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之下是什么?丨《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学习笔记
表面之下是什么?
人物即故事。
小说三要素之一。这是中学语文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过的。没想到今天还得像中学生一样老老实实的学习。
小说写作的根本所在就是塑造人物。
利用人物的性格,让事件自然而然的发生。
作者不能把思想强加给人物。
昨天看了一本书,《写好前五页》,这本书同样属于创意写作书系。
书中关于对话部分就强调不能用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对话要符合日常生活中的样子。那些编造的对话,即使非常搞笑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1
叙事性小说让读者参与到故事中的秘诀就是:故事的真实性。
人们为什么要读小说?
人们渴望了解人性,渴望跨越对自我的有限认识。
这就是我们读小说的过程中会激动、生气、喜悦、悲伤、感动……的原因。
读其他文章也是如此。我们会跟着作者的情绪走。
之前,只知道自己看某些文章会生气,但为什么会生气就不知道了。
原来如此。
2
选择一件事。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什么事都没关系。扇嘴巴都可以。
简短、概要的写出来。
你只是一个现场观众。你只需要写出来你看到的就可以。事件的起因暂时没必要过问。
关于怎么称呼人物。这节课建议给人物取名字。不要一味地用类似于“那个人”这样的称呼。
因为,那样做很快读者就会厌倦。
这样的一小段文字,应该是一个场景描写。场景内事无巨细的先写下来再说。
人物拿着什么?身边有什么?地上有什么?墙上有什么?
3
选择前面场景中的一个人物。不是说了吗?这个场景描写应该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
这一次要进入你选择的这个人的大脑。看看他在想什么。
如果你的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你可能会看到这个人千丝万缕的思绪。
在千丝万缕的思绪中选择一个。
哪一个?
当然是跟场景有关的。这叫做中心思想。如果你选择了别的,那叫做跑题。
说真的,我写东西就习惯性的跑题。当然绕来绕去还能回到主题。毕竟万事万物皆有联系。
这一招我是跟王小波学的。
把这个思绪写出来。
4
把前面两个片段放在一边。根据下面问题作出回答。
为什么你的人物会做这些事?
这是在寻找那两个人自己发生事件的原因。前面不是说不要考虑原因吗?就是为这一步留出来的。这时候正好补上。
为什么那个人物会想那些东西?
就是第二个片段。那个人物内心活动的原因。
这是这节课的关键。
所谓的“表面之下是什么?”就在这里体现。
依旧是提问题。不断的深入,直到“打破砂锅璺(问)到底”。
她举的例子是一个人崇拜另一个人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对方聪明。那么为什么这个人看上去很聪明哪?如果回答是只是觉得他聪明。那么就可以继续问,你觉得他聪明是因为你自卑吗?
如果是,那就继续问,为什么自卑哪?
总之,就是要穷尽问题。直到“表面之下是什么?”的问题解决。
总结
问为什么可以让你更多的了解你的人物。这样才能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