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量不足怎么办?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12-19 19:09:06

  ——《你充满电了吗?》书评

文/波波

“在电量充足的日子里,我的工作效率会高出很多。同时,作为丈夫、父亲和朋友,我的表现也会更臻完美。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为其他人做更多的事情。”

汤姆·拉思在《你充满电了吗?》一书的自序中深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对汤姆·拉思来说,每一天都是那样的弥足珍贵,能精力充沛地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凭自己的力量为家人,朋友抑或其他人创造幸福,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

而现在我们的日常却是这样的:上班哈欠连天;下了班瘫在沙发上起不来;拖延症横扫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懒癌让我们干什么都困难……难道真的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精力跟不上了?

或许这些都是我们为自己找的理所当然的借口。那么汤姆·拉思呢?和我们相比他是不是更有理由颓废,拖延,萎靡不振呢?

汤姆·拉思在16岁的时候就被诊断出癌症,一个大肿瘤导致了他左眼失明。每年他都需在医院呆上一个星期。每一次的周治疗结束,离开医院,他都觉得又为自己的人生争取到了全新的12个月。

听到这,你是不是惊得张大了嘴巴?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是的,就是这样,汤姆·拉思神采奕奕的活过了23个年头,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不但担任了盖洛普公司全球咨询业务负责人,领导了一系列的研发项目,还成了畅销书作家。作品全球畅销超过600万册,而且多部畅销书占据《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榜单超过300周。这本《你充满电了吗?》就是其中之一。

在每一段生命的延续中汤姆·拉思都让自己充满了能量,努力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而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满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是什么让我们电量不足,无心工作,不愿与人交往,身心俱疲,找不到状态?我们是不是该给自己充电了?在我们仍然迷茫的当下,去拜访一下强者汤姆·拉思吧,他一定会给你启发。

【1】 微小的改变能带给人持久的幸福感

人的一生中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几乎寥寥无几,大多数人的日常都是由琐碎的小事情连结起来的。如果我们轻视这些小事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大事件上,那么你的生活也许会被弄得一团糟。

有一个朋友的老公,原来在一家私企工作,挣了一些钱,有了还算过得去的资金积累。后来从公司辞职专门做投资,股票,债券之类的。

这便是他心目中的大事件,生活中的一切事都要为他让路。晚上熬到很晚,12点以后睡觉是常事,早晨不起床,十点钟吃早餐被当成理所当然。

朋友不堪其扰,晚上经常失眠,头痛,无奈之下,自己搬到另外一个房间去。早晨起来自己吃完饭,还要等老公吃早餐,常常是吃完早餐,就到做中餐的时候了。夫妻的日常生活时间不同步,没有了交流,朋友怨声载道,常常声泪俱下。痛苦地言称,钱成了她老公的情人,而她成了佣人。

他们的生活状态完全被打乱了,而朋友的老公却理直气壮地说:“我这不是在为我们这个家挣钱呢吗?”事实是钱没挣多少,朋友神经衰弱了,她老公秃了顶,血糖高,体制弱不经风。

其实大可不必用大事件说事,只要稍微做出一些改变,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把股票投资作为一个长期的赚钱方式,更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幸福和健康为代价。完全可以放弃晚上11点以后的交易,“创造意义是每日渐次递进的过程,而不应指望重大的目标一蹴而就。”

晚上11点陪妻子睡觉,早晨一起起来吃早餐,锻炼身体;9点开市操盘,中午休市自己休息半小时;下午再继续操作。这样让生活有序进行,既保证了工作,又拥有了健康和家庭的幸福,何乐而不为呢?请记住,你某一个微小的改变带给的却是持久的幸福。

人们常常用“我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来表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绝对不可改变性。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创造实质性意义的正是这些琐碎的时光,而不是什么重大的行动。”今天,你可能为某位客人提供了折扣;或者努力开发一样可能让人们收益的新产品;周末,你可能和你爱的人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倾心交谈,或者晚上提前一小时结束工作陪爱人一起休息……

这就是从一些微小的改变中找到的真正的意义,而我们全身心投入到这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概率将增加250%以上。追求意义,才能让你的生活有价值。追求意义甚至超过了追求幸福。

【2】意义比幸福更重要。

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写道“追求幸福”是一个短浅的目标。将个人福祉置于善举之上,你将被拖往错误的方向。幸福是一个正面的状态,幸福度较高的人总能让身边的人感到愉悦。但是,竭力为自己创造幸福则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当一个人越看重自己的个人幸福时,他在日常生活中就越容易感到孤独。

