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娱乐至死时代,我们赤字之心依然。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11-29 11:47:15

  去年看中国新歌声的时候,汪峰在听完蒋敦豪20出头就自己克服物质条件困难组建乐队,日复一日的排练朝着自己的梦想迈进的故事之后,由衷感慨了一句;谁说年轻的一代没有内容呢?

  是的,好像从很久之前开始,我们这一代,就被外界称之为堕落的一代,因为物质水平的提高不用再去操心维持不了基本的生活于是过得安逸幸福,不能吃苦且只知懒惰享福,娇惯且满足于坐享其成,过于享乐而失去思考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考验或者苦难失去了基本的坚毅,刚韧和锐气。

  对我们这一代的人的质疑随之带来了对我们这一代人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形式的质疑。除却近二十年的教育体制对我们思想熏陶之外,我们耳濡目染了N多年的大众文化也大多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于是有人开始质疑我们这样堕落的一代人生产出来和流行开来的大众文化了。

  体现在最近令我印象深刻的,许知远的十三邀中,对话东的那一段。他提出对奇葩说话题无现实意义的质疑,同时深究我们的大众文化是如今是否日渐粗鄙化?我们这一代人的大众文化是否经不起岁月的沉淀而成为历史的经典?我们是否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不,作为这被称之为堕落的一代中的主流人群,即当代年轻人中的一员,每天在被人称之为粗鄙文化的娱乐体验中如沐春风的一员。我想为我们这一代人正个名。

  首先,到底什么是娱乐至死?我带着对这个词的好奇查阅了一下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而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的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如今电视和网综时代蒸蒸日上,自媒体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众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于是尼尔波兹曼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纽约大学的 杰伊罗森教授评价波兹曼说,他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童年的消逝在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在讽刺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用他独有的幽默,用他知识分子的姿态在这样一个野蛮的世纪作为一个开化的人类进行尝试。

  对波兹曼,有人赞道:萧伯纳有一句著名的句是,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仰赖不理智的人。麦克卢汉如此,兰斯如此,尼尔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所有美好的事情才发生。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陷入了一段时间的沉思,是的,正如陈丹青所说,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可是娱乐真的至死吗?我们的文化真的趋向粗鄙化吗?我在这本书中依然得不到答案。那我们来回归到核心的问题,如今媒体真的侵蚀了我们的公众话语和关于美好生活的概念吗?我们作为一个义愤填膺的受教育着和社会消费者到底看穿当今娱乐世界里皇帝的新衣了吗?人类是不是越来越依赖让我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呢?

  的确,在如今这个后真相时代,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普及。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心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埋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江歌案,红黄蓝案,孕妇跳楼案等等到如今真相都扑朔迷离。文化逐渐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如今情绪,情感这些感性要素几乎都凌驾于新闻本质事实之上。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让人类因为享乐而丧失了自由。而人们最终会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为什么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无可厚非是一个可怕且正在蔓延的现象。

  可人终归是有思想的芦苇,我们有着自己的信念。 鲁迅先生曾教导道,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如此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先生后来也提到,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很多文化复苏论和拯救论说,文化拯救最大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是的,我承认我们这一代身上的确有很多坏习惯,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坚守和风骨。虽然我们可能现在远远无法媲美古代圣贤的盛况,可在这个时代下的我们也有着自己的骄傲与信仰。我们记得先生的教诲,所以我们依然会在笑过之后肃然敬之,我们会在旁观之后反思改良。

  三十年前,人们惊呼流行音乐会毁掉下一代;二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视节目会毁掉下一代;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脑及因特网会毁掉下一代;现在,人们开始惊呼手机会毁掉下一代……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毛爷爷曾经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社会的肯定,也需要上一代人的认可和鼓励。岁月可以夺走我们的年华,但别让生活夺走我们的勇气。我们需要用自己的信仰来支撑未来。

  那什么是信仰呢?又如何坚守信仰呢?其实,只要以超然的态度履行职责,所有的行动都听命于使命。信念不一定非要是上帝或国家,只要找到一个超越你自己的东西就行。而如果这颗子弹要击中你,它早就击中了。要记住,这一枪已经射了。

  这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的队长对林恩说的掏心窝子的几句话,我很喜欢。因为我觉得这一段很好的诠释了信念这个东西。

  一直很喜欢卢新宁在北大演讲时说的一段话“我唯一的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有人说,8090年代其实都是这个时代的看客,眼看这个世界的瞬息万变,却赶不上这个世界的瞬息万变。但我依然希望 ,涉世不深的我们 ,能不被这个社会磨平棱角 ,能继续保有风骨和骄傲,能勇敢冲破桎梏和枷锁。希望一同还在这个有点残酷的快节奏时代摸爬滚打的我们,希望那些和我一样离开学校才知世事艰险却仍相信事在人为的我们,能捍卫住我们的梦想和信仰,勿忘初心并常怀善意,绝不苟且也绝不狂妄,即不墨守成规,也不怀挟偏见。既能一掷决生死,又能一笑泯恩仇。

  少年鲜衣,青年怒马,一到中年,则步履沧桑。 安妮宝贝曾在眠空里写,任无常逐一升起熄灭,我对你赤子之心永存。所以,即便娱乐至死年代,也愿我们到老仍有赤子之心,愿我们此生都是春风少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