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职场心理学——晕轮效应,光环背后的真实,你看得到吗?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8-02-07 08:55:09

《5分钟职场心理学——晕轮效应,光环背后的真实,你看得到吗?》by 小十一爹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

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这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经典实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他人交往,极易用一些所谓的“核心特征”去判别一个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所以常常以偏概全。

一、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也被称为“光环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当今社会十分注重名人效应,名人效应就是十分典型的晕轮效应,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和影星,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二、晕轮效应的弊端

1、以偏概全

往往我们了解到的甚至熟悉的事物个人特征,并不能代表事物的真实本质,但是人类非常推崇经验,经验可以让你快速的决策以节省脑力,由部分推断整体,这也是一种经验判断。但是,人是极其复杂的,随意用某些特征判断一个人,势必以偏概全。

2、虚于表面

常见的名人效应或者外貌协会,都是人们比较表面的专注在一些人表现出来的一些外在特征上,虽然第一印象也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认识清楚,外表和内在并无直接的联系,我们需要避免将两者完全联系一起,导致永远看到的是表面。

3、影响弥散

所谓“爱屋及乌”,即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有时,这种现象会进一步遮蔽人的双眼,让自己离真实越来越远。

三、职场中如何避免被光环遮蔽了双眼

职场是一个江湖,真真假假有时候难以分辨,光环是一个人的品牌,但有时候也会迷惑他人,而我们混迹于职场,切勿被这些光环遮蔽了双眼,我们需要透过表面看到真实。

1、切勿以貌取人

虽然,美丽的外表会给人一种健康积极的感受,相反较差形象的吸引力也会打折扣。然后我们必须知道,外表和工作能力没有任何联系,以貌取人是非常危险的,会让人自己的职业素养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得罪人。

2、第一印象莫弥散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在职场中,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第一印象给人的判断是十分有限的、外在的,也有可能有一定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3、禁给他人贴标签

贴标签就是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极易产生偏差。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

4、切忌“自以为是”

这里所指的自以为是,是只人们只想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而且会被不断的证实自己所看到的东西。比如,你对不喜欢某个人,就会下意识的去寻找他的缺点去证实自己的看法。所以,当你对某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

四、启示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