现代城市生活中的抑郁症患者,心理不健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愤青,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这些人往往过度关注自身的幸福而忽略了意义,只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那点利益或情绪上,放不下,走不出去,狭隘,自私,偏执,造成了一种病态感。

而与此类人相反的另一类人,却能心系别人,乐观,开朗,豁达,无私。退休职工孙秀凤,退休32年来,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倾注在了社区那些孤寡、病、残,弱的群众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只要是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他都会很乐意地去做。孙秀凤说:“我看见别人有困难心里就难受,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我就快乐。”

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行为,心中永远充满的是热情和快乐,是心系他人的情怀,哪有时间去抑郁,哪有时间去难过呢。在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松的一项研究中证实了幸福和有意义对生理健康也有显著的影响。当参与者过着幸福但缺乏意义的生活时,他们将表现出一种和压力有关的基因模式,这种模式会激发炎症,而慢性炎症和心脏疾病、癌症等诸多疾病有关。

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能够提升你的思想,使其上升到高于自己或自己当下需求的高度。不论多长时间,只要你为了他人,将自己的幸福抛到脑后,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你的家庭、你所处的组织和社区变得愈发强大。最后,对幸福和“成功”的追求将消失不见,余下的是为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创造意义。

不要忽视微小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改变,慢慢累积,努力发现意义而不是一味追求幸福。这样你就向快乐迈近了一步,发现了意义的同时你也会获得内在的电量,由你自己的内心深处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你热情和动力,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成功。

【3】意义就是你的内在电量

驱动人们进行有意义工作的是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内在动机的内涵更丰富。例如一名教师因为学生的成长而受到鼓舞,医生因为病人的健康状况好转而受到鼓励。内在动机来源于你的工作所蕴含的意义。它令你渴望去做某件事,即使无法获得回报或报酬。

学校里的学霸,总是能够保持持续的热情刷题,背诵,做英语阅读,完形填空……他们几乎不用老师督促或监督,总是能自主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或者自己计划的任务。不管何种情况下,他们都是最快进入状态,最早完成的高效人群。

这些人总是被看作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其实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几乎每一个学霸都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它根植在内心深处,就是他的内在动机,时刻召唤着他们不停地奔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在向那个远大的目标迈进了一步。所以他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能量满满,士气高涨,永远干劲十足,一往无前。

但是内在动机不是通用的,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寻找除了工作以外能够吸引我们的内在动机,别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这样我们才会获得满满的内在电量,激励我们在全天的工作时间里持续占领思绪的最高地。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奇迹。

【4】意义比金钱更能带给人满足感。

尽管金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重要,但是当你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从你的日常幸福感考量,赚更多的钱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1996年开始捐赠资产,一共捐出了7亿股的微软公司股票和290亿美元的其他资产。如果不做慈善,比尔·盖茨的财富将达到现在的两倍。

为什么做慈善?因为财富不再给他带来幸福感,他寻找到除金钱以外的意义。改善贫困的学生学习状况;帮助遭艾滋病和疟疾困扰的病人;帮助非洲一些国家的儿童接种疫苗,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这些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让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内心获得了强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更使他从富人,名人的物质拥有到慈善家的名誉拥有。也许慈善家更能体现他的价值,使他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使他从经济上的富人转变成精神上的富人!这就是富人们乐于做慈善的原因。

【5】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避免路径依赖和固有的行为模式。

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理想和工作对孩子来说如影随形,常常成为孩子选择的桎梏,使他们无法看清自己真正的理想和方向。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调查了71000对父子。这项研究揭示了子承父业的概率。研究发现其中有40%的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为他们父亲服务过的同一个雇主工作。而且当父亲拥有高收入时,儿子中70%的人去了和父亲相同的公司工作。

这也许是父亲想要的,或者是儿女追随父母的脚步,但前提是,你一定要确保这是你自己追求的梦想。你在这个工作中投下的是你自己的影子,而不是活在阴影里。

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发现一种现象,在影子里生长的植物往往长得纤细而柔弱,长不大,经受不了风雨。他们没有自己经历风雨的洗礼,阳光的照射,无法茁壮成长。这和遵循父母的足迹走过的人一样,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成长经历,他们走的是一条“默认的职业道路”,更符合他人的期望而不是自己的内在动机所在地职业道路。

不是自己选择的职业,工作的时候往往缺乏内在动机,那么你就无法在你的职业发展中找到工作的意义,保持源源不断的内在电量,提高效率。更无法按照你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实现理想就更无从说起了。

这给现代的父母们也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再逼着自己的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去规划他们的人生,也不要再在孩子的反对声里失望、伤心,不知所措。把自主权还给孩子,也许我们会看到另一个不同的新世界。放飞了孩子,也放松了自己。

