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芳华》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12-24 11:21:09

刘震云在给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的序言中写道“每个人面对自己和自己历史的时候,都有一种本能的胆怯和闪躲。”《芳华》也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无可避免的“胆怯和闪躲”使得导演在主题表达上择轻避重。在那样一个时代选择用一代人青春消逝这样的小清新做主题,实在有点令人咽得惘然,咽得难受。

对于导演和文工团诸位来说青春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是对于历史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刘峰和何小萍来说,并不是;对于导演来说也许那是“光明的季节”,对于历史与刘峰和何小萍来说,却是“失望之冬”“愚蠢的年代”。

《芳华》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严歌苓为冯小刚私人订制。原著的主角是“刘峰和沈小曼”,小说通过萧穗子的主观视角讲述了这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善良甚至带着些许软弱的人的一生,有“我”对沈小曼(电影中的何小萍)的忏悔以及对一代人的青春和人性的反思。但电影的主线是刘峰和何小萍,主角却是文工团,文工团是郝晓雯林丁丁的文工团,原著中的主角在电影中沦为边缘人。

严歌苓回顾当年,注入笔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她在采访中不断强调”是我最诚实的一本书,有很多我对那个时代的自责、反思。”自责什么?反思什么呢?盲目的批判会上痛打“落水”刘峰的众人是一群在疯狂时代的集体性狂欢里丧失掉善良与正义的群氓。

原著中,文工团诸人在小说结局里都不得不承受不可承受的时代之重,被时代洪流吞噬掉精神或肉体。林丁丁嫁给高干子弟后,婚后并不幸福,后离婚,后嫁到国外,每天艰难苦恨做劳工。萧穗子对之前文工团诸人的人性的认识充满了时代的谴责,自己曾喜欢的少俊不过是一个浅薄低俗令人恶心的男花瓶。郝晓雯自觉在那样一个“操蛋的年代”人人都“把背叛当做正义”,“手段卑鄙,绝对无情”……小说叫“芳华”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的各人青春岁月的讽刺。再好的青春华年在那样一个时代环境里都是不堪的。真正闪闪发光的是刘峰和沈小曼,虽然卑微弱小,但善良高尚,良心无愧,生命高贵。

到了电影里,这些惨烈、卑俗的青春残酷物语阉割了,只剩下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青春无敌的面孔。

当年旁观文工团女兵们的冯小刚,记住的更多的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所以电影旨在追忆:

这个电影不承载那么多的东西,电影就是一段特别美好的青春的记忆,拍出来。

那么多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原著已经被阉割了,而痕迹又存在。这是冯小刚的“本能的闪躲”吧!在这种闪躲中,原著中核心角色何小萍和刘峰的悲剧色彩在电影中不得不让位于这种对逝去的锦瑟华年的缅怀。

镜头语言非常成功地表现了这种缅怀。

何小萍初进文工团的那段展示文工团日常生活的长镜头表面看是其所向往的梦幻般的现实的展现,但又何尝不是为导演心中美好青春的回忆的怀念服务?小说中所没有的那场散伙饭,电影里三分钟的长镜头摇过每一张悲伤的脸,更是完美地展现了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追忆逝水华年的悲伤。

电影中的旁白更多的是“我理解我明白”,被你们伤害的人你理解了就解脱了?砍了人家一刀后,只是想清楚了砍人的原因。而没有小说中的“我后悔”“我忏悔”的意味。

电影中更多的镜头语言都在诉说导演的“我怀念”而非小说中的“我反思”。镜头里的女兵们总是那么完美无垢,一尘不染。所有的女兵都是美好的。甚至那件原著中何小萍那件加海绵的内衣,导演也做了阉割处理,他认为这件事情

“给我带来一个困难,就是我一直在想立这个人,让观众能够看到她金子般的心,我为何还要瓦解她呢。不太忍心,所以我在拍的时候决定模糊掉,也不说清楚是不是被嫁祸的。”

不知道一个胸罩何以能够瓦解她金子般的心?那些“靡靡之音”为何没有瓦解林丁丁金子般的形象?那句“我们门当户对”怎么没有被模糊掉?难道这不会毁掉郝晓雯的灿烂形象吗?在这里,看似善意的导演实际上站到了林丁丁、郝淑雯她们的立场。这种“模糊”是一种道德的伪善罢了。

电影中的青春甚至被揶揄为冯小刚的《小时代》,而严歌苓在书展中也不吝赞美:

《芳华》电影拍得非常美,我觉得现在看青春爱情片的观众们看后会觉得满足。我们那个时候的爱情是被禁锢的,男女之间的触碰也是禁锢的,由于禁锢而产生的这种美真的非常动人,会让人感觉,原来任何情感,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带有一点哀愁的。

可惜就在这“一点哀愁”,模糊甚至丧失了原著反思的力度,《芳华》刹那,是冯小刚的“芳华”。

丧失了残酷物语的青春,被阉割的纯净的青春,是对生命和青春的谄媚而而非正视。

伤害了善良的人,侮辱了弱者的“群氓”以正面角色甚至是意化的面孔出现在电影中实在令人坐立难安。

如果电影在何小萍的独舞后结束,也许评价不会这么两极分化。当何小萍终于恢复了一点知觉,在黑暗的草地上翩翩独舞的时候,文工团诸位也在为自己逝去的青春和即将到来的离别歌舞。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在黑暗中的独舞是对时代中人性的崩溃的最有力的控诉。

电影最后回避现实,回避处理现实的残酷。或者将现实的残酷一笔带过,用春天的故事将每个人的命运轻描淡写。一疯一残的二人相依为命的平安喜乐,那施舍给无法反抗时代命运的人的温情的怜悯,更是令人心中泛起阵阵寒意。

电影对善恶的思考都化作了宽容和对理想青春的缅怀。但面对那被侮辱和被伤害的真相,我只想起鲁迅的《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叶芝《智慧随时间而来》写道:

尽管枝叶繁多,但根茎只有一个;

经过了年轻时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已在阳光下摇落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凋零了,成为真实。

一半真实一半芳华,无奈“芳华”遮掩了“真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