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时代青春的悲欢
芳华
文/文风居士
因为看过严歌苓的《芳华》原著,所以电影上映了一周左右才去看的。没想到的是,一周后去影院观看《芳华》还是人满为患,大概是因为冯小刚的导演、严歌苓的编剧和黄轩主演的原因吧,也或许是因为《芳华》记忆了那个时代里一代人的青春。
在看《芳华》原著的时候,被作者文风的高度精密和不乏诙谐幽默所吸引,而且言辞犀利多变的写作风格让人恨不得一口气就读完。
这样一部时代性的青春,犀利地揭示着人性的文艺片,如何用镜头语言来诠释出文字语言……好奇心的驱动下来了影院。
首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影片的宣传海报。一双脚,一只穿着的是美丽优雅的芭蕾舞鞋,另一只穿的是朴素无华的军鞋;两脚相互交织形成如此不和谐,相互矛盾着的鲜明对照,这便一开始就对整个影片内容奠定了一种不那么唯美的基调。
或许是因为先看过原著后来又看了电影,所以对这幅海报的寓意有着自己的理解:一个是从小缺失爱与尊重的人与出生高干家庭从来不缺爱和优越条件的人;一个需要的朴实的陪伴与爱,一个是富有而虚荣的爱;一个是朴素勤劳,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活雷锋”,另一个是文工团里的时代小集体;在不同时代对美与高尚的不同诠释……总之,从这幅双脚踏两鞋也就解释了那个时代下的青春的悲与欢。
《华芳》的背景是个受禁锢的时代,而影片中展现的是如此鲜江而朝气蓬勃的画面。以冯小刚的敏锐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那就是有意为之了。
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说:“文工团舞蹈队每天中午洗澡,她们身上有着洗发水的香气,每人拿着一个脸盆,嘻嘻哈哈地从我的身边走过。我看见他们端着脸盆,洗完澡,从澡堂一帮舞蹈队的女孩扑面而来,你会特别想和他们走一照面,但是其实你是不能看的。不过,你能感觉到那种,有一种香气弥漫过来,是心理上对着青春美少女的本能。”这是冯小刚的梦,既然是梦(回忆中那个少年的梦)那就不会具体到很真实,而是有着梦幻里的美好。
影片中一开始以一种活跃而激情洋溢的青春和谐开始,随着一个“触摸事件”的发生为转折,使故事到最后故事里的主角的落幕更加苍凉!
在看《芳华》影片时,仿佛有点像《红楼梦》的情节,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在红房子里有着这样一群青春的男女过着属于他们自己小圈子的生活;也仿佛如《围城》般,外面的世界兵荒马乱,而这里却是一片青春朝气美好,里面的人想看看外面,外面的人又不易进得来;当外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这里却还是一层不变与世隔绝,最后到被社会淘汰不再需要这里的存在,所有人各奔东西走向不同的海角天涯……在那个灰色的年代民兵团里个个看着朝气蓬勃另他人羡慕,却也各自遭受着不同的现实命运。
《芳华》是严歌苓虚构的一部青春回忆反思小说,用心去读又总感觉是真的。正如严歌苓谈到她为什么写《芳华》时说到:“《芳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在叙述人和我自己之间游离变换,似乎是真的,又似乎是假的。占取了一个虚实之间的便宜,所以讲了大量的真话,也写了许多我对当年的一些战友,尤其是何小曼(影片中叫何小萍)这样一个人的忏悔,以及很多对青春里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反思。……有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想,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迫害欲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了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一个英雄到底可不可以爱?可不可以爆发一个男性对女性的接触?恰恰是这样的接触改变了我们所有人命运的走向……这些思考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起因、过程。”
作为小说的作者,她要写的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和人,同时也揭示着故事里的现象和人性,所以更多是带着揭示的批判性。而在影片中,展现出带着更多回忆的美好,因此原著和影片的主色调有着稍微的不同。
影片有两个多小时,冯导也尽量把原著诠释在这两个多小时里,但小说中的很多细节还是没法体现出来,这也正是影像和文字的不同。
也许先看过原著的朋友再去影院会更容易理解些,在他们一代人的芳华里的悲欢是如何改变着每个人的命运。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改变。但每一代人的芳华里却都有着青春里的悲与欢。
当我们在记忆里去寻找属于我们的芳华时,无论只是回忆也好还是忏悔也好,那些过往都是值得珍藏的,时过境迁,都无所谓好还是不好。
正如影片最后,刘峰和何小萍在火车站台的对话。何小萍问刘峰还好吗?刘峰回答“活得好不好得看和谁比,和葬在墓地的他们比,能说自己不好吗!”
芳华不仅属于一代人,也属于我们自己。只要好好珍惜着,就算芳华已逝也是值得在往后岁月回味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