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 自在
最近开始困惑自己写字,总觉得和自如自在隔了一层。想起来连岳说自己27岁在厦门一家报纸当评论员,产量很高,文风也比传统评论活波,但他仍觉得人与文,还是隔着一层,就像穿着雨衣洗澡。
后来他后知后觉补看王小波,才明白写作的道理: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写,口语很美,要去发现。
顺着王小波的路线,他知道王小波的导师罗素,文字也是聊天风格,平白,逻辑性强,偶尔逗你笑一下。
连岳总结:文字不是用来伪装和附和的,它是表达我真实的想法,这样自我对话才可形成,这才是它存在的意义。
我困惑自己写字,一想着要公开发表,总想着要给一篇文章一个意义。每当一这样想,就不能放开自己写。
发现一起写字的小伙伴有很多进步明显,去总结的话,发现首先他们是放得开,就像连岳说一个读者给他的反馈那样说的,不惧怕写作的临界点时开始写日记了之后。不要求必须800字,没有政治正确,可抱怨,可暗黑,可哭泣,甚至可色情,主要是不再装逼。
我也尝试这样写,但总会畏手畏脚。回忆自己喜欢看的作者,比如和菜头,连岳,还有最近读张佳玮,他们都是这样的风格,感觉他们写的真实,不慌不装。
我记得自己最开始在新生大学社群学习写作,第一次看到尹航推送的一篇文章《总有一天你会了解,不委屈自己才是最大的美德》,说到自己拧巴的时候安慰自己的是冯唐的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我当时用来安慰自己朗读英语初遇到的困难。我给自己说,你没有那么多观众,因为一想到有观众,就会不自在。
记得读书的时候,我们班要参加合唱比赛,选我当指挥,当时心里既盼望又忐忑,音乐老师第一次指导时对我说,紧张就对了,你要学会忘记,当你站在台上时,提醒自己,你没有观众。我们班长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对我说,他每一次上台给大家说事情的时候也紧张,后来就对自己说,就当下面是一堆烂白菜。当时听到想笑,后来一想,如果脑袋里转换一下,不是一张张脸,而是一堆烂白菜,还真就没那么紧张了。不过后来每一次班长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说什么,总会想到被人当成烂白菜,极不情愿认真听。
看张佳玮的文字,很欢畅,痛快。我想起来一开始学习写作,在一个群里,大家互相打卡,有一个同学不知道写什么,她也觉得自己可以不用太担心,她的文字每天用word 文档发过来,给我们几个人看。我们最开心的是看她写,第一天她不知道写什么,写和房东怎么通电话谈判房租,第二天写自己不知道写什么,但因为写作群是交了押金的,一个字5毛钱,她就数着字凑,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自己写字可以这么值钱。也写生活味,我一直记的她写的生活味,我想,我可能少的是不写生活味,至少这个问题我经常在心里问自己。
每当写作遇到困惑,除了去找写的意义,写成一段段故事给自己,还会再去深一步想,怎么才能做到有趣呢?真实,朴素,自在,这样做到之后,就会有趣。比如,和菜头有一篇文章,他说自己写《重新读老人与海》是费了很多心力的,我又回头重新读那一篇。
《老人与海》里,真正的主角并不是老人。而是让他衰老,让他疲惫,让他病痛,让他贫困,让他等待84天却一无所获,让他看到从未见过的巨大马林鱼也看到了希望,让他遭遇鲨鱼围攻一夜失去所有,让他的大鱼变成嶙峋白骨的命运之手。所有人都在这种命运的统治之下,所有的个人努力都注定徒劳无益,重点在于,我们都可能领受失败的结果,但我们的人生依然存在一线曙光:一个人可以失败,甚至可以死亡,但他无法被击败。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想给一个朋友发过去,因为几天前他给我说,他最近有点灰色,问我有没有鸡血送。我觉得这其实也是木心说的,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芦苇,所以伟大。人知道自己渺小,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是永恒空间的一瞬,但即使在知道了以后,依然选择不放弃这一瞬的体验,用思想让自己伟大。
知道即使努力了可能也不一定有好的反馈和成绩,就干脆不开始了吗?才不是。
知道要做一直有思想的芦苇,所以,可以轻描淡写,又无所畏惧。
结合在一起来理解的话,我觉得就是知道你即使写不好也可以先一直写,但在写的时候,要经常问心,你更喜欢什么?真实自在,不装。朱光潜在谈写作时也说,不一定要上来就先写议论文讲道理,可以先学会写生,写记叙文和描写文。
最后,还是和菜头写的好,用来给自己打气:
人生中有许多这样的时刻,没有人见证你的努力和付出,于是你活在旁人的猜忌和嘲笑之中,而且并没有人可以倾诉,甚至也无从诉说。在很大程度上,这可能才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