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自我憎恨?
文/慕容歌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灵体,充满喜悦活力、渴望爱与被爱,在灵与肉的交融中奋发,在欲望与争夺的混乱中下坠,假如奋发的力道跟不上下坠的势能,就会在下坠中找寻一个的出口——那就是我不够好。
又到年末,好些人会选择与家人外出旅行,密集的行程加上各种关系的碰撞,乐享天伦的同时,不免会生出代际间的嫌隙;选择留在家中的朋友,随着相处的时间增多,在家庭教育、生活习惯方面,也会因意向不同而引发焦虑,沉默有时只是争吵的未启动状态。
当我们把视角放眼单位,留心不同圈层,也会发现引发群体矛盾的成员,总是带有一些相同的特质,那就是:他会在自我否定的同时,招来别人的攻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
看多了这样的场景,不免引发为什么会如此的疑问。
1
在佛罗伊德看来,6岁之后没有新鲜事,这时候大脑已经发育完成,最初的人格也便形成了。那么早年受到呵护的孩子,是不是就没有人格缺陷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在早年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了健康的人格,在遭遇重大人生创伤的时候,依然会退行。
朋友家有个一岁多的女孩,总是随身带着最喜爱的吉娃娃,甚至睡觉的时候也要放在身边。有一天,妈妈看到娃娃脏了就偷偷换了一个新的,结果孩子发现后伤心的大哭,在那一刻她体验到的是:人格破碎的感觉;而妈妈在她哭闹不止的情况下,因焦虑失手打了两巴掌,这时候孩子哭闹的更加厉害,甚至被“自己不好”的感觉占据了。
如果这样的事情被持续强化,孩子最初的自我憎恨也便开始了。
幼儿没有能力自我调节生理和情绪,所以幼儿需要成人的帮助,使他们感到安全,维持正常的状态,健康成长。我们将这种需求称为爱的欲求,它是幼儿维持生存成长所必需的。
当然成人的生活中也会出现焦虑和恐惧,这时候如果有外力的帮助,能更好的使情绪稳定下来。
尽管人一生会渴望得到不同对象的爱,但是“爱的欲求”表达最强烈的莫过于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经历爱的欲求主要通过三种关系体现:幼年和父母的关系,成年和爱人的关系以老年和子女的关系。
不管在哪个年龄段,存在爱的对象,这种稳定的关系就让生活变得有所依靠。稳定的情感关系中我们能得到生活的安定和情绪的稳定,即使面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也能调整以待,合理化解问题。
但是情感关系也会出现突然中断的情况,比如生离死别,或者爱情里的拒绝和背叛。这种情况会对个人的存在感形成巨大冲击,转变为一种心理创伤,情感关系里受伤的人会感到孤苦伶仃,自己的世界被冰封冷冻,所以毫不夸张的说,爱的断绝可能会威胁到生的延续。
2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自卑就是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属于自我憎恨的一种。
而早年母婴关系中形成的愤怒,是将对他人的攻击和否定朝向了自己,抑郁、强迫、焦虑也便随之产生了。
研究显示,早年被过度攻击的孩子,会把游戏当成避难所。同时玩游戏也有非常正面的动机,那就是避免自己成为神经病。
在这里,并不是鼓励孩子玩游戏,而是提醒父母,当发现孩子有类似的问题时,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孩子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
往往完美型的妈妈,容易对自己的不好视而不见,然后把不好的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糟糕。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孩子恨妈妈之前,先恨孩子。
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因为过度投射产生自我憎恨,母亲在面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时,也不会总以关心的名义大呼受伤。
3
如果我们在幼年时,总是习惯性的受到人身攻击、人格侮辱,被漠视、被否定、被指责,被遗弃。就会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事事不如人,时间长了甚至憎恨自己,形成负面的内心评价,譬如愚蠢、貌丑、贫穷、卑微等。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也不要惊慌,总会有生命的重要他人,带领你走出这片泥沼。
有时候,生命的重要他人,并非一定要有血缘关系。只是在一个临界点上相遇了、决定了、醒悟了……
如果生命在这样的支持关系中,变得更有价值,那么支持成长的关系也就开始了新的排序。
我是慕容歌,一个脑洞大开、对生命好奇和热爱的存在。你知道吗,你的赞,会让我欣喜若狂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营日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