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结束语
《论语》20篇492章,花了近五个月做了一次通读,开始对《论语》有更深入的理解,也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做了一些探索。《论语》为语录体,辞约义富,形象生动,不失为自己生活中的行为指导。生在社会中,离不开社会的人人物物,找到自己的位置,处理各种关系,明白角色定位,不失本色践行,忠诚之道,仁德之心渐次显明。
《学而》“务本”,引入“道德之门”;
《为政》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谈论礼乐;
《里仁》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记录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记录孔子言论和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以及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20篇概要提炼,以至于学而有出处,学而有重点,学而有核心。不求细化,但求明白,一切都为了修身养性,明白社会中的生活逻辑,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
从以下几个方面摘取经典语句,以作为警世之言。
【道德】
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 当仁不让于师。
8.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复礼为仁。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修养】
1. 君子无所争。
2.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6.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10.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1.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礼乐】
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3.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5.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7.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政治】
1.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5.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7.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9.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1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人格】
1.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2.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3.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4.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5.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6.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7.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0. 子之所慎:齐、战、疾。
11. 子不语怪。力。乱。神。
1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3. 唯酒无量。不及乱。
14. 食不语。寝不言。
15. 温。良。恭。俭。让。
16.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7. 知其不可而为之。
1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9.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0. 过犹不及。
21.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22.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23.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4.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5.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6.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7.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8. 礼之用,和为贵。
29.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3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1.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2.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3.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34.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3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6.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7. 君子思不出其位。
38.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39.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0.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41.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2.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3.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4.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5.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有《齐论》、《鲁论》和《古论》,这里详细描述的是《鲁论》。“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不仅静态描写孔子的仪态举止,而且传神刻画孔子的个性气质。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学习《论语》,意在如何为人,也在清理思想,不断积累,不断反复,才是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