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五胡乱:一场回光返照式的狂欢
引言:历史学家一般把公元189年到589年,即从汉末的崩溃到隋灭陈为止的这400年笼统地算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亦即“中国第一次大分裂时期”。在这长达400年的分裂中,短暂的统一向来不为人注意。混乱是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模糊印象,的确,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就大的变乱而言,先后有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之乱、孙恩卢循之乱、六镇之乱、侯景之乱等等。就政权更迭而言,三国两晋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先后建立,算上五胡十六国更是繁杂。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那些“短暂的统一”政权上,会发现这些动乱的背后,其实源于四次全国或区域政权的分裂。1、汉帝国的分裂,演变成三国。2、西晋的分裂,演变成东晋十六国;3前秦的分裂,北方重新混乱;4北魏的分裂,演变成东西魏以及北周北齐的对峙。本文要讲的五胡十六国,即是第二次和第三次政权分裂的结果。前文读史手记-八王乱:司马天团的杀马特之战已经讲了西晋灭亡的内因,本文接续前文,从外部因素上梳理一下这段令人头疼的乱局。
五胡:我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
五胡十六国时期,一般是指304年刘渊建汉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段历史。然而用来指称这段历史的“五胡十六国”,却是一个涵义不定的名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我们先来把这段历史的实际政权状况按照时间排列一下,然后再来讨论这些不同的划分方式。但我们的讨论有一个前提,就是五胡十六国是在西晋分裂的背景下出现的,亦即在西晋的疆域范围内产生的政权,这就把高句丽、柔然等政权排除在外了。另外,仇池国及吐谷浑持续到隋唐,暂不包括。
图1-梁启超所画“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兴亡表”
图1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画了一张的“五胡十六国政权兴亡表”。他的图是竖排,没有标注具体的时间,因此,我自己画了一张标注时间与横排的“五胡十六国政权兴亡表”。
图2-我画的“五胡十六国政权兴亡表”
因为我画的“五胡十六国政权兴亡表”不是很清晰,具体的数据可以参考图3(以我画的为主)。
图3-十六国政权兴亡表
下面结合图2和图3来说一下,五胡十六国时期各个政权的兴灭情况。
1、汉赵政权灭西晋导致晋朝南渡(又称前赵)及其衍生的后赵及冉魏,为第一波。汉赵灭于后赵,后赵灭于冉魏,冉魏灭于前燕。
2、前燕与前秦的对峙及前秦灭其他政权统一北方为第二波。前燕、代国、前凉等皆灭于前秦。
3、淝水之战后前秦分裂,主要是之前被消灭的政权复国和前秦部将建国,至北魏统一,为第三波。其中,前燕复兴为后燕和西燕。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又分裂为南燕和北燕。南燕为东晋所灭,北燕为北魏所灭。代国复兴为北魏。前赵复兴为西秦和胡夏(此处指族属的相同)。其中,西秦灭于胡夏,胡夏灭于吐谷浑。前秦内部分为后凉和后秦。前秦被西秦所灭,后秦被东晋所灭。后凉又分出南凉和北凉。北凉又分出西凉。其中,后凉为后秦所灭,南凉为西秦所灭,西凉为北凉所灭,北凉为北魏所灭。
4、前蜀(又称成汉)、后蜀(又称谯蜀)均为东晋所灭。
以上,不算两晋、仇池国、吐谷浑,共有21个政权先后兴灭。下面我们就以此为基础来讨论这些政权的分法。
1、按族群所属(民族类别划分),即所谓“五胡”不止五个胡族:
图4-按族群所属划分“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
2、按照《十六国春秋》的标准划分,即“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这十六国可以简单记为:一成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其中,冉魏、西燕、代、北魏、后蜀,没有包括在内。在这十六国中也包括汉人建立的政权,不全是五胡。
图5-按照《十六国春秋》划分“五胡十六国”政权
3、按照地域划分,即各个政权控制的地区:可以根据黄河的“几”字形河道从左到右把十六国分为凉字政权地域圈、秦夏政权地区圈和汉魏燕代政权地域圈。然后再加上巴蜀的成汉政权。
图6-按照地域划分“五胡十六国”政权
4、按照对晋朝的政治态度划分,即将前凉、西凉划入列传,吐谷浑划入四夷传,其他列入载记
图7-晋书载记1
图8-晋书载记2
通过以上4中划分方式,我们对“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各个政权的情况,也就能清晰地把握了。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五胡的由来及去向。
图9-五胡内属情况
1、气候变冷以及汉末战乱、人口锐减导致的五胡内属。我们可以看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如图10。具体的影响可看:张敏《生态史学视野下的十六国北魏兴衰》
图10-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2、八王之乱及晋朝官吏的政策给五胡南下提供了动力与机会。两汉对匈奴等民族的藩属制度,导致了大量的异族内迁,然后由于中央政权强盛,并未发生大的动乱。即便是三国的分裂之局,曹操还能征乌桓、解散匈奴为五部。但是由于八王之乱,造成西晋在北方的统治秩序严重的破坏,给五胡南下提供了可乘之机。从五胡自身的角度看,由于长期内迁到中原地区,已经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基础与统治方式,大量的胡族民众沦落到奴婢、奴隶的社会地位,并遭受汉人官吏的欺压。这样,胡族上层因不满自己统治地位的下降与胡族下层不满自身的遭遇形成了一股合力,这股力量以反对汉人的种族仇杀为号召,就形成了胡族武装的体制。
3、胡族与汉族的矛盾、胡族与胡族的矛盾造成了政权的兴灭。由于南下的胡族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是这一时期北方动荡的重要原因。西晋的灭亡属于“斩首式灭亡”,即皇帝直接被俘虏,而其他地区还残留着大量的官吏,这批官吏仍在与胡族周旋。胡族的这种武装体制,并不能长久地统治所占领的地区,这就势必要与滞留在北方的汉人士族合作。五胡十六国政权之中,寿命较长的前秦、前燕乃至后来的北魏成功结束北方的混乱,都是与汉人士族合作原因。
4、此时的胡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如果不反抗,变会在沦为奴隶或者受人欺压的方式中融合为汉族。因而,本文用“一场回光返照式的狂欢”来形成这百年之久的乱局。狂欢之后,他们最终以孝文帝改革的极端汉化方式融合到汉民族之中。
5、由于胡族没有称皇帝的先例,此期的胡族政权或称王、或称大单于、或称皇帝,名号不同。这种名号的不同与国号的变更,反映了胡族君主试图在名位上争夺正统的努力。同时,也突破了儒家思想传统的国家理论,为此后隋唐帝国的二元性奠定了基础。
图11-十六国政权首领名号使用情况
6、同后世辽、金、元、清等异族入住中原相比,此期的五胡失去了自己的发源地,而前者没有,因而,有征服王朝与渗透王朝之说。按照这个理论,五胡属于渗透王朝。这个理论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是却指出了两者的区别。
此外,由于五胡的战乱,导致了东晋政权为汉民族正统所系,也为大量的流民、士族提供了精神慰藉,这是支撑司马氏政权在江南延续的主要原因。在南北分立的局面下,北方的南侵与南方的北伐又是这一时期频繁发生的历史现象。此后宋辽金的对峙中也有南侵与北伐,但频率不如魏晋南北朝。
附录:本文参考论文及引用书籍:
1、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2、唐长孺:魏晋杂胡考
3、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乞活考
4、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羯考
5、张 敏:生态史学视野下的十六国北魏兴衰
6、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7、吴洪琳:十六国时期各政权首领名号研究
8、靳润成:十六国国号与地域的关系
9、罗 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10、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