这同样适用于成人的工作,每个人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摆脱固有的行为模式,才能在有意义的工作中享受到乐趣。

【6】80%的鼓励才是正面的沟通技巧。

当某个人因为批评或是拒绝感受到负面情绪时,体内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水平就会升高。这种类激素会关闭很大一部分思维功能,激活冲突和防御机制。而积极的交流则会促进身体产生催产素,这种激素会让人感到愉悦,增加交流、协作和信任他人的能力。当催产素激活人前额皮质的网络的时候,人的思维和行为都将得到拓宽。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爱吵架的夫妻,往往是爱批评对方的夫妻。他们说话的时候总是先数落一通对方的不是,使对方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升高,激活了冲突和防御机制,迅速开启了吵架模式。如果我们采取相反的行动,说话伊始,用80%的表扬做开场白,激活了催产素的愉悦功能,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场春风化雨般的交流。

现行教育中,主张推行的零批评教育也是这个道理。目的就是通过表扬让孩子产生愉悦感,激活孩子的前额皮质及网络,拓宽孩子的思维和行为能力。这就是那句“聪明的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理论根据。

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一个信条:我们的谈话内容,至少要有80%围绕着正确的事情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在交流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使用积极词汇,改善互动。

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句善意的提醒,一场袒露心扉的表白,一次发自内心的关怀……这些微小的信息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它会植入对方的脑中,能够改善对方的心情,给予他们温暖,也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纽带更加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无视对方。至少要表示你的关注,从小处开始。

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会沟通,会阻碍你的交际能力和幸福指数。如果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自己怎么跟陌生人交谈,有一个小方法可帮到你。问问题,能减轻人的社会焦虑。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问问题和听答案上时,与人攀谈就变得没那么困难了。

我女儿平时就是一个腼腆,内向,在陌生环境中不知怎样融入的人。但是上大学以后,她参加了学校的辩论队,成为了优秀的辩手。是问问题的方法让她找到了与人互动的融入方式,给她增添了自信和个人魅力。

另外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不伪装,谈谈自己的恐惧,缺点和蠢事也常常会使别人更容易接受你,有时候,还会带来一段长久的关系。

在职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和努力。用我们的善良,真诚和智慧与人沟通和相处,做有意义的工作,一定会获得美好的感受。

【7】提升幸福感的消费

和谐的人际交往,有意义的工作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正确的消费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体验消费比实物消费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更持久。

在我们的消费中占据主要的是购买。但是你有没有感觉到,假如我们购买一辆车子。买完车之后,你也许会立刻感到一阵快乐,但是在接下来的星期一,当你在路上开着它时,这种兴奋感很快就消逝了。假如你和家人一起旅行,在旅行前,你会因为期待而度过激动人心的几个月时间,然后,你和家人真正的踏上旅程,那么在以后的数年里,你都会拥有美好的回忆。

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体验消费的延伸价值。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会被毁坏,而生活体验则保持稳定。

研究消费习惯的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瑞恩·豪威尔调查了241人,发现他们的购买体验的动机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他的研究发现,有些人购买生活体验是因为那些体验符合他们的心愿、兴趣和价值观,这些人从中得到的快乐比其他人多得多。

所以真正能带给你幸福感的的体验消费不是随便的购买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你进行认真的思考,周密的计划,然后付诸于行动才能带给你完美的体验。

提高消费的幸福感还有另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分享而不是独占。

在有些极端的案例里,有的富人住着大房子,开着昂贵的车子,却没有朋友,被诊断为抑郁。而有的人不是很有钱,仅仅因为给别人买了一杯咖啡而充满快乐。这也是许多富人乐善好施的原因。比尔·盖茨作拥1500亿却捐出将近一半的资产去做有助于民生和社会的事情,他因此而获得的快乐是金钱所无法企及的。

对期待的分享更令人难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想制造惊喜,把某件事情独自详细计划好以后再告诉对方,想以此制造浪漫。其实这样的体验并不是最好的,期待更能提高体验到价值。汤姆·拉思的有关体验的“预期效用”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对假期或是某件事的期待所能带来的快乐比事件本身还要多。即使是之后的回忆,对长期的幸福感的贡献也大于事件本身。

如果你在假期想计划一次全家旅行,那么千万不要独自谋划,然后临时通知,以此期待送给家人惊喜。你需要做的是提早几个月就和家人一起计划。一起商量去哪里?走什么路线?坐什么交通工具?需准备什么用品?到目的地之后的行程?把对旅行的期待的幸福感和家人共享,这将是你和家人难忘的旅行记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重视体验而不是实物;分享而不是独占;全过程而不是某一刻。这就是体验消费的全攻略,这样的消费理念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幸福感。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代生活中,值得我们牢记并应用到现实中。

