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单-中国断代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
引言:断代史是以时代为中心的史学著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然而哪本好哪本不好以及全面贯通地梳理还没有人做,所以,本人试图做一次清理,对于初学者可以读入门,然后沿着进阶高阶的书籍进一步学习。本人是我的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热爱历史的朋友
一、先秦史:
1、入门: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美术神话与祭祀/王 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历史的轨迹
2、进阶:苏秉琦:中国远古时代/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郑杰祥:夏史初探/张光直:商文明/许倬云:西周史/童书业:春秋史/杨宽:战国史
3、高阶:吕思勉:先秦史/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摩尔根: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案】:入门的要求是使一般读者能够尽快的对某一段历史又一个准确的把握。这就要求史观要尽量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尽量不过多引用史料而是作者在融汇各方面史料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文字叙述也要通俗易懂。张光直的两本书分别是在北大和哈佛给普通书生的讲义。王和的中国早期国家史话是历史的轨迹这本书的一个缩写本,即把历史的轨迹一书中关于史观讨论部分去掉。历史的轨迹一本书更能体现王和的学术观点。我以为这两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是结语部分-从突破族邦桎梏的意义去认识三代历史。
进阶的要求是全面地反映学术界对该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因而在写作中要征引相关论文,内容上也要对该段历史的各个方面作出介绍。中国远古时代是白寿彝版中国通史的一册,由苏秉琦主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更是苏先生一生的学术总结,前者重材料的叙述,后者则阐明苏先生的学术观点。因古史传说已部分吸收在书中,故不单列。夏史的学术争论较多,参看郑杰祥主编的夏史论集,而夏史初探一书写的较为平实。殷商史除了张光直的商文明,还有胡厚宣遗著胡振宇整理的殷商史和宋振豪主编的11册商代史。但胡厚宣的殷商史更像是胡先生论文的汇总,偏重专题,不够全面。而宋振豪主编的商代史更像是商代专题史,张光直的商文明更符合断代史的体例,故选择这本作为进阶书,进一步深入阅读可读前两本。杨宽的西周史是在其论文集古史新探的基础上扩充的,书中内容多有重复,故不选。童书业的春秋史,是其学术观点的简单叙述,考证部分可读春秋左传研究。顾德融写的春秋史也可参考,但考虑到该书对春秋战国的划分与杨宽的划分不一致,而童著则与杨宽的战国史一致,因而不选。对于杨宽战国史一书的不足与商榷,可以看缪文远、晁福林等人的著作。
高阶的要求是直接读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考辩,也要对史观的可靠性进行交代和反思。吕思勉的先秦史是对先秦史料的考辩,但吕先生不懂考古学,因而用张光直的代表作-古代中国考古学来补充吕先生的不足。对先秦史的解释国内的主流是摩尔根-恩格斯-郭沫若的体系,近年来不断受到冲击,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反映了调和这个体系与冲击的尴尬。谢维扬的书则是冲击该体系的代表作。但他使用的酋邦理论仍是西方的,因而易建平对其进行批评,而王震中则反映了平视东西方文明的一种尝试。
二、秦汉史:
1、入门:何兹全:秦汉史略/吕思勉:三国史话
2、进阶:林剑鸣:秦汉史/韩复智:秦汉史/张大可:三国史
3、高阶:吕思勉:秦汉史/王云度:秦汉史编年/何兹全:三国史
【案】:秦汉史的起讫一般以前221年秦统一为起点,而以220年曹丕代汉为终点。这是把曹魏视为接替东汉的政权,从王朝的控制范围来看,曹魏确实是东汉的继承,但从统治者的出身看,刘备的季汉政权也可以看做是东汉的继承者。这就产生了以曹魏为正统和以蜀汉为正统的争论。我个人把三国史包含在秦汉史之中。三国的归宿是三家归晋,中国再度统一。至于五胡乱华、南北朝并立,则是西晋的一系列政策导致的。因而将秦汉史的终点定为280年。前221年将秦国的历史化为两段,280年也将西晋的历史化为两段,这是从时代着眼,而不是从王朝统治着眼的国别史。
秦汉的普及读物很多,但说得上深入浅出的便是何兹全的秦汉史略,这本五十年代的著作后来收入何兹全文集里。何先生的秦汉史断限止于三国,因而吕思勉的三国史话补充。诚如黄永年所说,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把当时的主要问题都提纲挈领地讲了,也和三国演义的内容做了区别。易中天品三国的问题,可看天行健的清算品三国。柳春藩的三国史话,不如吕思勉的简洁,从入门角度看,吕思勉更胜一筹。
