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歌走向死亡(读书笔记)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11-15 06:45:04

人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矛盾交织,黑白掺杂,混合着兽性和人性,每个人内心里都有猛在嗅着蔷薇。

任何一块石头里都有一个天使,把不需要的石块去掉,天使就赫然而出,如果剔除自己的劣根性,永远向着明亮的前方,人人皆可谓。就算不能剔除,如何能够以自己伟大的人性压制兽性,仍然不失为我们的兄弟姐妹,又何须“狠斗私念一刹那”。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矛盾混合的人,总想打破常规和束缚,不服从江湖。

尽管在大人和老师眼里,我是一个好孩子,但我从来就不想做好孩子。在我看来,不少好孩子是孬种!不敢出格,不敢冒险,不敢流血,目寸光,畏首畏尾,只好用“好和乖”来掩盖自己的孱弱。这样的下一代,文不能测字,武不能当兵,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未来。

小时候,大人让我不要玩火,越是说我越想玩。有一天,趁着大人不在家,我拿着方便袋烧着玩,看着火舌蔓延,我开心极了,直到快要烧到手了,才想到起要把它扔掉。谁知道方便袋没有抛走,反而黏在我手背上,直到把皮烧焦烧烂。。。。。今天我还能想到当年的刺痛,我的右手上还有一道清晰的疤痕,犬牙交错。

大人再三叮嘱我不要触电,说是会死人的。我也知道电老虎厉害,但是,天地良心,每次看到裸露的电,我都有种摸一摸的冲动。直到今天,这种念头时不时还会冒出来。

每当我提着暖手瓶,或者战战兢兢地捧着其他易碎品,我总想把它们扔掉,看着它们摔碎,也许我会大笑。晴雯撕扇子的内在心理,我认为不仅是嫉妒,可能还有一种破坏欲在作祟,这种心理或多或少我们都有。

因为压抑惯了,我们太需要一个出口。也许在虚拟世界中坏一回,就能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踏踏实实地好下去。为什么很多男孩子都喜欢看《教父》?现实中不能做坏人,却对黑帮老大呼风唤雨,一诺千金的英雄气,男人气,简直心醉神驰。那个时候我最喜欢周润发扮演的赌神,穿着风衣,帅的一塌糊涂。

因此,作为教师,试图培养纯洁高尚,不沾染一点点尘埃的学生,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孩子人性的复杂,人的非理性,同时引导学生用后天的理性来战胜生命中的黑暗和懦弱,成就人之为人的壮阔和伟大。所谓教学相长,也包含在战胜人的阴暗方面---师生光亮地互想温暖和照耀。

东西方没有什么不同,人性如此复杂,如此难解,如此惊心动魄。正如当年海德格尔读到老子道德经时的喟然长叹:我们如此相似,我们如此不同。

慈溪太后的最后一道诏书居然是“以后大清国女主不许干政”生命最后一刻慈禧居然人性显露,算是对自己干政祸国的一种忏悔。这不是很令人惊奇吗?这就是当年那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昏聩的老佛爷吗?也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更让人吃惊的则是路易十六。

他的人生简直就是一个奇迹。1790年,路易十六首次见到新式断头台,忍不住提出改进意见,认为端头应该全无痛苦而只有“一丝凉爽”才好,未料其后某日,路易竟亲身“尝试”这是西方版的请君入瓮。

伟大的演说家罗伯斯庇尔说:路易该死,因为共和国需要生。于是,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在生命的最后几秒,路易十六,这个欧洲数一数二的制锁大师,回首看着侉子手,问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那个拉皮鲁滋探险队回来没有?因为这个探险队在太平洋上已经失联很多天了。临死的时候,国王关心的却是一个伟大探险家的消息,这是法国人的浪漫,还是路易十六的幽默?我觉的都不是,这应该是人性的光辉。路易十六最后高喊道: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这就是路易十六,你能完全说他是混蛋吗?至少他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制锁工匠。他与中国那个最喜欢做木匠的明熹宗有点类似,可惜他们都做了国王,这只能说是造化弄人。

一代大家章士钊给某人撰写挽联,痛掉这个人的逝去: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狭义风,功罪盖棺尤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如果不说,你能知道这个人是谁?这个人是戴笠!中国最大的特务头子,杀人如麻。但他也是日寇和汪伪的梦魇,截获日本偷袭珍珠港情报的幕后英雄。就算是大汉奸汪精卫,年轻时,也是热血满满,刺杀摄政王,失败之后,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让无数的热血青年心潮澎湃,也使得陈璧君对他深爱一生。很多年之后,做了汉奸的汪精卫临死之时,口占一绝: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何处不怨尤。中优先被长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充满悔恨。当初汪精卫以“精卫填海”之典故改名,寓意不惜一切,改造中国。年轻时不怕死,怎么老了反而怕死了?也许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原因。陈璧君也是奇女子,入狱之后,何香凝和宋美龄要营救她,让她写一封信给蒋,要和汪精卫脱离关系,就可以出狱。但陈璧君严词拒绝,要把牢底坐穿。

