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惊鸿一般短暂 夏花一样绚烂
公元671年,王勃自蜀返京,参加科考。因主考官裴行俭评论其“空有文才,不懂政治”,未能及第,后在友人的引荐下,王勃获得虢州参军一职。
在虢州待了不到两年,便发生了“匿死罪官奴”事件,论罪当斩。
后人分析,此事疑点重重,身为官府之人,王勃为什么要私藏别人家的罪奴?既已收留,为何又要杀掉他?
《新唐书》中的记载,或许可以当作一种回答: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所幸,王勃生在一个好时代。
眼看刑期逼近,却逢唐高宗新改年号,大赦天下,王勃便重获自由。
走出监狱,王勃才知道,虢州事发后,不仅自己身陷囹圄,父亲王福畴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被流放为交趾(越南北部)县令。
王勃当即决定,千里南下,探望可怜的老父亲。
- 6 -
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城内的滕王阁,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路经此地的王勃,正欲拾级而上,一睹名胜风光。
卫兵却拦住去路:“都督大人有令,闲杂人等,不得上楼。”
王勃满脸尴尬,只得退下。
楼下一阵喧哗,一顶官轿,缓缓停下。来者正是洪州的最高长官,都督兼刺史阎伯屿。
阎大人此刻心情甚好,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高朋满座,群贤同乐。
最重要的是,女婿吴子章打磨多时的一篇雄文,将于今日首发。
借着重阳节的时点,蹭着滕王阁的热点,还有各路大咖的转发和推荐,小吴同学势必会跻身文坛一线。
阎都督见王勃气质不凡,便主动问话。
“在下绛州王子安。”少年人一字一顿的作答。
谁人不识王子安,六岁作诗,十七岁为官,不到二十岁就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爆款。
阎都督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名满天下的诗人王勃,顿时喜出望外,笑脸相迎,将他带进了宴会厅。
他更想不到的是,一个时辰后,这个年轻人的即兴之作,秒杀爱婿,惊艳四座,也让他和这顿饭局成为了一个传说。
阎都督为了捧红吴子章,果真煞费苦心。宴会现场,除了达官贵人,墨客骚人,还有舞姬、乐手、拉拉队,美女如云,美腿如林。
再加上装点儿台、芒果TV、番茄卫视,还有简书、阅文等各路新媒体大咖,都等着小吴同学的文章一亮相,立马报道和转发。
这架势,这流量,捧红一头猪都不在话下。
众宾落座,阎都督发话:“佳节逢盛事,有谁愿意作文以记之?”
全场自然鸦雀无声,静候吴子章出来炫文,然后按照事先彩排的流程,品读,鼓掌,喝彩,整场演出一气呵成。
王勃却突然起身,咧嘴一笑:“小生不才,愿意献丑,以谢大人的盛情款待。”
阎都督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只得抬手示意:“小王同学请动笔”,心里却在想:酒席之上,无蒙头之物,无可卧之床,看你如何写出好文章。
世人皆知,王勃作文,必须酒至微醺,蒙头大睡之后,方能提笔写就。那种状态下的作品,一个字都不用改。“腹稿”一词就来源如此。
只见王勃此刻右手执笔,左手捻须,低头不语,来回踱步,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擦得阎大人头皮发麻。
阎都督背过身去,懒得看他,吩咐手下,等会那货写了什么,立马告知于他。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王勃写出了前两句。
“哼哼,不过尔尔”,阎都督继续闭目。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嗯,不错,用典贴切”,阎都督默默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