林剑鸣的秦汉史,在每章后列出史料出处与征引论文,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成果,关于林先生的写作过程可以参看:将我的思想和情感灌注到秦汉史研究中,收在张艳国主编的史学家自述中。韩复智主编的秦汉史则没有马列史观的束缚并且吸收了港台大陆学者的最新成果。张大可的三国史,是否定马植杰等人的经济均衡论史观,这种史观认为三国的分裂是经济原因造成了,他主张人谋论,即三国的分裂局面与人才智慧的运用密不可分。此书是作者三国史研究论文集扩充而成。在叙述上不引史料而浅白行文。
吕思勉的秦汉史是真正的符合我对秦汉史的分期的一本断代史。书中的三国始末虽短但是兼顾到了。吕思勉对秦汉的史料整理是按类别,而王云度的秦汉史编年则是按年代分类,两者相辅相成。何兹全的三国史,直引史料,叙述详细,可补吕思勉的不足。
三、两晋南北朝史:
1、入门:刘精诚:两晋南北朝史话/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2、进阶:郑钦仁: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3、高阶: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案】:刘精诚的史话对这段历史的叙述简明扼要、详略得当。而阎步克的波峰与波谷一书则是他对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总体看法,也是对国内魏晋封建论与国外魏晋贵族制社会的回应,对上述观点的评述,可以看他给中华的崩溃与扩大一书写的推荐序。郑钦仁主编的魏晋南北朝朝史以及高明士主编的隋唐五代史的特点同韩复智主编的秦汉史一样。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是一部寓著于述的著作,在教科书的体例叙述中包含了作者大量的学术观点。关于此书的书评,可以看李凭:王仲荦与魏晋南北朝史,收在氏著北朝研究存稿。吕思勉先生的断代史的特点是对史料分门别类地处理并作简单评价,按照通考理乱兴衰与典章制度分为上下编。没有马列史观的影响,也缺少考古资料的汇通。万绳楠记录的演讲稿体现了陈寅恪对该段历史的看法,无论是继承与修正,都是研究这段历史不可不读的起点。此外何兹全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是魏晋封建论的扛鼎之作,唐长孺先生的讲义可以通过读三论来替代。
四、隋唐五代史:
1、入门: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杜文玉: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
2、进阶:高明士:隋唐五代史/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王小甫:隋唐五代史
3、高阶:吕思勉:隋唐五代史/雷家骥:隋史十二讲/岑仲勉:隋唐史/陶懋炳:五代史略
【案】:隋唐五代史的普及著作不少,黄永年的唐史十二讲主要是他的论文选编,不成系统。没有比较满意的深入浅出之作,因而选择了对于普通读者比较难一点的吴宗国的这本隋唐五代简史,这本书的好处是可以一边听吴宗国的隋唐史公开课一边看。进阶这两本的特点,我在前面说过,不赘述。王小甫的隋唐五代史,唐研究期刊上有相关书评。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突出了对少数民族的叙述,王小甫本身就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在其新著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一书,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唐帝国对周边民族的整合。雷海宗在其国史纲要中指出隋唐是二元帝国,这是隋唐和秦汉的不同之处。所谓二元,即既是汉民族的皇帝又是周边民族的可汗。而王小甫的研究则是深化了雷海宗关于二元帝国的论点。高明士版的隋唐五代史侧重东亚即日本、韩国,这与王小甫的研究不同,体现的是开放性。
以往的隋唐断代史书,对于隋史和五代史的叙述一般较略,韩国磐先生的隋朝史略,虽以隋为单位,但是非常简单。雷家骥的隋史十二讲则弥补了这一缺陷。杜文玉的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是一本总括五代的简明著作,有助于把握那个时代的苦闷。陶懋炳:五代史略是迄今最完整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叙述,并且分析了五代的短暂分裂与南北朝的大分裂的区别与原因,此后张其凡在其基础上扩写为中国五代史,显得不伦不类。岑仲勉的隋唐史是考辨体。作为初学者的阅读文本固然不宜,但是作为深入研读这段历史的高阶断代史则必不可少。书中考辨论点的正确与否可以商榷,但是所引的史料则是进一步研究的门径。王寿南的隋唐史繁体竖排,不便阅读,暂不列。
五、宋辽夏金史:
1、入门:金毓黻:宋辽金史/陶晋生:宋辽金元史新编
2、进阶:陈振:宋史/任爱君:辽朝史稿/魏良弢:西辽史纲/张博泉:金史论稿/王慎荣:东夏史/李范文:西夏通史/吴天墀:西夏史稿
