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家是什么样的人丨《成为作家》学习笔记
第二章 作家是什么样的人
如何写作和如何成为作家,这是很不一样的。
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教我们如何写作。看到这一点我简直肠子都悔青了。真是后悔没有首先看这本书。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并不大。
因为,我属于那种脸皮特别厚的人,属于想写就写的那一类人。
不过这是我一开始的看法,决定看这本书的是发现自己身上有一些问题和这本书的好多章节若合符契之后。
这本书并没有反对学习写作的你我看关于写作技巧的书。个人理解这本书有点像创意写作书系的集结号或者动员令。
1
培养作家气质
首先,成为作家主要是培养作家气质。
气质
盖伦最先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用气质代替了希波克拉底体液理论中的人格,形成了4种气质学说,此分类方式一直在心理学中沿用至今。
记得有一个电视节目聊“气质佳”是什么。结果是聊了个稀里糊涂。原来“气质”这东西属于心理学名词。
怪不得此书作者紧接着澄清自己的观点:他并不主张疯狂的、放浪不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反对把神经质的、情绪化的异想天开确立为作家的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就是说,作家并没有权利忽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道德准则。
情绪化和乱发脾气,当它们确实存在时,正是艺术家的个性有了偏差、要误入歧途的症状——这样会导致精力浪费和情绪消耗。
就是说作家没必要假装成精神病,来浪费青春,如果你还有青春的话。
2
真假艺术家
天才作家的气质是这样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还保有“天真的眼神”,这对于画家至关重要。
自然“天真的眼神”之于写作也如之于画家一样至关重要。一般人随着年龄的长大,好奇心也渐渐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岁的孩子,都是天才”的含义。
作家需要的是对于新事物好奇敏捷的能力,对旧事物记忆犹新的能力。
3
作家性格的两个方面
作家性格培养一个重要因素是:成熟、没有偏见、温和、公正。就是说,不能过于偏激,不然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作家在某种意义上,需要的是匠人精神,而非艺术家品质。
作家的第一个任务是维持他天性中的这两个因素的平衡,将它们协调统一到一个整体性格中。
确定一下,这两个因素,一个是“天真的眼神”,一个是“匠人精神”。这是对立统一,并不矛盾。
4
“性格分离”并不总是心理变态
循规蹈矩的人总是在埋头走路,而天才则神思飞扬。
这是关于作家有双重人格的问题。
据说好多作家都承认自己拥有双重人格,甚至于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的人很少会循规蹈矩,故此,有着许多奇思妙想。
5
双重人格的日常例子
不要认为只有天才具有双重人格,普通人也一样,只不过你没有发现,或者受到某种力量的压抑。
真正有天才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或者经常性地,或者非常成功地)在行动中磨砺自己,而具有较少天才的人只是偶尔为之。
这种人的特征是“外向”。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外向的人,往往会比内向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这便是所谓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就是说想成为作家还真得考虑一下如何让自己外向一些。
6
失望的沼泽
做白日梦并不难,难就难在把白日梦变为现实,而且还不能牺牲它所有的魅力;不是被动地模仿别人的故事,而是要发现并完成自己的故事;不是写上寥寥几页就被评价其风格或对错,而是要一段接一段、一页又一页地不断写下去,因为要接受评判的是作品整体的风格、内容和效果。
初学者就像新演员一样,还未登场就开始担心,担心自己的作品无人问津。
我高中时候是体育生,记得开始的时候一上赛场就想尿尿。教练说那是因为恐惧。写作的初学者也会有类似的恐惧。没关系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我当初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克服恐惧,而且人也变得好斗了。
总结
处理好“天真的眼神”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
切记,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