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正在慢慢逼疯你
放眼望去,恍惚之间,
全世界的人都端着星巴克咖啡,看着腕表,在马路上越走越快。
身边总是不乏这样的抱怨和诉苦之言出现:“我都努力了,怎么生活还是不见起色啊”;“我花了大把时间去努力,为什么还没得到回报:“明明付出了那么多,却越活越累”。
说好的有志者,事竟成呢?说好的苦心人天不负呢?说好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努力呢?怎么到了我身上,丁点没应验啊?
掏心掏肺工作,薪资还是没上涨;天天啃书背单词,奖学金还是拿不到;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又一圈,体重也没掉下来。
努力,还有用吗?
不只是这些向我求助的人,包括我自己,也出现过上述类似的情况。我不只一次怀疑过“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看着竭尽全力却毫无收获,眼见就要油尽灯枯的自己,也曾彷徨痛苦了很久。
直到前段时间,在朋友的推荐下无意刷了一部剧:《legal high》。里面的一句台词简直是当头棒喝:“越是工作无能之人,越主张自己有多努力。”
一直以来,我们好像只着眼于向别人证明自己有多成功,所以日复一日做着一些繁琐的事情劳累身心,以此来达到努力的假象。事实上,很多人对自己不断重复的“努力行为”已然麻木甚至不知为何。
这也就难怪,努力到身体都仿佛被掏空了,想改善的一切依然面貌如往昔。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1、假努力比真偷懒,更可怕
抱着电脑经常在图书馆写作有一个好处,能时常看见所谓“努力学习、考证、考研”人的各种真实嘴脸。想要检验一个人是否真的勤学苦练,朋友圈微博和说说都是浮云,来图书馆走一遭就一目了然。
闲暇伸腰休息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了坐在右手桌正在自拍的学妹。
她几乎和我同一时间进的图书馆,找的位置。三个小时下来了,我抬头瞄了一眼,英语书还停留在之前的第10页。许是把玩软件到了兴头上,旁人的打量她丝毫未注意到,依旧对着镜头挤眉弄眼,乐在其中。
猜测之中,应该是发了个朋友圈。
不到半分钟,手里的消息提示不断在房间里响起。她好不容易拿起的笔重新放下,对着屏幕敲敲打打,时不时摸摸自己油光满面的肌肤,满足至极。
半小时后,学妹心满意足地放下手机,耳边传来收拾书包的动静。
这时候,时针已经转动了四个数字。
看上去这位姑娘似乎在图书馆泡了一下午,坐在椅子上岿然不动,非常努力。可事实上呢?四级过后的一个星期,我又在敲打键盘之际,遇见了满脸愁容的她。
“靠,泡了两个月图书馆都没过,四级怎么这么难啊!”她拉开椅子,不满地小声嘟囔着。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看书复习,就是过不了考试啊?
——因为你的努力是假的,是朋友圈里的,不是真正意义行动上的。
照片上的人,看似风雨无阻地坚持学习,实则没有写下一个字,读进去一句话,不过以读书名义在干着其他消磨时间的玩乐。自拍,刷手机,P图,发朋友圈,被点赞被夸奖。久而久之,沉浸在了自己制造的“努力假象"里难以分辨。
好像我今天的确努力了,好像我最近一直脚踏实地。用这样的谎言不断弥盖自己的偷懒和散漫,最后耗尽了宝贵的时间,却全然不知。还把锅推给了努力,从此以后觉得努不努力结果都一样,那还费那个劲干什么,顺其自然好了。
真偷懒的人,心里至少还有罪恶感,夜深人静之时也许还会一个人反思反思。而假努力的人,自觉一天过的充实无比,睡的比谁都香。
这,才是伪装努力最可怕的地方。
2、你做的不是努力,是苦力
还记得看《挪威的森林》时,男主角说:“很多人的努力,其实只是在机械性地重复劳动”。
这句话细品之下,深以为然。
你说你每天朝九晚五,挤地铁等公交,马不停蹄地工作,怎么老板就是不涨薪水?你说你任劳任怨,洗衣服做家务,又是找学区房又是陪读到深夜,怎么小孩就是不肯听话好好学习呢?你把图纸揉成一团,踢开垃圾桶,仰天大喊:“老天爷,你玩儿我呢?”
可你确定这是在努力?而不是机械地做苦力劳动?
举个例子。
流水线上的千万工人每天干着还原度近100%的工作,劳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甚至更多。ta们努力吗?很努力!有的甚至是日夜轮休不停地在进行加工和生产。但是有哪一位“努力”的工人月收入日渐提高?生活水平开始了质的飞跃?
没有。
问题核心就在于,工人们每天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没有丝毫不同。所以,ta们从中得不到任何的成长和体验,锻炼的不是眼界的开阔、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是手上的老茧和胳膊上的肌肉。
换句话说,ta们无数个24小时的操作就是在原地踏步,而思维和能力也在原地踏步。
一个大半年甚至长期思维不进步,能力不提高,眼界不拓宽的人,再努力也只是消耗生命,得不到任何成长和改变。
这样的努力,有成果才吊诡!
