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人间事——读《人间好时节》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8-01-14 22:11:16

岁有常态,春夏秋冬;人有常情,喜怒悲伤。

今日有今日的凡尘琐事,又怎料明日的悲欢离合?

漫步人间,谁不曾怅然不知所去,亦或惶惶不知所往。我们也非无依无助,总有些心思敏感的人,曾走过同样的际遇,用文字给后来者留下了暗路上的灯。

也许中国古代的人,就是一群这样的人吧。这些内心情感充盈的先哲们,熟谙红尘,又无比的善思和富有才情。他们走过漫漫人生路,以千言万语遗后人。

古典诗词,无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那些在数千年华夏文明长河中恣意纵横的人生,在皇皇世间显得伟岸或渺小的身影,留给了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一笔巨大的精神给养。

“我从没有什么座右铭,遇到困扰或者烦恼的时候,也不求神问卜,我习惯翻阅诗词。那些诗人从不吝惜,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启示。那些诗词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意,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我们必须有一首,或者几首诗,放进人生的行囊里,以抗御这诡谲多变的人间。”

这段话,取自《人间好时节》一书的自序,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曼娟。诚然,作者是爱诗的,在生活中寻找着诗的意境,在诗中寻找着生活的钥匙。这朵与诗词相通的灵魂,写就了《人间好时节》这本从古典诗词中得到人生顿悟的书籍。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如果我们的心灵就是水塘,就是江河,只要能保持着心灵的澄澈,便能时时映照出明亮的月光。

“人瘦尚可肥,世俗不可医。”现代人的生活,常常是以赚多少钱来衡量是否成功,这是庸俗化的人生,必然会失去一些作为一个人可以拥有的,更恒久、更精致的东西。因此,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该清明地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沉沦为无药可医的庸俗。

“人讥皆造次,我独赏专精。”无视功利的诱惑,不惧时间的催迫,如何磨练自己的技艺,达到最高境界,便是我们永不放弃的信念与追求。

作者在书中共集24篇散文,每篇都以一首诗为引线,讲述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困顿和迷惘,用一首贴切的诗给予我们答案。从诗歌本身的意义,进而讲述了诗人的经历,让我们在千年的轮回中,玩味诗韵的回响,激发沉睡的力量,以对抗无常的时光,完成人间的试炼。

人生如四季,循环往复,总有意气如春、骄横如夏、大成如秋、寂寥如冬。作者更将四季细分,把人生种种与二十四节气对应,成为目录,用不同节气为每一短篇的索引。不同节气,与人生诸般情感暗合,这也是阅读本书的趣处之一。

比如小满篇: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小满,满而不熟,像人之有才华,却未面世。作者以李白名篇《将进酒》,“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阔然无畏精神,鼓舞我们发现自己的独特,肯定自身价值。这种豪情是生命在宣言,鼓动着我们的意志,让我们确立自我的存在感。

又如大雪篇:斯时积阴为雪,至此栗烈而大形于小雪,故名大雪。大雪时,朔冬至,人总怅然孤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咏叹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在作者看来,孤独,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我们当欣然与孤独为友,在孤独中思考、创作、回忆、梦想……孤独可以成全我们,让我们的生命更完整。

作者张曼娟,是以研读中国古典文学获得博士学问出身的。她曾一度超越琼瑶、三毛,成为当今港台东南亚华人圈最受欢迎的女作家。

在《人间好时节》这本书中,笔者凭借自己对于诗词的挚爱和对生活微妙情感的把握,为我们建立了一座打破时空的桥,连接了身处帝国王朝的诗人们以及现代社会的我们。

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纵使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可是得意与失意,幸福与孤独,尊严与荣辱等等人类的情感,古而有之,今亦相同。能够汲取先人留下的智慧瑰宝,恰恰是我们现代人幸运的地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