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学习》:必要的自我推翻与重建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11-25 10:29:07

《《刻意学习》:必要的自我推翻与重建》by 一个悦己

茫茫人海你要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

文︱一个悦己

01

在写作的路上,很多人告诉我“你就坚持写吧,写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成功的”。

那时候她们告诉我咪蒙的故事,为什么她在新媒体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公众号可以迅速产生影响力?

因为她在写作领域和媒体领域,都努力练习过几万个小时啊。

媒体行业待了12年,当记者和编辑,什么板块都写过,娱乐、时政、家居、美食、教育、城市等等;写专栏也有10年了,什么题材都写过,历史、亲子、爱情、剧评、影评等等。

而且长期保持每周细读两本书的速度,去吸收知识,去积累知识。

所以在自媒体这个领域,她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

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有段话印象深刻:使超级明星的才能消失,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答案是:一个月不让他们练习。

钢琴名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坚持练习弹琴直到80多岁,他说:“如果我一天不练,自己就会意识到退步。如果两天不练,我妻子就会发觉我的退步。如果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了我的退步。”

所以我一直认为写作也需要密集的训练。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写得特别慢,没有思路,没有例子,写写停停。

后来我读了很多作者的文章,发现自己的短板在于读书太少,文章的深度不够。所以我坚持读书做摘抄写心得,现在文章思路顺畅多了,写作也成了我的习惯。

02

直到我看了《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森·艾利克斯是一名心理学家。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解剖了各行各业者,从新手成为大师的诀窍,那就是——刻意练习。

他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的一万小时定律,他用自己做的实验证明 :训练天才型专家注重的是一万小时背后的刻意练习。在这里,刻意练习并不是人们之前理解的努力和勤奋。

而是有定义明确的目标(**分钟**次),需要专注(有意提升和精进技能),需要反馈(辨别不足之处和原因),走出舒适区(做不同的事情) 。

以莫扎特的完美音高作为例子,引出“天才”是否存在,以及“天才”如何产生的论述。

他举了一些例子有史蒂夫的超强记忆力,有音乐领域小提琴的练习,有医生的王牌训练,有三位女象棋大师的案例,有关于帕格尼尼、莫扎特等人的天才传奇的解说……

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普通人通过刻意练习,也能成为大师。

由此,就引出最核心的问题:刻意练习。

03

他在书中提出刻意练习的最佳学习方式就是在情境中学习。

① 找到学习共同体(和志趣相同的人一起学习 )

② 隐性知识显性化(掌握学习策略)

③ 模仿榜样(模仿方法)

④ 培养多样性(多情境实践,总结经验)

尽管“一万小时定律”被各种事例证明不完全绝对,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道理。

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

但同时,还有更多事例证明:

人们的绩效或表现的提高,并不存在极限,而更多的练习不一定会带来更大的进步。

所以,要想在某方面成为一名大师,付出相应的时间是一定的。但与此同时,也不要迷恋于无限重复的原地踏步。

保持动机,可以说是刻意练习的中心问题。

我们只有保持动机,有明确而可操作的目标,才能够从刻意练习中收获更多。

04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先入为主的认为定论什么的都是绝对正确的,但是现在更多的事实证明:常规的知识也有其局限性,要跳出思维的定势,形成自己的想法,必要的自我推翻与重建也是极为重要的。

另外还有一个经验就是在阅读心理类提升类的书籍时,一定要做好笔记,查阅资料,知道知识的来源,不断佐证,不要怕颠覆自己的认知。

最后用书中的话与大家共勉 :你可以坚持、坚持、再坚持,使你自己变得卓越、卓越、更卓越。你的进步有多大,取决于你自己。

——END——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