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读素书(15) 损卦于谦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12-28 20:53:26

以过弃功者损。

《逍遥读素书(15) 损卦于谦》by 李寻欢怼李逍遥

继续《素书》遵义章第五。

“以过弃功者损。”

王氏注:“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一个人。

大明永乐十九年。郑和的宝船大队第六次浩浩荡荡驶向苏门答腊和阿丹。成祖朱棣正磨刀霍霍打算兵发漠北,屠掉鞑靼阿鲁台。可他的后院却起了火,历时十三年建成的北京新宫居然不到四个月,三殿烧毁。成祖皇帝焦虑自己是不是有点天怒人怨。

这个时候,我们的于谦同学,还是青袍布衣的少年郎,刚刚考中进士,正天天悬挂着文天祥的画像,头悬梁椎刺骨地励志。

五年后,他就成了个28岁的青年御史,随新皇宣宗朱瞻基亲征,把谋反的汉王朱高煦骂得伏在地上抬不起头(伏地战栗)。随后巡按江西,青年巡抚又平反冤案几千起。

建府开衙,起居八座,威风凛凛,大义刚骨。不仅威,还很清,言行也一致。留下几首乾坤浩荡的咏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石灰》”“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咏煤炭》”

《逍遥读素书(15) 损卦于谦》by 李寻欢怼李逍遥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个人确实忠且正。但他忠的不是某个人,而是皇权局限下的天下。这也为他的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朱祁镇陷敌。已成国家股肱的于谦,拥立英宗之弟代宗朱祁钰,计划将来还政英宗太子朱见深。

当时,这是一个真正站在大局考虑的权宜之计。皇帝被俘,骇人听闻,朝局动荡,暗流纷纷,而太子朱见深还只有几岁而已。出于公心的于谦考虑到,还是成年的朱祁钰更有利于迅速稳定朝局,天下共安,以攘外敌。

事实也是如此,登基的朱祁钰对于谦言听计从信任无比,他专心锄奸斥南迁,主持北京保卫战,生灵免涂。大明江山得以重焕生机续统二百年,没有重蹈宋的覆辙。

于谦的公心,也正体现在这里。他在平定蒙古之后,并没有拥功自傲,继续兢兢业业,居然不顾个人安危,赢回了英宗朱祁镇。

他没私心,朱祁钰有。朱祁钰废掉太子朱见深,把太上皇哥哥幽囚了八年。宫门锁锈,饮食供养,全靠日夜思夫,寒瘸了一条腿,哭瞎了一只眼的“独眼皇后”钱氏,苦力做手工维持。这对患难夫妻和飘零的儿子,尝遍了人世炎凉。但这些,于谦没办法顾得上。

夺门之变,南宫复辟,改元天顺,朱祁镇重新夺回了皇位,拿回了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复位当日,他就犹豫着听从与于谦有隙的石亨徐有贞的建议,逮捕兵部尚书于谦,五日后以谋逆罪处死。朱祁镇在蒙古为质吃尽苦头,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会屈服徐有贞石亨的逼宫吗?不会。更大的原因,是以小过弃大功,以个人私怨弃家国大功。造成一桩千古奇冤。

可怜两袖清风的于谦,身死之日无家可抄。土木堡之变后,他就很少回家,身有痰疾住在值班的宿舍,誓不与蒙古共存。家无余财,只有御赐之物锁在正屋。于谦不辩不喊,死的那天,京城满天阴霾密布,为他送行。

《逍遥读素书(15) 损卦于谦》by 李寻欢怼李逍遥

养子于康,将于谦收葬于西湖三台山麓。不久边界有警,英宗犯愁念起于谦,似有悔意。后徐有贞石亨相继获罪充军入狱。

宪宗朱见深在成化初年,诰文全国为于谦平反。孝宗朱佑樘弘治年间,追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建祠题“旌功”,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改谥“忠肃”。清乾隆南巡提匾“丹心抗节”。

有道是守承诺,重情义,薄功名,轻禄利。只有西湖飒飒万竿翠竹清风,陪着于谦,一轮明月照丹青。

很喜欢于谦的一首安静的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优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书卷知道。他从求学起悬挂了几十年的文天祥画像,知道。

“以过弃功者损。”《周易.损》,第四十一卦,上艮下兑,山泽损。上九爻辞: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无咎,贞吉,利往,得臣无家。

下篇继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