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上3
【原文】(3.4)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通译】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 ‘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 ‘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学究】
矛盾的现象天天存在,既怕潮湿又居于洼地这样的现代愚夫到处都是,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呢?明明自己犯了错,却要他人承担,总是说不出为什么会这样。孟子这里提到了这样的现象,也没说清楚为什么是这样。其实从唯识学来理解就比较明确,那就是末那识总是这样的表现,这就是人难以改变的根本。
本章也提出了“未雨绸缪”,“天作孽,尤可违;人作孽,不可活。”的经典。也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做到遵从自然规律,才能怡然自得。
【原文】(3.5)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通译】
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职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乐于在这样的朝廷担任一官半职了;在市场上提供储货的地方却不征税,把滞销的货物依法收购不使积压,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乐于在这样的市场做生意了;海关只稽查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乐于在这样的路上旅行了;种庄稼只按井田制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税,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乐于在这样的土地上耕种了;居民区没有额外的土地税和劳役税,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乐于成为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五点,就连邻国的百姓都会把他当父母一样仰慕。如果有谁想率领这些百姓来攻打他,就好比率领儿子去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成功过的。如果样,他就无敌于天下了。天下无敌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这个程度还不能够应天下归服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学究】
这段文字描述的社会现象是人人皆追求的平等社会,可现实真的能做到如此的公平、公正、公开吗?当然真正做到这样描述的现象就是理想的社会主义。这里透过本质就是说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只有达到足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如果生产力不足以满足当下所有人的需求时,生产关系就出现了变化。“人道惟危,天道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这四句话彻底解析了这段文字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