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随感(一)
文/静素然
文以载道, 兼综博釆
京华烟云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旅居法国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后由张振玉转译为《京华烟云》。当然,也有很多学者翻译为叫其他书名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烟云”二字。
“烟云”更加揭示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唏嘘。
林语堂是世界知名的学贯古今中外,具有丰厚学养,内外兼修,温柔敦厚的幽默大师,终其一生都在向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在《京华烟云》诞生以前,林语堂原本想翻译《红楼梦》,由于“红楼”离当下时代过于久远,且“红楼”的残缺一直也是文人心中的一抹伤痛,最终没有译成。而此时,林语堂决定自己写一部小说,既能描写当下社会,也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于是在构思两个月后,便开始了《京华烟云》。
以前看过《京华烟云》电视剧,那时候年轻的自己,只出于对演员的喜欢与北京的历史文化的热爱,朦懂中感觉着故事的发展,却没有理解到更多的意味。
而今,在成长中经历过一些人和事,对生活的理解也更加丰富些。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喜欢拿起自己曾经读过并喜欢的书例如:《围城》、《简爱》、《张爱玲文集》、《京华烟云》等,再次回味,感觉其中的意味无穷。
记得曾有人说过,同一本书或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年纪与不同经历后,再一次细读与回味时,又会是一番感悟。《京华烟云》就是如此。
以林如斯所说,《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林语堂
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小说一开篇“道家女儿”就引用了《庄子大宗师》,可见全书透着道家庄子思想。何为道呢?道家始祖老子曰: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道德经》里也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道家精神是一种为人处世之哲学,而并非宗教。它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也正符合林语堂他本人的为人处世风格,就像他对三个女儿的教育和在当是时代下的泰然自若,这些也折射在了小说《京华烟云》里姚思安的形象塑造。
献词
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
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林语堂
《京华烟云》虽是一本以英文写就,看似家族的恩怨情仇,荣辱兴衰,实质反映了北京从1901年义和团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发生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本书正是写出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里的形形色色,一个个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中华儿女的高尚情怀。
小说侧重写了木兰的生活变迁。林如斯在序言中说到,木兰的生活变迁也很值得研究: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心目中的理想女子。
那么,在下次的《京华烟云》随感中,我们将慢慢走进木兰的家庭和成长环境,看看这个奇女子在动荡年代里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