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灯》|人纵有万般能耐,终也敌不过天命
长明灯,除夕夜家家户户所点燃的灯火,一燃上,便不可吹灭,直至油尽。
这是一项古老的风俗。传说除夕夜因诸神上天,趁此机会众鬼神会出来觅食,犹以魑魅魍魉更求不得食同(因这夜每家都有许多糕粿)。如果吹灭灯火,抹黑不见天地,他们就会顺声抓人,以孩童半夜啼哭,老人咳嗽作声为甚,由此便性命难保了。
本篇小说中,长明灯是庄七光所谓“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连长毛造反的时候也没有熄过……。你看,啧,那火光不是绿莹莹的么?外路人经过这里都要看一看,都称赞……。啧,多么好……。他现在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话自这茶馆里“以豁达(这里指开通的意思)自居的青年人”之一而来。俨然,这长明灯是屯里人所为人称道,所自豪的圣物。
而在这“动一动就需查黄历”的吉光屯里,萦绕着的是漫漫的迷信。所谓“豁达”,也不过是在暗讽闲散之人嘴上的“豁达”,这也是故事开始的环境设为茶馆的高明之处,这也确不失为消遣的好去处。在老舍的《茶馆》中,以为茶馆载体,反映着社会的变革,而最主要的,是以“吃茶”为活动的主体,以小见大,凸显当时社会中一类人的特性。
文中以阔亭,方头,庄七光,灰五婶为代表,为当时社会形势中的大流,而疯子处于一种被舆论压力所批判的弱势地位之中,即便疯子的思想中有其前瞻性。往往在大流中,前瞻性往往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譬如在世时的孔子,陶渊明。
同时也批判了当下社会国人的麻木,“看热闹”的心态古来今往未曾断绝,在《示众》、《风波》、《阿Q正传》、《五猖会》等都有所提及,有种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之感,其实也有物质、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
比如疯子被囚禁之后,阔亭这类人的身份得到了升华,在文中,他们以守护全屯的劳绩,不但第一次走进了这一个不易瞻仰的客厅,并且还坐在老娃之下和四爷之上。四爷也获得了经济的回报,成功的夺取了疯子的房屋。在《肥皂》中四铭想要批判漠然人群时,薇园曾对四铭的解释“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而四铭却安慰“不要多心,薇翁,你自然在外,又作别论”令人啼笑皆非。是否可谓关乎自身的错误即正确?
何为疯子,是因生理上的缺陷?还是与他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才被成为疯子?
显然文中的“他“并没有任何生理上的缺陷,他仍会低声,温和的说出他的目的,他是思路清晰的,同时也是执着的。在《霸王别姬》这一电影中,程蝶衣活在戏中,可谓不疯魔不成活,段小楼告诉他:“我是假霸王,而你是真虞姬。”程蝶衣的疯魔,执着,造就了他的艺术成就,最终也难逃大流的漩涡。
疯子即使再执着于“我放火”,也难逃被囚禁的命运。这便是一种悲剧,将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也是一种无奈。就像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人纵有万般能耐,终也敌不过天命。”
《长明灯》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样,都表现作者热烈的反封建精神。通过在茶馆的谈论,在社庙的谈论,在客厅的谋划几个场景,都围绕着对疯子各种不同角度的施压,象征着思想先觉者的挣扎,而大流总能稳握胜券。
此篇小说是鲁迅将现代主义象征手法融入现实主义创作中,且灵活自然的吸收了些许浪漫主义。在对于环境的描写中,采用了虚实相映,烘云托月的方法,以气氛竖人格。在刻画人物上,通过其自身富有的特征动作,语言描写,形神兼备,以细节取胜。如灰五婶说错了的”梁五弟“的无知、再谋划完处理疯子的决策后”阔亭吐一口气,尖着嘴唇就喝茶“的小人形象,或是四爷“在暂时静默后,才缓缓的说”所表现出来的伪善。
结尾部分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以歌谣的形式刻画出了渐去渐远的,画面感强烈,放火的概念战术没有实质的成功,但达到了未来目的鲁迅写这篇小说,通过对“疯子”不顾封建反动势力的种种欺骗、迫害而坚持熄灯的描写,赞扬了觉醒者“对于 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实施袭击(《两地书》八)的坚韧的反封建精神。并且对维护旧文名、肆意迫害觉醒者的封建势力,给予了猛烈的抨击。
本篇最初连载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五日至八日于北京《民国日报副刊》。据《鲁迅日记》,本篇写作日期当为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此小说集共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十一篇。
一九二四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召开了有关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促进了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高涨。小说集的题辞引用了《离骚》中的几些诗句,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继续发扬“五四”反帝反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关于这个时期他的思想,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有这样的说明:“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新的战友在那里呢?……”
所谓彷徨,字面看来,即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恰与之相反的却为坚决,坚定,果断之类。也许正想说明的是在当前彷徨局势下的决心,鲁迅并不迷茫。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传统仍然沉重的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本篇所写的“长明灯”,就是这种旧制度、旧传统的象征。而迷信的吉光屯屯民,是一个完整的需要新文化运动的假设对象。
在《彷徨》中鲁迅便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有孔乙己,陈士成,四铭,高老夫子之类传统士绅形象,更有狂人,疯子这新生一代。这般典型,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才有了强大的号召力。
以此不难看出,鲁迅在严肃的思想斗争过程中,坚持革命,勇于追求真理的战斗态度和主动精神在书前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