【8】健康水平决定幸福水平

在本书中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能量积累。能量积累最主要的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康被人们形容为存款折上的第一位数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是怎样做才能拥有健康,却是令人烦恼的事情,也是大多数人绞尽脑汁也做不好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做好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五个方面,就可以拥有健康。

吃饭,睡觉,运动,化解压力,控制情绪。

吃饭是日常的基本,关键是怎样吃。你每天吃的食物直接影响你当天的能量水平。总消费量的测量方式常被当成测量标准,但是卡里路的测量并不是食物的质量。食物类型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吃掉300卡里路的菠菜和吃掉300卡里路的天曲奇效果是不一样的。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是给嘴吃,而不是给身体吃。重要的是选对食物,才能吃得好。选择食物的标准是:远离油炸食品,减少精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尽量减少添加不必要的糖分,将蔬菜作为食谱的中心,用水果代替糖果,多喝水,不喝碳酸饮料或甜味饮料。只有将日常生活建立在正确饮食的基础上,并且坚持下来,就完成了走向健康的第一步。

【9】早上运动带来能量

在一整天时间里保持活跃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关键。而运动是保持活跃的秘诀。尤其是早上运动会给你带来一整天的能量。我从初中起就养成了早晨运动的习惯,现在每天早饭后从江边的小路一直快走一个小时,清风拂面,聆听自己喜欢的节目,讲书或者理财,看着清晨生机勃勃的一切事物,身心愉悦,整个上午能量满满,做事效率极高。

而久坐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大敌。据研究估计,每坐两小时就会抵消20分钟运动带来的好处。即便每周7小时的中等高强健身活动也无法抵消久坐不动带来的害处。他们的死亡率将增加50%,死于心脏疾病的概率将翻倍。

坐下以后,腿部肌肉的电活动立刻停止,每分钟燃烧的热量降到仅仅1卡里路,帮助分解脂肪酶的活性下降90%。静坐两小时以后,好的胆固醇含量减少20%。

小小的活动不仅对人的体能有益,还能够使使大脑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定时休息,提高创造力和生产力。即便是短暂的活动也能改善学习效果,提高专注度,帮助你的大脑更有效的工作。

常站起来走走,保持活力,让自己全身的电路畅通,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能量。

在现代网络发达,夜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保证良好的睡眠似乎是一种奢侈。追剧,打游戏,夜宵,KTV……种种夜子的活动,把我们变成了眼圈发黑,面容憔悴,精神萎靡的早衰族。干体力活不堪重负,做脑力工作提不起精神,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清王朝的集体吸鸦片的病态群体,令人堪忧。

其实减少一小时的睡眠不仅不等于增加一小时的成就或快乐,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幸福感、生产力、健康状况和思考能力都会下降。所以远离电子产品,定时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是身体健康,保证工作效率的基本前提。

【10】化解压力是积极的应对方法

吃好,睡好,运动好对压力的缓冲效果也非常显著。

压力源会积累,并在细胞层面上引起衰老。染色体终端是染色体两端的保护帽,影响细胞老化的速度,保护你的细胞不受压力源的影响。随着染色体终端变短,结构完整性变差,细胞会渐渐老化、死亡。而染色体终端会随着压力的影响而变短。但是研究证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压力源的积累并没有引起染色体终端的明显变短。

伊莱·皮泰曼经研究得出结果,在高压下保持活跃、吃好,睡好,对于延缓免疫细胞的加速老化尤其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发现,一些生活有规律,坚持健身的老人,精神矍铄,年轻乐观,身体健康。他们常成为百岁老人,百岁以上的老人。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第一时间避免压力的发生,至少要让它们造成的日常压力最小化。尽量不要容忍会给你的健康和幸福带来严重后果的压力;也要学会对他人传递给你的压力说不;还要善于寻找压力背后的意义,化压力为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

当你遇到无法逾越的难题时,要学会控制情绪。方法很简单,延迟对压力的反应或者笑着承受。所有的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你充满电了吗?》,是一本教人如何激活人生状态的精力管理关键的书。作者汤姆·拉思,身为盖洛普咨询公司高管,结合来自管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炼出让你精神饱满、能量满格的三大要素,意义,互动,能量。并从数千条备选策略中,精选了21个让你快速充电的方法。

翻开本书,彻底治愈拖延症、焦虑症、间歇性萎靡症,随时随地能够满血复活!

如果你被上述各种症状困扰,别犹豫,果断地翻开这本书吧!

《电量不足怎么办?》by 波波hjb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