对比一下今天的工作和昨天比,有什么进展和突破吗?自我消化不了,就要去找人请教,头脑风暴。而不是趴在那苦苦煎熬;坐下来和孩子平等沟通交流,注意其思想和心理的变化以及真实感觉,而非怨天尤人,顶着让孩子无忧无虑读书的口号大包大揽。
这些都不是努力,是苦力。
有的人不是天才,也没那么多捷径。能达到理想目的原因,也许正如罗振宇在《十三邀》所说的那样:“不犯懒,不犯倔,多跑跑,多试试,总能找到出口。”
别犯倔,做流水线上机械重复劳动的工人;多试试,做高质量的努力者。
3、低质量努力,要人命
不知何时,为了迅速提高写作能力,一众人创造出“日更”这个活动。
顾名思义,通过高度的自律,强迫自己进行每日的写作更新。怎么说,我尝试过,一周下来,状态只有更糟没有最糟。
关于低质量努力的反思也由此而来。
印象中,那些为人称道的文学泰斗,无一不是从小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对于文章和时局热点大事,更是冷静旁观,理智总结。这才敢揣着肚子里满满的货,把想法付诸笔端。
文人有着天生的敏感,生来多愁的郁达夫,一向擅感的沈从文。倘若不是对生活中的点滴特殊多加留意关心,光写一些好听好看的“锦绣”文章来哗众取宠,怕是也成不了名垂青史的大文豪和大作家。
就连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也是自小生活在北平,看惯世界百态,见遍走卒贩夫。写出来的作品才能那么接地气,那么有趣;刻画的人物才能那么传神,那么富有“京味”。
而点开过许多所谓日更作者的文章,形在神已散。
一是流水账多多。
为了凑够承诺的1—2千字,早上洗刷的牙膏毛巾牌子,写得一清二楚不说,更是恨不得把1999写成上个世纪90年代末。平时不看书也不刷电影,更不写笔记和感想,坐在电脑前三个小时憋出两句话,还是毫无营养的废话。
二则为灵感的捕捉。
众所周知,有时候,我们的日子跌宕如书,有时候八卦花边漫天都是,能写的东西信手拈来。可有的日子就是平淡无奇,抠不出一丝精彩可言。这就直接导致了,日更者脑子里稍微有点东西就往软件上胡乱一倒,毕竟非职业写手,没那么多时间去构思文章框架、遣词造句和思想中心。想到什么就赶紧写点什么,乱七八糟,不忍直视。
宛如被突然下单,手忙脚乱,什么都往流水线上摆,流程结束,出来的最终产品一言难尽的手工作坊。
认真写作的人都深知,不管是一篇评论还是一篇故事,从动笔到配图以及润色,没有个四五个小时是很难受完成的。所谓爆文作者:“随手一写没想到红遍网络”的真相是:这个题材亦或这句话,在动笔之前,已然在脑中心里修改更换无数遍了。
才不是谦虚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而这些每天不管多苦多累,还打开写作软件记录自己生活点滴的人。努力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可ta们的成就的,不敢恭维。
在这里,并非针砭谁。
只是想说:低质量的努力劳心劳力还要命,而且往往伴随着方向的错误。想提高写作,没有持续输入和对生活的虔诚的感受之心,就执着于辛苦的日更,只怕是徒劳无功。
有的人说,日本写作大师渡边淳一就是文学界的劳模,每天一睁眼一有空就在写,笔辍不耘。有声望的大奖都让他得了个遍,不就是得益于他不分昼夜的伏案创作吗?
那是因为,渡边淳一是在不惑之年才开始写作的,而且业从医学。四十年的阅历、经验和心得厚积薄发,足以让本就学识丰富的他源源不断地输出,一鸣惊人了。
而现在热衷写作自媒体文章的人,大多才二三十甚至十七八来岁。人生刚开始,阅历有限,阅人不多。正如初升起的太阳,尚未看遍世间冷暖,又怎能随便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呢?
肚子里的货告急,就去认真地输入;生活的阅历缺乏,就去仔细地感受日常;时机未到,就沉着蛰伏。
而不是一味地用廉价低质量的努力来搞垮身心,怀疑自己。
可以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节奏加快的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今天一份《油腻的中年男子》推文,明天一份《北上广人均收入报告》把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逼地焦灼不安,烦躁异常。
职业、房子、家庭、孩子、收入、车子和存款的阴影都在阳光下放大了数百倍,笼罩着四面楚歌的90后、80后乃至00后。
文章上,新闻里,平台中。随手一点开,都与拼搏、奋斗等字眼有关。放眼望去,恍惚之间,全世界的人都端着星巴克咖啡,看着腕表,在马路上越走越快。
每个人好像都在强调努力,每个人好像都在豁出命努力,为了跳脱寒门,为了流动阶层,为了改变世界,为了实现梦想。所以,你也慌了,你也怕了,开始随便找一个地方,找一个目标,埋头干,漫无目的拼搏。
可怎么努力生活也不见起色,你抓抓头发,快疯了!
至今喜欢大三一开学,管理学教授送给我们的一个公式:
success=speed(有效率的)+unite(团结的)+courage(勇气)+contemplate(善于沉思)+effort(努力)+stick(坚持)+smart(机智)。
一个具有团队意识,极富智慧和勇气,善于通过思考做出高效率的努力,并为之坚持到底的人,才会取得成绩。
别着急,静下心来好好走
这个世界,终将是年轻人的
终将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