅
田曾垲
蒋玄佁
傅彬然
沈霁春
孙光远
夏定域
丁振麟
李元庆
凌普选
金守儿
方南亮
王之荣
罗霞天
方豪
袁迈
程尚仁
戴不凡
王公道
蒋筑英
孙用
钱思亮
陈礼节
吴贻芳
杨石先
胡海秋
胡汝鼎
蔡堡
钟履坚
罗化千
叶长庚
王兆槐
陆士嘉
严发奎
朱新予
严如湛
赵贞信
周廷儒
王永树
陈向明
- 嘉兴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嘉兴历史名人大全
- 湖州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湖州历史名人大全
- 宁波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宁波历史名人大全
- 绍兴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绍兴历史名人大全
- 舟山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舟山历史名人大全
- 金华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金华历史名人大全
- 衢州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衢州历史名人大全
- 温州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温州历史名人大全
- 台州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台州历史名人大全
- 丽水地区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丽水历史名人大全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79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0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1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2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3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4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5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