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走过岁月,小而美的书,携手而行
1.《谁动了我的奶酪》【美】斯宾塞·约翰逊
这本书最早在大陆出版是在2001年,估计很多读者还没有这本书的年长。
我是2002年见到这本书,恰逢中学求学的时光,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也是我人生中接触到的第一本畅销书,所以记忆尤为深刻。
十几年后再读这本书,感慨良多。当时“少年不知愁滋味”,所以读起来会是囫囵吞枣般的了解大意,只记得这本书是表姐从县里买回来带回镇上的,镇上的文化资源奇缺,所以一本书传几十道手,到了表姐手里,已经成了毛燥燥的毛边书了,表姐哭笑不得,买了书还没看就成了旧书,也足以说明这本书在当时的班级中的传播程度有多大。当时没有这个概念,如果把这本书留下来,运气好的话收藏个一版一次,也是颇具有纪念意义了。
现在重读,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内心比当时要成熟很多,足以多角度的看待或者分析其中的意象和问题,也认识到四个小角色分别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故事很简单,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但是这本书在2009年全球销量已经达到2600万册,相信十年后的今天也早已突破了3000万册了。
它送给每一个在路上打拼的人一个浅显的道理:你所经历的生活或者工作,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与其对变化熟视无睹,不如随机应变,随着变化按时的调整自己的状态,顺风而行,逐浪前进,这样才不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淹没。
很简单的道理,却有太多人没有去改变的勇气,所以注定一生碌碌。
2.《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日】奥野宣之
这本书教给我做笔记的方式。
大凡读书的人,多数都有一个习惯,好书绝对不会读一遍,好书绝不会不做笔记。
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朋友说,一本书的信息量那么大,怎么才能够消化得了呢?人的记忆多数不会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所以如何把看的书记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日本人在整理术颇有心得,可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关,崇尚极简生活并且极其擅长整理信息,非常细碎却“无所不用其极”,事实证明效果还不赖。
作者在书中和读者分享的是自己的阅读和整理信息的习惯,很细致,甚至让人觉得有些繁琐,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有人会认为是一种落后,我却不这么觉得,有人说,信息社会,你不需要费脑子去记住某一个信息,你只需要记住它在那里就行了,可惜我们的大脑不是计算机存储器,不可能很细致的划分每一个区域存储某些信息,所以还需要将某些信息细心的整理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只有记录在本的,才是自己的东西,哪一天你想看了,直接翻一下就可以,很不错的,我至今仍旧保持着记笔记和剪报纸的习惯,好的东西就直接剪切下来放在笔记本里,哪一天用到直接翻出来,总是很有效。
如果你面对一本书,而不知道怎么去有效获取信息,那就读一读这本书吧,总会有适合你的路子。
3.《我的阿勒泰》 李娟
李娟的散文,具有治愈的效果。
如果你所在的生活苦不堪言,那就看看李娟在缺衣少食的生活中,所遇见的欢乐吧。
此前有一个文友群,说李娟的作品高中生也能写,在我看来,虽然这是贬斥的声音,但是我却怼回去说,如果作者都有这样一颗未经世俗污染的心境,写出这样素朴的作品,那么我宁愿看到的都是高中生水平写的文章。
李娟早先的生活,在阿勒泰的山谷,草地,戈壁滩漫游,有时候甚至食不果腹,一个发了芽的土豆都是极好的蔬菜,读者将她笔下的生活看作是世外桃源,我却觉得那种是绝境中生存的无奈,她的文字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顽强的生长着,不攀附谁,也不屈服,依旧保持着生命最本真的姿态,这样的写作面貌是很难保持的,就像很多作家在写了一两部知名作品之后就直接商业化,失去了文学本身的力量。
我读到的李娟,依旧是原来的那个李娟,文字干净素朴,就像她这个人,干净甚至还有些羞涩,保持着单纯的生活,写着自己的歌。
4.《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莲·汉芙
一枚书痴的跨洋“爱恋”。
电影把这部书呈现出来,最后是两个人互生情愫,我倒是觉得,两个人共同对书的爱恋更为确切一些。
越来越多的旧书店开始在城市的街角出现,挽留着一个个有着故旧情节的行人,走路的当头蜇进一家店,或许就能遇见比自己还要年长的图书。读书人最大的爱好是,找到自己最爱的书的最佳版本。
开在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上的一家旧书店,在广告上登载了一条旧书广告,这则广告被处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生活的书痴兼不知名编剧兼无名气小作家海莲·汉芙看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个爱书如命的人, 宁愿每天啃着汉堡热狗也要省钱来买书的大龄姑娘,生活可以很毛躁,但是读书却精致的要命,让人觉得这个女人很是有趣,再就是她通过买书,通过邮寄往来和书店内部工作人员以及老板的邻居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大家都很喜欢她,都希望能够见到她,因为在战后英国物资紧张的情况下,汉芙无私的邮寄了很多食物,丰富了大家的生活需求,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让大家对她感恩在心,所以到最后即便店主去世,汉芙来到伦敦的十字街时,她仍旧得到很热情的欢迎,让人无比动容。
很多人知道这本书,是通过《北京遇上西雅图》这部电影,其实这部书本身就是精彩绝伦的影片了。如果喜欢,可以找来看一看这部电影,也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了。来看看女主角的大大咧咧,来看看图书这个信物的美好价值。
5.《看见》 阿来
我们所熟知的是柴静的《看见》,非常经典的一部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书籍,现在敢说真话的人太少,能够反思社会问题的就少之又少,阿来的《看见》其写作初衷在我看来,和柴静相同,都是出于更大层面的社会关怀,柴静聚焦的是人与社会,是环境,是教育等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阿来的这部作品则是将范围缩小至藏族百姓生活聚集区,范围涉及到四川西部,西藏,青海藏族聚居区,去现场调研当地存在的一些坏境保护问题,全球变暖对西藏的环境带来的变化等,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当下的西藏社会问题。
问题不是掩住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直面它,只有拥有了直面问题的勇气,才能够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看见》问题,解决问题,《看见》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