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国内上映票房遇冷五大原因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8-01-07 10:42:15

《《星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国内上映票房遇冷五大原因》by 水波杨山

周六上午场,《星战8》长达两个半小时观影,满足了本人多方面期待。

但查看网上数据,这部全球票房目前高达10亿美元的科幻巨作,却在国内首映当日屈居第二,6000多万票房,不及上映第八天的第一名《前任3》的一半。

《星战8》国内票房遇冷,原因似乎很多,不过本人认为主要是如下五点。

第一点:遭遇黑惨被碾压。

小制作爱情喜剧《前任3》,故事热闹有趣,编导实力不俗,精准把握时下年轻观众婚恋痛点,加之时尚元素层出不穷,这匹黑马来势汹汹,风头压过《芳华》,上映一周以来持续发力,单日票房频频过亿,连攀高峰,以强劲势头冲击总票房10亿大关,《星战8》此时进入,惨遭强敌碾压,实在运气欠佳。

《《星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国内上映票房遇冷五大原因》by 水波杨山

第二点:视效奇观审美疲劳。

中影多年来引进无数大片,其中以视觉效果取胜者不在少数,国内观众审美疲劳早已形成,今年贺岁档国产片《芳华》以情节取胜,主打怀旧煽情,观众买账之余,对于空洞华丽视效的排斥已成定势,《妖传》的票房失利实非偶然,《星战8》的到来,可谓生不逢时。

第三点:情怀期待缺乏基础。

《芳华》主打情怀,《星战8》也主打情怀,但前者的情怀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一个文革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背景,一个善良该何去何从的话题,就足以掀起全民讨论的热潮。

反观《星战》系列,正传三部上映时虽然在美国本土引起轰动,但在中国缺乏群众观影记忆,其余几部,其实抓的是国内观众视觉猎奇的眼球而已,这样的新奇感早已淹没在众多好莱坞视效大片中,也难以形成深刻记忆,故此,对于这部续作,中国观众没有太多期待情怀也不足为奇。

《《星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国内上映票房遇冷五大原因》by 水波杨山

第四点:科幻文化水土不服。

《星战8》在中国的票房遇冷,也包含更深层的必然因素。

中国一向是个缺乏科幻文化土壤的国度。中国科幻的领军作家刘慈欣,曾经这样描述中国的科幻迷族群:

“我们是一群正在人群中出现的神秘异类,我们像跳蚤一样在未来和过去跳来跳去,像雾气飘行于星云间,可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我们进入夸克内部,在恒星的核心游泳……我们现在像萤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野草一样蔓延。”

真正的科幻爱好者,在中国还是少数。

真正的科幻是孤独者的信仰,这是刘慈欣在《朗读者》节目中说过的话。

中国人一样对于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缺乏兴趣,因此,在短暂的好奇得到满足之后,中国观众对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实在不感冒,而且,科幻电影中对宏大宇宙崇拜敬畏的宗教感情,也与中国观众相当隔膜。

《《星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国内上映票房遇冷五大原因》by 水波杨山

第五点:精神探索门前冷落。

《星战8》与前几部相比,最大特色是文戏或内心戏较多。我想这恐怕也是许多中国观众大呼上当的重要原因。

星际大战的壮观场面令人过瘾,但此外的情节却显得有点沉闷晦涩,人们难免认为此片徒有其表。

原力的光明面与黑暗面的互相对立与转化——当编导出于哲学思辨和宇宙精神探索的考虑设置情节时,往往就会令中国观众如坠五里雾中。

深奥的东西,不是我们搞不懂,论智慧,中国人从来不输于世界上其他民族,但我们的文化更重实际与功利,换句话说,我们认为不值得深究这些玄而又玄的玩意儿——两个字:没用。

哲学家周国平说:“中国人缺少什么?……中国今天处在转型时期,最需要也最缺失的东西正是法治和信仰。”

信仰,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正是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

在《星战8》影片高潮部分,当我们在影院中为10秒无声镜头感到莫名其妙时,中外精神文化的差异就格外凸显出来。

对于这10秒无声的艺术处理,放映方为免观众误会技术故障,放映前甚至特别播放一则说明。

这段无声画面,让我想起《三体》中来自外星的“水滴”以简单粗暴的撞击方式毁灭人类整个太空舰队的悲壮情景。我想,书中这段情节倘若以电影来表现,恐怕也只有彻底静默才足以传达那种透骨绝望的震撼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