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悲剧》:克莱德的悲剧根源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12-15 19:09:09

《《美国的悲剧》:克莱德的悲剧根源》by 释言午

文/释言午

《美国的悲剧》是批判“美国梦”虚妄的一部力作,德莱赛用二十世纪血污的真实,深刻揭露了“痛苦和肮脏太多,机会均等甚少”的美国社会现实,抨击了“美国梦”诲淫诲盗的本质。《美国的悲剧》描写了一个出身卑微的美国青年克莱德在追求金钱地位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通过剖析他利己主义世界观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强烈谴责了他追求富贵的虚荣心和不当手段。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克莱德的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体的不幸,因此,造成克莱德悲剧的根源是双重的的。克莱德悲剧产生的根源,正是来源于悲剧人物自身和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两方面的冲突,主观方面包括人物性格特点、主人公的身份认同、思想认知里的缺陷等,客观方面包括社会环境条件、永恒正义、命运趋向等。克莱德作为悲剧的主角,他是有罪的,而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也是有罪的。

一、克莱德的悲剧

自我身份认同和伦理危机是造成克莱德悲剧的主要原因。主人公克莱德出生在堪萨斯一个贫苦的街头传教士家庭,父母都是自由传教士的身份,从小克莱德和兄弟姐妹就被迫跟随父母进行他们的传教事业。对此,克莱德从内心深处是排斥的,换句话说,克莱德胸中自有丘壑,他对财富、地位、身份的认识有着和父母完全不一样的认知与追求,这就是他一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认定。从一定程度来说,这种过于热切的身份认定,是注定克莱德的命运走向悲剧的开端。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和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克莱德的现实身份及生活状况和他的精神诉求、心理期望是不一致的,自然而然,在克莱德的伦理认知观念里,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冲突,这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源。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美国,传教士处于一个精神上富足、物质上贫乏的尴尬处境,十二岁的克莱德无法从心理认知上接受自己将来拥有一个和父母一样的贫穷传教士身份,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离开了家、脱离了父母以此为生的传教活动。

当他在杂货店当助手、后来又去格林戴维逊大酒店当服务生的时候,他变得有钱了,也认为自己有了一个相对来说算得上有钱人的新身份,他开始离自己最初的传教士生活越来越远,也离传统价值观里的信仰越来越远。因为有了钱,他从内到外换了一种新的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把自己打扮得衣冠楚楚,出入电影院,迷上跳舞和聚会,同时也开始欺骗母亲,沉迷女色。这个时候的克莱德,已经陷入了伦理危机,他内心的私欲占据了主导,及时享乐成为了他最迫切的追求和需要。

《《美国的悲剧》:克莱德的悲剧根源》by 释言午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克莱德进入了他的伯父塞缪尔·格里菲斯的衣领制造厂,他遇到了善良纯洁的罗伯塔,在与她陷入热恋之后,他又爱上了集富贵、美貌于一身的桑德拉。此时的克莱德,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那种身份认同、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以及梦想中的财富,选择了抛弃不幸的罗伯塔,借桑德拉搭上财富的快捷列车,以实现自己上流社会的梦。这是克莱德的伦理选择,也是他内心的真实诉求,他要的是财富、地位、金钱,为了这些梦寐以求的东西,他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格操守,只要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克莱德可以压制并最终遗弃心中微弱的道德原则的呼喊。

克莱德性格里的软弱、爱慕虚荣、冷漠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在格林戴维逊大酒店当服务生的时候,他为自己买了第一套西装之后意识到自己还需要第二套以便换洗,而此时他决定为了给自己置办行头向母亲隐瞒自己的实际薪水,这就体现出了克莱德性格里的虚荣。为了挽留女友、为女友买大衣而隐瞒母亲自己的现有积蓄,对陷入困境的姐姐视而不见,这是克莱德的自私。小说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克莱德在出车祸后选择了逃走、隐姓埋名,而不是主动承担,这是克莱德性格里的软弱。

在罗伯塔怀孕之后,克莱德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和现有的地位拒绝陪同罗伯塔去找医生,把一切最悲惨的结局留给了罗伯塔,与此同时,自己却忙着参加一个又一个的聚会,与桑德拉约会、谈情,巩固现有的社会地位和名声,这些都表现出克莱德性格里的自私、爱慕虚荣以及无穷的欲望。甚至在被抓的那一刻,他依然执迷不悟地相信自己也许不需要负什么法律责任,有一天还有可能会回到目前的社交圈子,所以在最后关头恳请警员绕道带走他并将此事对他的上流社会朋友们进行保密。

被抓之后的克莱德表现出了性格里的懦弱,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指正,并企图脱罪恢复原来的生活。克莱德表现得远远不如自己那个没有文化见识但勇敢无畏的母亲,克莱德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救赎,他遗弃了传统价值观里最重要的品质与信仰。

《《美国的悲剧》:克莱德的悲剧根源》by 释言午

二、美国的悲剧

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种种弊端以及二十世纪的美国经济繁荣背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也真实地描述了美国政党之间的勾心斗角与夺权黑幕。

二十世纪的美国,经济繁荣,城市生活更加奢靡,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大部分青年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幻想着能够站在财富的顶端。同时,资产阶级大肆宣扬鼓吹美国的“繁荣”和“文明”,“美国梦”的内涵逐步发生了变化,从对自由的向往异化为对财富和地位的狂热追求,并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去追逐金钱和权力。“美国梦”的产生、发展到虚幻破灭的整个过程,对美国的社会面貌,包括政治、司法、社会公德、人的思想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小说的第三卷部分主要讲述了案发之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在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政治因素对克莱德事件的影响作用,“克莱德谋杀案”恰好发生在四年一度的选举时期,候选人双方都在克莱德事件上大做文章,以赢得人们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获取赢得选举的重要砝码。道貌岸然的热心之下,“遮盖的其实是虚伪的政客操纵的美国政治和法律机制,其中还掺杂着有钱有势的工厂主和资本家的丑恶嘴脸。”

显而易见,“克莱德谋杀案”成为了美国的政党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揭露出美国政治实际上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工具,正是这种腐败的政治、包括司法体系亲手把克莱德送上了死亡的电椅。

另外,小说问世的二十年代,美国社会崇尚伪善的侈谈,并没有好好地去培养青年一代。美国的实利主义,使得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便能占有一切,包括社会地位、名声、权利以及美色。因而,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观里充斥着金钱、权力,而迷失了传统的价值观念里可贵的信仰和坚守。

综上看来,正是美国社会这个特定的环境条件导致了克莱德悲剧的发生。

人类陷入了欲望的无底深渊,不知满足,不适可而止,最终就会走向毁灭。德莱赛用鞭挞的笔调强烈控诉了二十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告诉我们克莱德的悲剧只是当时美国社会中悲剧的一个缩影和映照,悲剧的发生有着主人公个体的主观因素,但是,作为客观条件的社会大环境也是悲剧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由此可知,克莱德的悲剧实质上就是美国的悲剧。

小注:最近看了一部大部头小说,《美国的悲剧》,看得心里恨恨的,也疼疼的,既然自知理论分析能力差,就当多练笔了,参考文献如下所注,此为原创,你懂的^_^

参考文献:

《美国的悲剧》  【美】西奥多·德莱塞,许汝祉译,上海三联书店

《<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伦理成因解读》王慧,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36卷第04期

《再思克莱德悲剧之成因——评<美国的悲剧>》 杨小平,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02期

《浅谈<美国的悲剧>之悲剧根源》李洪季,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