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带给我的写作启示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8-01-06 18:43:07

文/戴纷纷

《《采桑子》带给我的写作启示》by 戴纷纷

一本满族皇族的家族史的书,我读了有接近半个月,算是久的一本书。书的前半部分,我近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以速度稍显缓慢。后半部分,大多是以听书的形式“读”完的。

这本书,我把她列为我的“反复研读”的一类里边,虽然是本小说,没有必要如此重视。但我感觉,作者对人物的引入,是我要学习的。全书,出现的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显得很自然合理,没有一点突兀。

我习惯用小说作者的性别来称呼作者的书。因为每部作品都凝结了作者的灵魂,每部作品都是有生命的。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书名《采桑子》,作者:叶广芩。很多介绍都说作者是“格格作家”。曾在她自己写的评论里,她对此称呼,是很反感的,她称呼自己是陕西最平民化的作家。这本书,写的是叶广芩家族的故事,里边有她自己的影子。

读这本书当时吸引我有两点:

其一,作者是满族,祖姓是:叶赫那拉氏,正黄旗;我也是满族,镶蓝旗,祖姓:“戴佳氏”。因这层原因,当群里文友一推荐,就喜欢上了作者。

其二,作者用纳兰性德的一首词,作为各章节的名字和书名,更加别具一格。那词便是《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以此来表达纪念先人之意。纳兰性德是满族叶赫人的骄傲。光看这意的章节名,都是一种享受。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小说,写了没落皇族金家的十四个子女的故事。十四个孩子,同出一个大宅门,但命运却各不相同。

开篇第一章,“谁翻乐府凄凉曲”,讲的是金家大格格对戏的痴迷,对人的痴迷,最终凄惨离世。看后不禁悲从文中来,同时在书中,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唱戏的知识。

前几天看到《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写作者要看看百科全书。

当时不理解,为什么要看。看了这小说开篇,我释然了。小说,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即置身其中,如冰山一角,同时我们又是旁观者,像看着学生学习的老师一样,在旁加以指导和解说。

所以,写作者要读百科全书,要了解各行各业,才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

书中还有一个章节,我读得极其仔细。原来经常挂在嘴边的“连北都找不着”,通常是用来和别人说话打趣的一种说法。比如,“看你美得连北都找不着了”。

可从来都没想过,这句话居然还有个很正经的出处。

“明代辨方位、找水平,凭的就是罗盘和水鸭子,夜静时用水鸭子抄下七星北斗的方位,固定住,然后封箱,派专人看守,即为找着了“北”,天明后选吉时开箱,根据测下的正北定中线,有了中线就有了北京的建设根本,有了主心骨。所以,“北”的学问不惟在中国建筑业,在为王建国上也是至关重要的,辨方正位,是匠人也是天子要时刻铭记的——“天子当陽而立,向明而治”,“生者南向,死者北首”,找着“北”,实在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

我工工整整地将以上文字记录在我的读书笔记中,学习无处不在,这就算是知识的积累了吧!

作者对人物的引出,都很自然。借由一件事、一个物件,都可以讲述一个人的故事。

书中一个章节一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每个人物出场都有特意安排。

讲老五的儿子金瑞。就是我在片场看到王玉兰,老五的儿媳妇。多么平常的偶遇,牵出了一个人物的曲折命运。

金瑞继承了他父亲的才华,也继承了他父亲的懒惰。一天到晚浑浑噩噩,在知青点一呆就是20多年,还取了个寡妇,给别人的儿子当爹。终于回北京了,也没有个正经工作。

那个和他没血缘的儿子,后来硬是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爱新觉罗”,人世间的事就是如此滑稽,你不屑一顾的东西,别人倒是求之不得。

此书,我之所以要反复研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学习作者这种自然带入的方法。

所以,此书,是本很精彩的小说,更是一本如何写小说的经典范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