3、高阶:漆侠:辽宋西夏金通史/张久和:辽夏金元史徵
【案】:宋辽夏金史有人从对峙时间的角度讲蒙元史归入,有人从政权并存的角度讲吐蕃、大理国史列入,我个人将蒙元单独列为一断代,将吐蕃、大理归为边疆民族史。陶晋生的宋辽金元史新编,是其中国近古史的增订本。该书按世纪划分该书这段历史,适合入门。而金毓黻的宋辽金史则几乎被后来研究者遗忘,只在台湾有繁体竖排的重印版。我个人觉得金毓黻这本书提出的问题与写法是值得重视的。此外虞云国的细说宋史,是为了补黎东方细说历史的缺少部分,限于细说的体例,写的较为详细,但因主要写宋朝,对辽金西夏着墨较少,暂不列入入门著作。
陈振的宋史,是其一生学术的总结,是他继简明宋史、白寿彝版中国通史宋辽金部分之后,写出的总结性著作。写作历程可参看师从邓广铭先生学习宋史一文,收在氏著宋代社会政治论稿。任爱君的辽朝史稿是最新的一部辽朝断代史,但仍未提西辽,只好用魏良弢的西辽史纲来补。舒焚的辽史稿也可参考。张博泉的金史论稿,本来打算写三本,只出了两册,此外还有金史简编。宋德金对其金史简编作了书评,大体上受马列史观影响较大。辽史不提西辽,与金史不提东夏都是错误的,因而用王慎荣的东夏史补。吴天墀的西夏史稿侧重考辩,而李范文的西夏通史,则侧重全面,各有千秋。
由于吕思勉先生的辞世,他的断代史只写到隋唐五代。张久和主编的辽夏金元史徵分4卷对辽、夏、金、元的史料进行了汇编。宋史的史料太多,还没有学者作编年与分类处理。漆侠主编的辽宋西夏金通史,共7册。漆侠并未主持完便辞世,由其学生和相关学者共同完成,此书全面吸收学术成果,试图写一部清晰的这段历史的断代史,由于属于编纂,成于众手,瑕疵难免。
六、蒙元史:
1、入门:李治安:元史十八讲/姚大力:元朝风云
2、进阶:韩儒林:元朝史
3、高阶:李则芬:元史新讲
【案】:姚大力的元朝风云是葛剑雄主编的中国历代王朝兴亡丛书的一册,原题为千秋兴亡元朝,再版改为元朝风云,又题为天马南牧-元朝的社会与文化。这本书写的很好,既有学术观点,又有可读性。李治安的元史十八讲则是他的公开课蒙元帝国史的讲稿修改而成。系统地介绍了元朝的各个方面并对元朝的历史地位作了准确的定位。此外,张志强主编重新讲述蒙元史是一本论文集,里面的一些文章可以参看。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是他与学生历时多年编写的一部元朝断代史,本书虽受马列史观影响但未教条化。关于此书的评价,可参看萧启庆的书评。李则芬的元史新讲则是由于他不满明人对元朝的污蔑以及其他各种史料的分散而重新对不同文字记载的史料进行梳理的成果。
七、明史:
1、入门: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樊树志:明朝大人物/谢国桢:南明史略
2、进阶:王天有: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時代/樊树志:明史讲稿/顾 诚:南明史
3、高阶:孟森:明史讲义/傅衣凌:明史新编/樊树志:晚明史/钱海岳:南明史
【案】: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普及作用无人能及。樊树志的明朝大人物以人物为中心叙述明代历史,史料取舍较明朝那些事儿严谨,可作为入门读物。谢国桢的南明史略则是对南明史的概述。王天有的明史以及樊树志的明史讲稿都不提南明史,因而用顾诚的南明史不足。孟森的明史讲义和傅衣凌的明史新编都涉及南明史,钱海岳的南明史则是对南明史料的汇总。晚明是一个热点,樊树志将其单独列出写成晚明史。此书的绪论部分后来又扩充为晚明大变局。
八、清史:
1、入门:郑天挺:清史简述
2、进阶:杜家骥:清朝简史/袁闾琨:清代前史/魏斐德:清朝开国史/萧一山:清史大纲
3、高阶:孟森:清史讲义/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元清系通纪/李文海:清史编年
【案】:完整的清史应包括清前史、清史、晚清史。由于一般将晚清史划入近代史,所以叙述清史止于1840年。郑天挺的清史简述是其在中央党校的讲义,言简意赅。杜家骥的清朝简史则将清史完整地叙述出来,不割裂晚清史于清前期的关系。袁闾琨和魏斐德则分别针对清开国前与开国阶段的历史而写。萧一山的清史大纲的特色是种族革命的史观。孟森对清代史料的整理重点在清前史与1840年以前的清史,李文海主编的清史编年则一直到清帝退位。
九、近代史:
1、入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张 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2、进阶: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高阶: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李新: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中华民国大事记/中华民国专题史
【案】:蒋廷黻、徐中约、郭廷以的著作已如雷贯耳,不赘述。张鸣的重说主要是翻案,翻马克思史观叙述的案,破坏有余,立论不足。民国史的研究最新的就是两岸学者共同写的这套中华民国史。
由于本人阅读有限,欢迎大家补充与指正,提出商榷,我会回复我选择与不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