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  萨默塞特.毛姆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12-27 10:55:22

《《刀锋》  萨默塞特.毛姆》by 流沙liu

“……我感觉如此自由,忍不住纵声大笑。”这是出现在文中368页处的文字。毛姆在写到这一章节时说“读者完全可以跳过这一章……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这一章基本都是主人公拉里对“我”叙述他这一路走来的对于信仰的寻找和探索。不看,对小说的完整性好像是不影响。但,通篇小说看下来,全看完之后,再回头重读这一章节,小说主题才真的一清二楚。

回到开头那句话,为什么拉里会如此开心?因为经东奔西闯的求知漫漫长途,拉里终于在这个节点上感知到他要找的东西出现了:“我的心开始了疯一般跳动,因为我突然间深切体会到,印度能给我某种我非有不可的东西。”所以,他放弃回航,放弃行李,只身一人留下来要去拥抱那个他要找的东西,并因此“感觉如此自由!”

小说情节主要是:主人公拉里和伊莎贝尔是一对恋人,拉里因为在空战中眼睁睁看着战友阵亡而大受刺激,由此开始了“人为什么而活?”的寻根之旅。他爱伊莎贝尔,但为心中问题所困,无法融入世俗“成功圈”,不能带给伊莎贝尔想要的物质生活。而伊莎贝尔也很爱拉里,但现实需要让她做出选择,她选择离开了拉里,转而投入同样爱她且能大大满足她物欲享受的富商格雷的怀抱。

书里的人物都很立体,作者均淡淡叙来,不着一字评价。伊莎贝尔是一个看起来于世“无毒”的“太热爱生活”的单纯享受派。爱拉里,但为了富有的生活可以放弃爱情。嫁给她本来不爱的格雷,选择了“格雷很爱我,我很幸福。”很现实,也会珍惜——在再次遇到拉里后,也选择紧紧抓住“面包”不撤手。但这个表面单纯的她却能在拉里即将娶索菲为妻的关键关头使出了不为人知的唯一的一次毒招:故意约索菲试衣服,故意留着酒在苦苦戒酒的索菲跟前,破了索菲的心理防线,终至婚事无成。应了那句话“我拥不到的,谁也别想有。”

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是一个趋炎附势,一心向往高等贵族圈的社交高手,凭借各种暗里明里的掮客手段和水准一流的各种美学鉴赏力,真的过上了想要的生活。但他同时又是个家族心很强的“家人”,关爱姐姐和外甥女,在伊莎贝尔家破产后上施于援手,保证了伊莎贝尔的衣食无忧。对他看中眼的朋友也能慷慨相待。

书里其他的人如索菲,苏珊,考斯蒂等都各有其综合多重的个性,既有人性美的一面,也有违逆世道规范的生活状态。

好,所有这些种种人物的各种生活,归根到拉里这边来,就是一个生活哲学“人生是什么?”

拉里在寻找信仰的路上苦读各种书籍,心理学,哲学,浸泡在图书馆里……又去自讨苦吃下煤矿,当水手,体验体力上的洗刷……但各种书里似乎没有他要的答案,做苦工也没激发出什么灵魂回话。这一路走一路寻,帮过苏珊,帮过索菲,走过世界各地,但所有这些,也没给他回答。可是,走过的路终究没白走,在经历了以上种种,经历了各种博学之士,经历了修道院,经历了恩舍姆神父之后……走着走着,他这个“虽然不信上帝却具有信仰慧根的人”就走到印度来了:印度教的“绝对(梵)”说——即“宇宙无始无终,从生长到均衡,到衰落,到解体,再从解体回到生长,如此周而复始以至永恒。”影响到他了。有这种信仰的印度人认为“如果我不相信灵魂可以转世,那生命于我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的生活选择也影响到他了……最后他在印度甘泥沙大师身上似乎找到了,在见到大师的那一刻“……没等他再说一个字,我就知道这就是我一直都在寻找的那个人了。”在大师导引下,就这么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修行之后,在一次的晨曦静修中,拉里获得了“超然物外的大快乐——体验到强烈的平和,欢欣与自信。”拉里得道了!然后给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规划了这样的路:辞别大师“回到自己的人民当中”,捐出所有,以自由,纯洁,完善之身和灵魂,一路走下去,“平静,节制地生活,满怀慈悲,无私忘我并且禁欲克已。”

这,就是拉里最后的信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