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计划该不该坚持?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8-03-19 21:01:15

当你想到这个问题时,首先你要想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实施这个计划?也就是当初制定这个计划的目的和动机。其次是比较一下不被理解和继续坚持的好处与坏处,哪个影响大,再做定夺。

霍去病屡建战功,荣获高官厚禄,但他没有选择贪图享乐,而是恪尽职守、以国为重。河西战役取胜,汉武帝为嘉奖他卓越战功,特意在长安为他建造一座豪华住宅,盛情邀请他去享受,霍去病谢绝汉武帝好意,慷慨激扬说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从此,这句万古流芳的豪言壮语便成了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霍去病放弃享乐做法不被常人理解,但征战沙场、精忠报国正是他的最初动机,一直以来浓烈的家国情怀决定他最终的选择和坚持。

但我们却总经不起诱惑。制定的计划常常是为了实现一个长远的目标。为此,很多时候,当你执行一个计划时常常收到一些反馈后,感觉这个计划有多不完美,上又改变主意,计划还没坚持一半,理所当然的又定好下个计划,于是陷入恶性循环怪圈,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你每次都羡慕作家细腻的笔触,独特的文风;羡慕歌手数年不变的天籁之音。

但为什么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总能保持一种特别,形成一种高辨识度的特质,而我们却总是在变?

中国一位伟大的爱国人、文学家艾青道出了本质:

怎样形成风格?把你认为正确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坚持下去。

——艾青

当红音乐人赵雷高中时玩吉他,走过陕、甘之地,为音乐路积累深厚底蕴和人文滋养。赵雷高中毕业后凭实力考上大学,此时,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他,也曾张皇迷茫,一边是老老实实上大学,循规蹈矩随大流;一边是风风火火做音乐,特立独行做自己。两种选择意味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普遍意义上,一种象征着稳定,一种象征着不确定。但他明白当音乐即将融入血脉,变成自己最钟爱的事时,其他的选择便成了诱惑,成了将就,而他不愿意将就。考上大学没上,不被理解,但他听从了内心。

我们的问题在于轻易否定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笑来老师说:“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别说没有兴趣”

学习越好的学生,越能继续坚持,越学越好,正反馈的激励作用远大于负反馈。你会发现大部分高中学生中,从高一开始的年级前几名学生,到高三几乎总是相同的。

前段时间,听朋友说公司刚开了一个实习生。并不是他总做的不好,而是总有种不知哪儿来的浮躁。

背景调查知道他的情况,他上课总坐前排,并且乐于享受课堂上的抛头露面,以至于老师安排课后任务常常略过学习委员,直接找他。

他并不笨,加上还算认真,但成绩也就仍在及格线徘徊,平时也什么都干,发传单,当家教,写公众号,平面设计,刷盘子都做过。但也都只限于是“做过”,应该说是小打小闹、博而不精。

有次他和朋友出去吃饭,朋友问他这段时间怎么不出去做各种工作了,他回答没兴趣了,而且做的自己也不满意。一种假装看淡一切的伪佛系青年气息悄悄冒出来。

后来别人考证,他说没兴趣;别人平时参加老师课题研究,他说没兴趣;别人爱上读书写文,书法绘画,他说没兴趣。

再后来他呈现一副老气横秋,消极避世的样子,一度被误以为抑郁。然而事实是,他对专业不感兴趣,其他很多事也做过但没做好,以至于对多数事失去兴趣,更不用提坚持,开始日渐迷茫。这样不被理解的“习惯”就不该坚持。很快,时间不由分说把他推到公司门口,但没兴趣的“习惯”延续到日常工作上。于是第一次体会了被老板炒熟的感觉。

老板这“恶人”也没白当,还真有点抽鞭子的正面作用。不过有时,计划该不该坚持还要来看看这个计划的本质属性对长远目标来说是否重要。

曾国藩一生自省勤勉、克己复礼、治学严谨。他在政坛上为人正直,且如履薄冰,个人提升上更是严于律己。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兄弟姐妹常提到“读书不二”,他说:“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一本书若还没看完,就一定不去看其他书,读书若像走马观花一样,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就永远不能深入,也就谈不上收获真知灼见。不要小看他这个小习惯,他严谨的读书计划,为他整个政治生涯、家庭教育、个人文化底蕴积淀立下汗马功劳,他明白读书计划是他更好为人处事的基础和灵感源泉。

我们或许难以做到像曾公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但我们该如何坚持,有几条建议送给你。

计划该如何坚持?

1先做再改

先不论计划如何,想想为什么很多计划没做就夭折,因为总是期望太高,往往总是想一步登天,当计划稍微开始付诸实践,就会因现实能力不能匹配计划要求而放弃。关于计划实践,可借鉴公司做产品,先做产品1.0,做个成品,再逐步迭代,修改完善。

2明确动机

每当坚持不下去时,你必然会重新想到做事初衷的问题,如果最初动机不够强烈,不是你最想做的,必然会被痛苦打败,导致计划再次泡汤。

3固化学习,明确具体。

最好的坚持是每天固化学习,每天固定时间做某件事,强大的习惯会叫你起床,明确具体的计划会告诉你到底要做什么。

4承认痛苦、失败的存在。

人们常提到要快乐学习,这是不对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甚至痛苦、毫无乐趣可言,因为学习是不断突破自己,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失败、痛苦会伴随提升的整个过程。

中科院做农业类研究的院士,需要长时间呆在农田,忍受风吹日晒,无数次实验,采集海一样的实验数据,而且大多数大量重复实验都是失败的,只有极少数是成功的。动辄做上万次、上百万次失败实验,只为得出那么一点成功的可能。请随意感受下“上万次、上百万次”这几个数字吧,说科学家是心脏世界上“最大”的人也就不为过了。在成功前,你的“失败实验”有没有上万次的经历呢?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外在纷乱复杂迷离了双眼,太多求而不得的答案埋藏在内心深处,只待“开采”。

进退维谷时,扣问内心,听一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