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的大多数》——大多数人都不会沉默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寒假带回家的东西很少,书也很少,除了专业书和英语书之外,就带了两本回家,一本是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和展望》;一本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
最初知道王小波说起来倒令我有些不好意思,原因是看过几眼《黄金时代》,因为一些描写太过于红果果,所以我对王小波有一种“不正经”的看法,《黄金时代》我没有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我看完了,而且是认认真真标注着看完的。
这世界上不仅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
看到这句话,再联想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发现“祸从口出”简直就是真理。此处的“祸”虽不至于是什么能够让你掉脑袋的滔天大祸,但也能给你带来或大或小的麻烦。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那种心里装不下事情的人,所以说不管我遇上什么事,我都会找人分享,但是有时候你的不经意之语,就会被别人无意或有意的曲解。
记得有一次我针对一个问题问一个女生,她给我的建议是“死不承认”,我就说,那就“死不承认”吧。当我说过这句话的时候,也就授人以口实了,以至于我不说别人永远不知道这句话的“原创”是谁,甚至于该“原创”也会忘了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
由此看来,一句话的分量可能还不值一分钱,因为我相信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利益,该“原创”都不会忘记。如果每一句话值上一毛钱,恐怕世界上的人都不会对别人张口了。
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不说,毕竟我们拥有说话的能力,也拥有说话的权利。可能你要问我:你这不是矛盾吗?一边说着不能说话,一边又说不能不说话,那要我怎么办?
如果我没有看过《沉默的大多数》,我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现在我要用王小波的话回答你: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我还要加一句:信得过与信不过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什么说什么不说,还是要有一个“度”。至于这个“度”到了哪步,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
不要争辩不要争辩不要争辩
重要的话说三遍。
我以前是一个喜欢“抬杠”的人,有很多时候也会和别人脸红脖子粗的争论一番,过后就会感觉:好累!冷静下来反思一下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
后来我就明白了:如果一个人和你争论,那他(她)一定也是有着自己的看法,而且跟你一样坚定,大家又都是成年人,三观已经定型,在没有定性的对错的前提下,你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这个行为本身就很可笑。
所以说,不要争辩,省省口水,还能省下来一点时间思考。
王小波认为这是对的,我也认为,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这样认为,可是做到的人很少,之少我没有,但是我知道有人就是这样:
用别人说话的时间思考
“无论什么时候其他人谈话时,毛都“略低着头或偏着头听别人谈话,而自己只‘嗯’、‘是的’的回答,在倾听对方说完之后,他有条有理地给对谈者分析,提出要点,作出结论。他的话并不多,但每一句都很中肯,都能启发人,再往前进,再往远处大处着想,你有什么疑问他只要一谈,便会迎刃而解,一切都明朗化,都有了办法。”
这是迪克•威尔逊在《毛泽东传》里对毛主席的描写。所以我认为毛主席应该就是那种“沉默的思想者”,我想在他带领我们建设国家的过程中,这种品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没有其它的例子了,不仅因为我的见识太少,认识的人不多,还因为这种品质实在太少,而大部分时间都在侃侃而谈的人又太多。
给人下结论很简单,彻底了解一个人又很难,所以不要轻易给别人下结论
这句话我应该念十遍,或者一百遍。因为我是特别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就改变了对人的看法。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和弟弟妈妈坐火车,对面有一位叔叔满脸的络腮胡子,我一直盯着他,感觉他很凶,还对着弟弟耳朵悄声的说着他肯定是个大坏蛋,直到前几年我还这样认为。后来对面的叔叔给我们一个大苹果,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吃的苹果。前几年我突然想到这件事,我问我妈为啥给我们苹果,妈妈说:他看你一直看着人家,以为你看人家吃苹果馋了呗。
长大后虽然不会看人家的样貌评价别人,但是我依然为我小时候的那种小邪恶感到愧疚。现在每次看到苹果,就想啊:在不了解别人的情况下,还是沉默吧,起码不能误导了别人。