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生之初 谨记父之良言~《中国家风》读后感
《中国家风》
(工会每年都组织读书征文活动,严重拖延症的我,每次都赶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刻交上一篇。虽然拖延,却不应付。即便熬着夜也会翻完全书,不着急写,着急也是写不出,于是就打开空白word等,等脑海里想写的大致轮廓浮现才会敲下第一个字。有几次写完都是凌晨时分,写完自己先看一下,自己能看得下去才会安心关电脑,第二天忐忑不安发给工会。想起高中作文课,也是如此,不打草稿,一直等,等文字自己浮现,然后赶在交作业前完成八百字。写不出很有文采很有思想的文章,只是写一些想写的乱七八糟。高中有位同桌叫君宜,她曾说过我写的作文虽然没有文采,却有灵气,一直记着这句话,在我看来,大概是最高级的评价了,胜过老师评的良+。君宜君宜,谢谢你。虽然高三毕业后再也没见过你。)
这本红色封面的书拿在手里着实厚重,黑色的“中国家风”四个字置于封面右侧。翻开内页首先入目的是习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节选,也是本书的核心思想所在。“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教育,注重家风、、、、、、”
本书作者之一赵志国先生编制这本《中国家风》也是为了传承他父亲留给他的宝贵遗产----赵氏家风。数百位名家各自回忆了自己的家风,用心写出一篇篇充满正能量的文章,集结在此,令吾等后辈有幸读到,在书香文墨中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留下的朗朗正气。处于浮躁一代的我们,很有必要看一看这样的书,静下心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长辈们给予过我们的那些谆谆教诲。
看完一百零六位名家们写的家风,我想起了父亲曾经对我说过的一些话,虽然土得掉渣,可能也就他随口说说,有那么几句至今深深映在我脑海里,谨记在心。
父亲是一名老实憨厚的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书读得并不多。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在那个年代连初中都没有资格上,但父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却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不仅仅因为他是生养我的至亲,更多的是他有意无意间教给我的那些人生起初之道。
小时候上学不爱写作业,成绩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父亲得知后,每天陪着我写作业,有一天家里停电,我们俩甚至点着蜡烛在烛光里完成当天的作业。有了父亲的陪伴和监督,我每天都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多余时间还可以看看课外书,成绩不知不觉也赶上去了。那时候父亲跟我说最多的就是,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该努力学习的年纪里就要拼命的学,现在偷懒,将来后悔也来不及。那时才读小学三年级的我根本无法体会父亲言语之中对我寄托的殷切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是需要付出无止尽汗水才可换得。年少易惰学,根本想不到很长久的以后,看到同伴小学毕业即辍学去往大城市打工,可以自己挣得买衣服的钱,甚至于是羡慕。然而父亲是绝对不同意我那么做的,哪怕昂贵的学费压垮他的脊梁,哪怕亲戚都对他说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他也执意支撑我一路读到大学毕业。因为父亲的坚持,我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也因为他的坚持,我才没有成为服装厂流水线上的操作女工。毕业后顺利找到对口的工作,想着能自己挣钱,可以回报下他,他却一分钱也不肯要我的。他说如今你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爸爸不用你回报什么,你自己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给他寄过钱,结果他说那就存着将来给你当嫁妆,哎,那也行。那个在烛光里写作业的小女孩很想说,谢谢你,父亲,谢谢你的用心良苦,谢谢你无言的陪伴,谢谢你的坚持,让我有幸成为你的骄傲。
父亲很爱吃花生米,这点我有遗传到他的基因,也特别爱吃花生米。家里屋后有三分田,每年父亲都会种满花生。有一年放假在家,父亲喊我跟他一起去种花生。他拿锄头刨坑,我负责丢花生种子,每塘3-4颗,这项农活看似很简单,却需要两个人的默契配合,才会完成的又快又准。种子多了少了都会影响果子产量,我丢着丢着就失去耐心,有时候随便抓几颗扔下去,以为父亲不会注意到。父亲带我种好一行,停下来跟我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现在丢下去的花生粒,将来会长出新的花生来,如果用心一点,这片田里长出的花生会很多,到时候收获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吃着自己种的花生也会很开心,相反你这样随便丢种子,到时候土地回报你的也会很随意,有可能颗粒无收,你就蹲花生地里哭吧。既然同样付出时间付出劳动,如果用心可以有更好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呵,原来我的这点小把戏父亲都看在眼里。后来他给我寄了一大包花生米,打电话告诉我说,今年花生收成很好,吃完再给你寄。打开包裹拿起一颗来吃,应了他老人家那句话,自己种的花生吃起来就是香。
如今父亲已迈花甲之年,而我也处人之中年。许多人生道理需自我摸索得出,父亲更多的是问我过得好不好,开不开心,大道理小道理都被默默关心替代。年初在爷爷的墓前,祭拜结束之后,我们聊了一下,他对我说,人生不要有太多烦恼啦,也不要介意太多,人死后什么也带不走的,不如开开心心过每一天。那天天气特别好,我觉得向来隐忍沉默的父亲活得舒展开来了。而我也像回到年少时,还是他的小女儿,无忧无虑。可惜光景短暂,很快还原到为生活奋斗的成年人模样,但愿父亲可以活成快乐老小孩。
其实父亲平日里甚是寡言,与人交流常限于有事说事,不说太多闲话,我们父女之间的对话也少之甚少。但我始终觉得父亲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他一辈子勤勤恳恳、待人忠厚、不善与人争辩。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他的言传身教给予我人生正面导向,在我看来有这样一位沉默如山、醇厚如老酒的父亲,很荣幸。
也很荣幸,在《中国家风》中,通过简朴的语言,浓浓的亲情,感受到正向家风的重要性,希望我们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父辈们对我们的夙心良愿,更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种使命传承。希望更多的人有机会读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