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
从图书馆里面翻出来了这么一本书,正面看还好一点,侧面开起来真的很旧了,09年四月的版次。刚看到只是觉得这个名字新奇。知道。知道什么呢?它上面写了,知无尽,道无穷。对这个名字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知识这个东西,它包罗万象,从宇宙星辰,到自然万物,天文地理,所有事物的规律,都可以算是知识的范畴之内,所以说知识无尽,而单拿出来一类知识,就比如说单拿出来心理学,对它的分析研究,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观点,形色不一。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道无穷。
名字就这么奇特,这本书主要是一个记录,封面上的这些人,都在扬州的一个佛学会上做个演讲,于是就成了一本书。一本关于思想的书,虽然偏重于佛学,但是并不完全,毕竟只是个演讲,又没有功利性,所以畅所欲言还是可以保证的。
第一篇就是余秋雨先生讲的《佛教和中国文化》,对于余秋雨先生,我个人是有着非常崇高的敬意的。他的文笔,算是我文学路上的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份。
在这篇演讲中,他对儒,道,墨,释三家稍作分析了一下,言简意赅: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非常丰富了,突然有个纯粹从另外一个文明里面所产生的文化进入一个高浓度的文化领域,却能扎根于此。
儒家,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始,汉武帝时期的时候,发展到了独尊儒术的境地,但是,无论是从古到今,儒家,一直都不是很普及,古代的私塾,没有钱的社会底层阶级,是上不起的。放到现代,建国初期,社会上文盲的比例那么高,儒学所提倡的思维到底有多少渗透性和多少延续的可能,真的很少。而21世纪后,整个社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古典的文化,似乎又被搁置了。
“我们现在设想中国古代有一个儒学的世界,我可以这么说,这个世界在整个九州大地其实就是影影绰绰,是极小的一部分,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这是余秋雨先生的原话。
至于道家,一种是生活方式的道家,这种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无为而治,什么也不计较,整天做自己在乎的事情,外人看起来就是无所事事。日子可能过的很开心,很愉快,可是很与现代社会脱轨。另一种是道士,虽然少见,却也存在于现在的社会,要么隐居山林,要么守着一个道观,惶惶终日。
墨家的传承,极为稀少,可能是和它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于秋雨先生也只是泛泛而提,不过我个人还是很感兴趣的。
对于佛家的态度,于先生总结的很贴合实际,他这样讲:它在理论上的简明、痛快,或是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叫爽利,理论上的爽利。看起来佛经好像也很多吧。不。它的中心内容是非常痛快、简明、爽利的。
佛家紧紧抓住了人生这个大题目,就只是专门讲人生的问题,不离不弃,就讲人生,只讲人生。
“儒家它着重讲两个问题,一个叫君子之道,一个叫中庸之道;道家主要有两个精神,一个是顺其自然,一个是以柔克刚;墨家主要讲兼爱非攻,都不直接和个人的人生有关。而佛学,仅仅研究一个人人生当中的生老病死”
另外,就我自己的感觉,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本土之上发展出来的三大显学,以及各个名声不如这三者的学术,归根揭底,也都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样,西方的各个宗教信仰,也不过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物。纯粹文化与文化的碰撞,带来的只有文化和发展、更加壮大,所谓的文化没落,或多或少与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有关系。
佛教的本土化,带给中国的,经过时间的检验,确实是正面的力量。中国的僧侣,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为文化的融合做出了贡献。
最后总结一下:关于信仰,我有自己的见解,我个人并不信仰佛教,但是我对文化,各种文化,都保持着该有的尊敬。佛教的发展,兴盛,壮大,一方面源于一代代教徒的努力弘扬,另一方面,时代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我希望在如今的已经不如当初那般混乱不堪的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仍有余力,则以学文,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