由汪精卫我又想起了李鸿章。

读书时,我最痛恨卖国贼李鸿章,骂他丧权辱国,签了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李鸿章还是中国19世纪末“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啊,冷眼看世界,推动洋务运动,14年锲而不舍,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李鸿章之所以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觉得国家太贫弱了,需要变革图强。年轻时的李鸿章,也是意气风发: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候。可惜,李鸿章的卓越见识和不烦才干,玩就不了腐朽透顶的清政府。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被迫签订了《关条约》双方僵持不下。李鸿章回馆途中,被狂热的日本爱国青年行刺,弹片击中了中堂大人左眼之下。浑身是血的李鸿章大喜过望。说:此血可以报国已。果然,日本当局“大感震惊”为表清白,宣布“无条件停战”签约之后,身心具伤的李鸿章立马返回,发誓一辈子不踏上日本领土半步。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欧美朱国途径日本转船,为了践诺明知,冒着葬身大海的风险,他搭乘舢板,跳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在中国历史上最没落的时期,李鸿章只有自己扛起责任,其狙楼的身影背后就是大清朝的日落紫禁城。

《辛丑条约》签字仪式上,李鸿章最后一次为大清出场。六爷虽然手在抖,却对李鸿章说:这个字由我来签吧。李鸿章微微摆手说:天下最难写但是自己的名字,庆王以后的路还长,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这卖国条约还是让我拉签吧!签完字的李鸿章老泪纵横,再一次大口吐血。

真是李鸿章无德无能吗?日本明治维新之父伊藤博文曾经这样评价他: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的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比你干的好。这算是说了一句公道话。

这些都是“坏人”身上的明亮之处,那么,所谓的“好人”呢?我们常常为长者恢,为亲着讳,为尊者讳,凡是我们的正面人物都是高大全,对其美艳之处,大家弘扬。对其蒉烂之处,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文过饰非,更有甚者,反而把溃烂之处,誉为艳若桃李。

作为老师,唯有当我们承认并且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意识到教育的非连续性,我们才能敬畏教育,才能察觉到作为教师的确需要勇气。真正的教育,使得我们认识到人性的真实,但我们依然相信,我们能够压制兽性,保持温暖美好的人性,走向或平坦或坎坷的前方。

前方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心里怀揣着什么?

读后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很多我们获得的所谓的知识和信息,特别是有关历史的。很难讲是客观公正的,因为特别是在官方的教科书上的的历史的东西,可能都是要经过审查,必须为政治和国家机器服务的。这个也是必然的,那么教育到底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这样的目的性或者还是纯粹的回归教育的本质,还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即使是在思想极为开放的西方国家,也仍然会存在这样的冲突,只是我们国家这样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而已。

所以我们看问题还真的需要用哲学的辩证的来看到。就像我们从下被灌输的文中的那些著名的“坏人”一样,其实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他,你在当时会怎样,我估计也许很多人比他更坏吧!哈哈!

慈禧从一个普通的宫女到权倾朝野的老佛爷,看过那么多宫斗片的人们大概能理解她的成长史,大清到了咸丰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到了没落的开始了。这个是由于制度造成的必然,从历史角度来说,每一个王朝都是从创建到中兴,鼎盛,再到没落。这也想人的一生一样。历史车轮不能停止,人类社会必须要向前走,即使到了目前的资本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你也不敢说这就是最合理的制度吧,我们也还是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

戴笠大家太熟悉了,有名的大特务,要是从我党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双手占满了我们的革命志士的鲜血,但是在抗日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大功臣也不为过,所谓食君俸禄,为君解忧嘛,难怪蒋公对他那么的器重。所以后来的很多影视剧都是在中立的角度来描绘这个风云人物。

汪精卫的变化,其实也不难理解,政治权利的斗争,生死的权衡。就跟很多干部同志由清洁廉明到贪污腐败是一个道理。要是这些同志回到那个时候,估计也不会比汪精卫强到哪里去!

李鸿章,刚好还是有点话要说,最近刚好看了《曾国藩》的传记,虽然不能说是正史吧,大概也差不多了,作为晚清三杰,曾国藩的高足,确实是有才能和作为的,不比现在的封疆大吏们差,无论文韬武略都还是很厉害 的。洋务运动的领头人,这个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只是大厦将倾,不是靠几个能成干将能力挽狂澜的。当时如果换做我们去,你能解决当时列强入侵的危局吗?一样不行,可能如果激怒那些洋鬼子,死的老百姓会更多吧。所以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到当时的事情!还是需要理性,客观,和辩证的来看问题。带有政治色彩的东西都会遮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没有人天生是好人,没有人天生是坏人。就像《釜山行》里的人们一样,当遇到特大灾难的时候,人性的光辉和变幻才能真实的体现。所以任何时候,我们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有一种思辨的能力来思考和看待一切问题。当然,真,善,美,还是我们人类至高的最追求和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活着才是有意义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