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万卷书-中国史研究的主流与支流-隋唐篇
引言:本文是接续一个人的万卷书-中国史研究的主流与支流-魏晋篇所写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应该放在一块看。本文亦可与一个人的万卷书-点评中国今日之史学界-隋唐篇一文同看。
一个人的万卷书,一个人的取经路
隋唐五代史的主流,我觉得,应有一下3点:
1、隋唐帝国的开放性以及转变为宋代的保守性:
隋唐帝国,要放在东亚甚至亚洲来看和评价。不仅玄奘西游,也有鉴真东渡,不仅有征服高丽,也有平定突厥,不仅有遣唐使来华,也有粟特来华。这些都构成了隋唐帝国的开放性和世界性。而隋唐帝国的强大,还体现在周边民族的崛起,从东北的渤海到西南的吐蕃,云南的南诏,这些区域性集团的崛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对周边民族政权的研究,会深化对隋唐帝国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安史之乱后的走向,李鸿宾在《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一书的研究指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开放性转向收敛。即精神气质发生变化。
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是什么力量支持了隋唐帝国的世界性和开放性?仅用胡族的精血来解释,显然是模糊的。胡族的精血又是什么?在这种精神力量中,佛教、道教、儒家思想这些思想资源中,哪一种取得了主要的作用。葛兆光在看隋唐盛世的历史现象中,指出盛世的平庸,因为,这一时期没有出现新的重要的思想成果。高明士在评价贞观之治时,也指出了盛世的平庸,认为所谓盛世不过是对北魏以来制度的运用而没有变更,以至于到玄宗后期,大量使职的出现,体制变化跟不上时代发展,才导致衰落。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应该重视。为什么这样?需要更有深度的学术作品出现。而不是整天吹嘘贞观、开元盛世的牛逼。
对于唐朝后期,这种开放性和对民族政权的处理上,又导致了大唐的崩解。唐帝国的崩解,同样要放在东亚的视角下来看。契丹的兴起,宋代的统一,交趾的独立,吐蕃的分裂,大理国的建立,这些都是唐帝国解体后的局面,不应该只看宋朝。从唐到宋的思维和研究模式,显然是狭隘的,局限的。唐宋变革,如果仅仅指宋王朝,就太狭隘了,应该指宋代这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包括西夏、契丹、大理、宋等政权。
对于唐朝后期到宋统一,沙学溢指出应该叫藩镇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社会力量是藩镇。从唐王朝的角度看,出现了两种相反的看法,一种是强调唐王朝对于藩镇力量的弱势,指出唐帝国衰落了。另一种是强调,唐王朝成功地运用藩镇的矛盾而重构了自己,这种重构的表现就是由关陇集团的地域性,转变为全国性政权。全汉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一书,萌发了这种观点,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提出藩镇的类型,细化了这种观点,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则是集大成之作。
2、从三教并存到理学的的兴起。
针对于藩镇这个局面,其实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存的现象。无论是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还是春秋学的复兴,都是主张重回大一统,重新建立新的帝国。显然,这种帝国的出现,是元朝,接续汉武帝事业的,是元世祖忽必烈。而不是两宋的君主。
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汉人君主没有实现?为什么宋代开国的君主没有实现?幽云十六州以及西夏问题几乎是北宋一个难以抹去的心结。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南宋的人的无奈,只能在梦里发泄,辛弃疾“梦回吹觉连营”,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都是体现。我们承认宋代的文明,但是,我们必须指出这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宋朝没有全国统一。而没能统一的帝国,却孕育了大一统的思想。理学的思想,支撑了元明清的统一。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3、科举的开始与其扩大及文武关系的演变。
科举制度从隋到清,在唐宋的转折中,运作和产生的后果也有很大差别。但是,随着科举摆脱门第的影响,士人的价值观与党争也随之兴起。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被概括为“清流文化”,而政治斗争中,尤以牛李党争为代表。在这场纠合了中央与地方、政治与文学、家族与个人、科举与幕府的多维斗争中,可以看到士人政治的种种端倪。可以说是开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先河。同时,藩镇造成的武人跋扈,也为宋代武人地位的低微张本。
隋唐五代史的支流,我大致归纳了一下,就不展开说了。
1、敦煌学。
2、唐诗
3、佛教
4、古文运动
5、陈寅恪学术范式
6、唐宋变革说
7、各民族政权及胡族文化
8、安史之乱
9、东亚世界
10、两税法
11、运河
12、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