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书告诉你如何成功,这本书告诉你如何幸福——《拆掉思维里的墙》书评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8-03-23 10:29:03

什么是活着?是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套房子、一个家庭,平平淡淡地过完这一生?还是不停地挑战自己、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让自己每天都活得多姿多彩?其实,两种都是活着,只不过质量、感受不同罢了。

我不敢妄断两种活法的优劣,毕竟自己也是第一种活法的实践者。但我更羡慕第二种活法,它让人生有了更多选择,让自己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惊喜中,发现生命更多的可能。

《大部分书告诉你如何成功,这本书告诉你如何幸福——《拆掉思维里的墙》书评》by 天灵地灵灵灵灵

本书作者古典,曾经的新东方老师,现在的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兼畅销书作家,与普通人比起来,他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现在的成就,而是他成功前的选择与坚持。

高考失利,与第一志愿北航错过,来到了第二志愿湖南大学。入校的第一天晚上,他问自己:“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瞬间让他与普通人拉开了距离,因为,大多数人,可能浑浑噩噩一辈子,都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为自己定位后,他将最喜欢的10个形容词写下来送给自己,为自己的大学生涯定下了10件必须做到的事。最终如期完成的10件事成了他最自豪的历史,那些美好的形容词也印在了他的生命中。

2001年,供职于知名建筑公司的他,毅然辞掉第一份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只因为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终他离开深圳,来到北京,成为一名新东方讲师,随后成为职业规划师,学习心理学、教练技术,创办了新精英,支持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古典的经历,其实就是一个人思维转换后改写人生的蜕变过程。在每一个面对自我的过程中,他都坚定地选择了自已内心的真正需求,最终蜕变为理想中的自己。这本书便是他对人生、选择、自我、幸福的一些独到见解。

虽然这是一本写给年青人的书,但不年青的人也不妨一读。也许某个故事,某个观点会让你想起生命中曾经的选择,刺痛你已经麻木的心灵,让你有那么一刻的反思。也许可以唤醒你对现状的顿悟,对幸福的渴求,带给你改变的希望。

这本书更建议有孩子的父母阅读,从中你可以领悟到自己生活方式的形成模式,学会如何理智面对孩子个体的觉醒,更可以尝试不再让自己的独断专行、自以为是,束缚孩子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

本书内容涉及到安全感、兴趣、心智模式、幸福等命题。它告诉你成功学不能学,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告诉你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让你明白还可以有你不知道的另一种活法。

但每个标题下的答案,可能都是主流价值观不推崇的,有的甚至是背道而驰。

也许你看到答案的同时,便已经开始否认、怀疑,甚至呲之以鼻,但任何一种思维论断都有它的可取之处。虽然他的某些观点带有些许个人成功主观色彩,但这个世界需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人生模式。 

这本书也被人诟病为披着励志外衣的成功学,豆瓣书评中更有人拿书中巴菲特买房的例子,认为大部分人不可能放着房子不买,而去实现那虚无飘渺的所谓梦想,以此攻击作者误人子弟。

这应证了附加过多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体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因为,人们依据主流价值观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模型,然后根据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生活。他们只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而从不思考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虽说作者认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句话有些绝对,不能代表大部分人,但请注意,这句话是针对有梦想的人,那些没有梦想、混吃等死的并不在此列。

在主流价值观的定义中,房子便是带给人最大安全感的利器!所谓从众心理,就是看到别人买了房子,我也一定得买一套,要不就感觉吃亏丢脸。但买房后的巨额债务、生活质量的下降、保住工作的谨小慎微,反而演变成陪伴你几十年的不安全感。

对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年青人来说,买套房子和娶个老婆真的那么重要吗?虽说成家立业,成家是放在立业前面,但那更适合于农耕文明时期,以繁衍后代,光耀门楣为主的家族制度。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陷入某种循环,并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将自己封闭在狭隘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仅此而已。他们最终变为了平庸之辈。

现代社会的年青人,已不必有这种束缚。什么样的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青春时光就是让你去尝试、去奋斗、去犯错的。也许并不可能人人都有世俗的成功,但这段日子,肯定是你生命中最自由、最激情、最值得回味的一段经历,为什么要在大好年华时将自己关进所谓的安全感牢笼呢?

《牧少年的奇幻之旅》中,撒冷王对牧羊少年说:“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人一旦步入青年时期,就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天命了。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一切都是那么明朗,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们敢于梦想,期待完成他们一生中喜欢做的一切事情。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企图证明,根本不可能实现天命”

这便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宿命,岁月消磨了年青时的激情,唯一剩下的便是对失败与不公平的抱怨与诅咒。因为,“人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他们活在自己的“思维之墙”当中。”

诚然,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一本书,而拯救所有人。一本书中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但更可能被大部分人无视、唾骂。就像这个世界,财富永远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而大部分人都是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所以,这个社会的常态是不公平和诅咒不公平。

客观的说,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真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千个人眼里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生长的家庭、环境、见识与自我认知决定了他们的眼界与实力。

“你人生的真正目标,就是那些你不会随着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目标。而有些人不用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也能很好地走完职业的所有阶段,在普通的职位上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所以,如何定义成功,如何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成功,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

这本书应该定义为,披着励志外衣的自我心灵召唤书,因为它每一个标题都在不停地提醒你:“做选择时不要从众,要从心!你做的每一个选择必须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作者将主流价值观强加给我们的思维之墙拆掉,让我们看到背后的真相,试图唤醒人们对于安全感与快乐的重新认知。 

“安全感是给出来的,不是要回来的。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要什么,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能让你幸福一辈子的法宝,就是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次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

看到这两句话,你会不会停下来认真地思考一下其中的道理呢?

定义一本好书,要看他是不是带给你新的想法、新的思考,并触动你产生改变的可能。 一本书可以带着批判的想法去看,但也可以带着探寻的好奇去看,只要书中有一个观点能打动你,这本书于你便是有价值的。

所以,可以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这本书:成功,为什么是越走走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